仝小林院士推荐的治痹良方“九分散”
1、辨治心法
痹痿均是髓系病,痹病为浅痿病深。
三气杂至经络闭,皮肌脉筋骨痹成①。
初病在经透微汗②,久病入络兼扶正。
五体不已累五脏,仍以透邪最为赢。
邪闭督脊成瘫痪,葛根乌茸壮督行③。
臂展则颈健,腰活则膝康。笔者治经络之病,喜用两个方子加减:颈臂葛根汤,腰膝三痹汤④,多获良效。
注:
①皮肌脉筋骨痹成:即皮痹、肌痹、脉痹、筋痹、骨痹。
②初病在经透微汗:初病在经,“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金匮要略》)。
③葛根乌茸壮督行:葛根,葛根汤;乌,乌头;茸,鹿茸。
④三痹汤:组成为黄芪、续断、独活、秦艽、防风、细辛、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黄、人参、茯苓、甘草、杜仲、牛藤、桂心、生姜。即独活寄生汤去桑寄生,加黄芪、续断、生姜。治疗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之痹病。
2、急性关节炎治要
“微微似欲出汗”,是治疗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的关键手法,切莫汗出溱溱。笔者曾治一个农民,急性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红肿热痛,不能行走,无汗。予麻黄加术汤(生麻黄100g),嘱其盖被,吸管吸药,补水,始终保持周身微汗。结果一剂药尽,肿痛全消。“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诚如《金匮》所言。
3、肩周炎
“五十肩”(肩周炎)形成的机制是气血不通。为什么?五十岁,气本已不足,肌肉松弛。加上侧睡,肩部受压,气血循环受阻;若不注意保暖,寒凝血滞,则导致肩周气血不通,不通则痛矣。笔者治疗此病,在桂枝、当归、鸡血藤、羌活、片姜黄等温阳活血祛风通络基础上,一定要加补气之黄芪,可以大大缩短疗程。
4、方药运用
九分散:此方为治痹良方,出自清代费山寿的《急救应验良方》。取马钱子20g(去皮、毛),麻黄120g(去节),乳香120g(去油),没药120g(去油)。上药各研,再合研极细末,瓷瓶收贮,勿令泄气。每服1g,每日3次,黄酒调下。功效为活血祛瘀止痛,用来治疗痹痛效佳。服后若觉心中不安、周身发麻,此是药力所为。
笔者治疗痛痹,无论其寒热,喜欢在原有辨证方基础上,加九分散,把它作为止痛药。一般用生麻黄6~9g,制乳香、制没药各6g,制马钱子粉0.6g(分冲)。因制乳香、制没药对胃有刺激,汤药宜饭后服。若痛剧,加川乌15~60g(先煎2个小时)及芍药甘草汤。
附:九分散验案
患者,女,25岁。强直性脊柱炎病史8年,刻下:腰骶、双髋关节剧痛,伴麻木、晨僵,肌肉酸痛,怕风汗多,夜多噩梦,平素易怒。苔厚,舌底络脉瘀滞,脉沉细弱。
诊断:痹病。治以祛风散寒止痛,予生黄芪30g,川桂枝9g,白芍15g,鸡血藤30g,狗脊30g,炒杜仲30g,骨碎补30g,补骨脂30g,阿胶珠9g,龟板胶9g,鹿角胶9g,黄柏15g。另配九分散:生麻黄0.2g,制川乌0.3g,制乳香0.2g,制没药0.2g,制马钱子0.1g。上药合为1g,打散。汤剂送服九分散(每次1g,每日3次),服药2个月后,痛减80%,晨僵、麻木、怕风、汗出等症大减,以上方制水丸,继服巩固。
痹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又是一-种较顽固而易于反复发生的疾病。为了有效地诊断、治疗,我们认为应该首先弄清楚痹症的基本概念。何谓痹?痹者,闭阻不通也。通常指风寒湿三种邪气同时或先后侵犯人体,滞阻于皮肤、肌腠,流注于经络和关节等处,以致经脉凝滞,气血不通而谓之痹。在临床上出现皮肤、肌肉、经脉和关节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不仁,或关节肿大屈伸不利,或灼热胀麻等类的症状。有关痹症的分型,《素问·痹论》:“风寒湿气杂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这些理论至今仍指导着临床实践。除此,还有因患者素体阳气偏胜,或内蕴湿热,当外邪侵袭,湿热流于关节,或风寒湿郁久化热,其临床症状表现为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的称为湿热痹。由此可知,痹的发生,与气候变化、居处环境和工作条件,人的体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比如我们五通桥,处于山环水绕的盆地,湿度较大,还是盐都,盐井多,其特定环境条作就是“潮湿”。本地区患痹病居多,特别是盐业工人,患痹病者比比皆是。也说明风寒湿三种邪气是痹症发生的条件,而人的体质虚弱是发痹病的依据。概而言之,痹病的发生,首先是人的身体虚弱,卫外不固,腠理不密,以致风寒湿乘虚而入,故痹以成。
痹的病因是风寒湿三种邪气;病性有行、痛、着、热之别;病机是阻滞肌腠、经络、气血;在病位上有表里、上下之分;病势上有轻重缓急虚实的不同,只有把握住了这些基本概念,对于痹病的临床诊断和辨证施治也就不会束手无策了。还要注意在治疗上不可偏执一端,不分主次,不辨寒热,更不能固守一法一方,中医治痹的特点,仍是审证求因,审因论治,本着寒证当温,热证当清,虚证当补,实证当泻,结合调气血等方面进行遣方用药,达到通痹除湿的目的。
一般而言,风偏胜者,其临床症状有肤体酸疼,病无定处,脉多浮弦,苔薄白或白而滑,治法当以祛风为主,兼散寒除湿,养血活血,即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代表方剂有防风汤、蠲痹汤之类,以寒邪偏胜者,其症状是关节剧痛,遇热则缓而遇寒则痛,脉见沉紧或弦紧,苔白,治法当以散寒为主,祛风除湿为辅,治寒非大辛大热不能逐寒解凝温经通络以止痛,乌头汤、乌附麻辛桂姜汤(成都中医学院附院戴云波制方);以湿邪偏胜者,其症状多为肌肤麻木,关节重着,痛有定处,脉多沉缓、苔白膩,治法以燥湿为主,佐以祛风散寒。尤其注重健脾,脾运湿除,如苍术、苡仁、晚砂之属,如果肢体、关节肿胀加用防己黄芪汤之类加强补气健脾、利湿通络以分消内外的作用。
临床使用乌头等药时顾虑其毒性大,不能大胆使用,是的,乌头属于大辛大热而有毒。使用乌头时应扬长避短,既要发挥它除寒定痛的作用,又要避其毒性的作用,关键在于乌头的炮制和煎熬的方法,煎熬的时间要长,才能分解其毒性,更重要的是要向病人交待清楚,处方也要写清楚用法和煎法,临床上使用乌头是不必多虑的。
多年来,我们在临床上治疗风寒湿痹病证,喜欢用附子苟芍甘草汤合麻黄细辛桂枝薏苡汤,收效较妤,如果诊断辨证正确,可以说比较得心应手。是方机理:附子桂枝温经除寒,通阳宣痹,麻黄细辛祛风散寒、除温通痹,薏苡防己健脾除湿、舒筋行痹,川芎当归芍药通血脉、行血痹以达到内外同治,气血兼顾。但不能拘泥于这些方药,总之根据邪之偏颇,辨证用药,重点突破,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说了这么多,不外乎要做到全面分析,灵活变通,随证立法,用药精当。这就是治疗风寒湿痹的基本原则。
风湿痹病就是因为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属于一种中医理论。临床上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其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经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
中医将痹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行痹,痛痹,著痹灵璧,热痹,顽痹,血虚痹,阳虚痹,阴虚痹,以上所列的风湿痹病与西医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性疾病等相类同。
一)祛风通络法
适应证:风寒之气,侵袭人体,邪留不去以致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关节失于濡养,而见关节痛,痛无定处,日间较剧,入夜稍安,屈伸不利,苔薄白,脉浮濡。
处方:秦艽、木瓜、蚕砂、萆薢、鸡血藤、当归各9克,姜黄桂枝、乳香各6克,桑枝、苡各12克。水煎分3次服。
(二)祛风散寒法
适应证:卫阳不固,腠理空疏,或冒雨感寒,露卧当风,寒邪侵袭经络,而见关节疼痛,痛有定处,疼痛剧烈,得热则缓,日安夜剧,屈伸困难,苔白,脉弦紧。
处方:当归、川芎、乳香、羌活、独活各9克,木香、桂心各4.5克,炙甘草3克,桑枝、海风藤各12克。另小活络丹一丸黄酒化服。
(三)燥湿温脾法
适应证:久居湿处或雨露所袭或汗出沾衣受湿,湿性重浊,留滞肌肉,内传经脉关节,而见关节疼痛,痛有定处,肌肤麻木,肢体沉重,活动不便,时见肿胀,苔白腻、脉濡缓。
处方:萆薢、秦艽、当归、木瓜、威灵仙、牛膝、蚕沙各9克,红花、制附片各6克,桑枝、虎骨、苡仁、带皮茯苓各12克。水煎分3次服,加小活络丹一丸吞。
(四)清热祛湿法
适应证:素体阳盛,积热于内,或内寒湿邪,侵袭人体,郁久化热,而见关节疼痛,痛不可按,红肿灼热,得凉则安,口渴,烦躁,发热。
处方:地龙、防风、桂枝各6克,蚕沙、知母各9克,生石膏30克,忍冬藤12克,生甘草4.5克。水煎分3次服。
(五)补肝益肾法
适应证:痹证日久,气血不足,肝肾两亏,而见关节疼痛,筋脉拘急,屈伸不利,倦怠乏力。
处方:当归、白芍、木瓜、川断、独活、桂枝、枸杞子、鹿筋、秦艽、生地、熟地各9克,党参、桑枝各12克,木香4.5克,生姜3片,大枣4枚。水煎分3次服。
(六)滋阴降火法
适应证:肝肾素虚,阴虚火旺,又感风寒湿邪,而见关节疼痛,疼势不甚、绵绵不断,口渴心烦,时时低热,午后为甚。
处方:十大功劳、桑枝、苡仁、黑大豆各30克,银花、木瓜、五加皮、蚕砂、川柏(炒)各15克,松仁9克。用烧酒浸半月,饭前饮用,勿太多,日饮3次。
痹。本义:痹症。中医指风﹑寒﹑湿侵袭肌体导致肢节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的病症。
1.生石膏、金银花各60克,防已、萆藓各 20克,秦艽15克,薏苡仁30克,桂枝20克,黄柏、苍术、木通各15克。
功效:清热解毒,疏风祛湿。主治:风湿热痹。症见肢体关节疼痛,痛处灼热红肿;肌肤红斑或伴发热,出汗,口渴,心烦,尿黄赤等,舌质红,苔白或黄,脉滑或数。
加减:有恶寒、发热、头痛等表证,加麻黄10克;小便短赤,加滑石、泽泻、竹叶各15克;有红斑结节,加牡丹皮、赤芍各15 克,生地20克;关节积液较多,加茯苓25克,猪苓15克。
2.当归25克,苍术、黄柏、黄芩、知母、防风、羌活;泽泻、茵陈、苦参、猪芩各15克,甘草 10克。
功效:清热利湿,疏经通络。主治:肌肉关节湿热蕴积,肢节红肿,风湿结节硬痛红肿,或红斑痒甚,伴周身沉重,口渴不欲饮,尿黄,胸闷心烦,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加减:病程较久,红斑紫暗,舌质暗者,加桃仁。红花各15 克,鸡血藤30克;红斑结节明显者,加丹皮、赤芍各20克,生地黄25 克。
3.白芍20克,黄芪60克,甘草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牛膝、桃仁、红花、桂枝各 15克。
功效:益气和营,活血通络。主治:气虚而致痹。症见肢体酸软疼痛、无力、手足麻木、有蚁走感,气短汗出,舌质淡,脉缓、弱。
4.独活、秦艽、防风、川芎各18克,当归、熟地、白芍各20克,桂枝15克,党参20克,黄芪30克,牛膝9克。
功效:益气养血,祛风除湿。主治:肝肾两亏、气血不足,风寒湿邪侵扰而成痹证。肢体关节酸麻疼痛,时轻时重,伸展不利,喜温恶寒,腰膝酸软无力,面色少华,气短心悸,乏力自汗,舌质淡,脉沉弱或沉细。
加减:疼痛明显加细辛 5克;大便溏,食少,腹胀,加茯苓15克,白术 15克;畏寒甚,加附子 15克。
5.秦艽15克,生石膏40克,羌活、独活各 12克,防风10克,生地 20克,当归、川芎、赤芍、白芷各15克,细辛 5克,苍术30克。
功效:清热养血,祛风除湿。主治:夹有里热的风寒湿痹。各关节疼痛较剧烈,甚至筋脉拘挛,运动时加重;五心烦热,便秘尿赤,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加减: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加熟地20克,白芍30克;便秘,加大黄8-10克;关节肿胀甚,加薏苡仁20 克,萆藓15克;筋脉牵引拘急而疼痛加白芍至 50-70克,甘草10-15 克。
6.牛膝、地龙、羌活、秦艽、桃仁、香附、当归、苍术、黄柏、红花各 15克,川芎10克,黄芪 20克。
功效:养血通络,祛风除湿。主治:关节和肌肉疼痛长久不愈,疼痛如针扎,关节变形,或皮下结节红斑,颜色紫暗,脉沉涩。
加减:疼痛甚者加乳香、没药各12克。
7.地龙50克,雷公藤40克,薏苡仁60克,穿山甲30克,苍术30 克,黄柏15克,知母15 克,白芍40克,午膝18 克,萆藓20克,茯苓20 克,甘草10克。
功效:利湿清热,舒筋活络。主治:湿热伤筋之痹证。以肢体酸痛或筋脉掣痛为主,步履艰难,口渴不欲饮,手足心热,尿黄浊,脉缓有力或滑数,舌苔黄腻或白腻。
加减:筋脉抽掣痛甚,重用白芍50-80 克;伴腰酸背痛膝软无力者,加枸杞20克,菟丝子20克,熟地20克。 8.苍术、黄柏、桂枝各15克,威灵仙12克,防已、天南星、桃仁、红花各15克,龙胆草、羌活、川芎各12克。
功效:清热化瘀,祛湿化痰,活血通络。主治:湿热痰瘀阻致痹,症见关节肌肉肿胀疼痛,缠绵不愈,关节变形,皮下结节红斑色紫暗,或肢体疼痛如锥刺,夜间发热,口干不欲饮,尿黄赤,舌胖有齿痕或舌质紫暗,苔白或白腻,脉弦数。
9.炙川乌15克,麻黄15克,赤芍20克,桂枝20克,黄芪25克,干姜10克,白术、茯苓各 20克,甘草10克。
功效:祛寒除湿,温经通络。主治:寒湿痹症。肢体关节肌肉疼痛,以腰和下肢明显,遇冷则痛剧,得热痛缓,痛处寒冷,沉重感明显。脉弦紧,舌苔白,以及妇女白带清稀,月经延期;男子少腹凉,阴囊潮湿。
加减:病程持久,皮肤不润,舌质紫暗,加鸡血藤 30克,薏苡仁20克;白带多量大加桑螵蛸20 克,小茴香15克,龙骨 20克;若伴心悸、气短,头晕者,麻黄用量减至 5克。
10.蕲蛇、当归各15 克,蜈蚣2条,全蝎、苏木各10克,土鳖虫5 克,穿山甲8克,淫羊藿 15克,熟地黄25克,秦艽15克。
功效:搜风活血通络,补肾壮骨。主治:关节变形严重,手足趾呈梭形,疼痛如锥刺,严重者运动功能丧失;或肌肉萎缩,皮肤枯燥,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脉沉细或沉涩。
11.痹症多方
痹症1号方:当归30g、杭芍15g、云苓皮15g、桂枝9g、威灵仙g、寻骨风g、制川乌6g、甘草3g
痹症2号方:薏苡仁、鸡血藤、土茯苓各24g、海桐皮、萆薢、独活、灵仙、泽泻、云苓、苍术各15g、防己12g、黄柏9g
痹症3号方:薏苡仁g、刘寄奴各24g、两头尖15g、鸡血藤15g、路路通15g、川断15g、狗脊15g、补骨脂12g、巴戟天12g(毛姜12g)、王不留行12g、桂枝12g、土元9g(红花9g)
痹症4号方:双花24(忍冬藤24g)、生地30g、白薇12g、石斛15g(玉竹12g)、丹皮9g(地骨皮12g)、青蒿15g、灵仙15g、秦艽12g、独活15g、牛膝21g、鸡血藤24g、桑枝24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