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大家如风,必流出纹痕;愿大家如寒,必凝出坚冰
上卷 第五十一回 第九节:
【原文】
马嵬(wéi)怀古其八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
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端木持易见解】
这首诗是写杨贵妃的。
寂寞消失了,脂痕消失了,污渍消失了,汗味也消失了,因为什么呢?
因为那个活生生的温柔的人,死了。
她到哪里去了呢?去了东洋,就是东海蓬莱仙境。
照理说,人死了,啥也没有了。可是,我们从古到今,还在谈这个人。为什么呢?
因为还有她的风流传说。
正因为有这种风流传说,所以,才会说她的衣冠冢仿佛还有香味。
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呢?
答案是:风流的情感比历史事实更重要。
对杨贵妃,历史上的态度,有非常多的变化。赞美过她的有,批判她的也有,既赞美又批判她的也有。
她活着的时候,李白赞美她,“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她死了,郑畋说死的好,说唐明皇杀的英明。杜牧呢?“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究竟批评唐明皇多一些,还是批评杨贵妃多一些?他是个老油条,他不说,让你们猜。后来白居易写《长恨歌》,究竟恨谁?他也不直说。统治阶级对杨贵妃的态度,就这么遮遮掩掩的。但还是以批评为主,毕竟谁也不敢得罪皇帝。那只好批评杨贵妃了。民间呢?老百姓心里门清,谁是谁非,该谁背锅,不该谁背锅,那眼睛是比雪还亮呢。可是,老百姓的声音又怎么反映出来呢?又怎么传递下去呢?老百姓就口传心授,说书啊,唱戏的多一些。
到了明末清初,有个人叫洪升,他采用了一种办法,就是既不批评唐明皇,也不批评杨贵妃,他说祸国之由,尽数归之于“外有逆藩,内有奸相”;他说玉环之殒命马嵬,是舍命巾帼,为国捐躯。总之,洪升千方百计,将明皇和贵妃二人撇清历史责任,只为写情做铺衬与帮闲:只有二人无辜,其情之坚贞,方才值得怜悯,值得钦叹。他说自己是写“情”,不是写历史,懂的人,你们自然懂,不懂的人,他也懒得解释。
那怎么才算懂洪升呢?这里实际上洪升是为明朝(明皇)辩护,说明朝亡国是因为外有逆藩——女真;内有奸相——魏忠贤、吴三桂、洪承畴等人。他寄希望大家能像杨玉环那样,为国捐躯。这才是洪升的真实目的。这是用历史为现实服务的。所以历史是什么不重要,现实才是最重要的。
洪升二十年均科举不第,白衣终身。最后历经十年,三易其稿,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完成《长生殿》创作。这部戏曲问世后就引起了社会的强烈轰动。大家看文学作品,不要以为那只是文学作品。譬如长生殿,你以为它谈的就是爱情,那就大错特错了。
既然洪升抛开历史事实,通过戏曲,借古讽今,我们可以理解了,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作者表达的是一个什么现实态度呢?
我想,那就是一定要“遗得风流迹”,啥叫风流迹?我想,不就是社会实践活动吗?
你要历史记住你,你就得在历史上干点什么,做出点什么,历史如果是一场雪,你要在雪上走几步,留下一些“斑斑点点,几行陈迹”,这才算是“风流迹”嘛。
风要是不吹动树枝,不吹皱湖面荡起波纹,不吹动我们的心,我们又怎么知道它来过?它流过?它战斗过?寒要是不冰冻整个世界,我们又怎么知道寒呢?又怎么知道它来过,它冻过,它战斗过呢?
恩,风流有纹,寒凝生冰,然后知有风有寒,有动有静,有生有死。
愿大家如风,必流出纹痕;愿大家如寒,必凝出坚冰。或许才算得上不负平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