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绝技』现代名中医颈肩腰腿痛治疗绝技1

  郑平校三气合而为痹劳逸结合抗感染

  

  郑平校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副主任医师。

  

  颈肩痛和腰腿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综合征。郑平校副主任医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某些颈肩腰腿痛的病人,疼痛部位十分广泛,往往侵犯多个关节。疼痛如发生在颈肩背部则同颈椎病十分相似,发生在腰腿部则同腰椎骨质增生非常接近。如果刺激或压迫了坐骨神经,则往往被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如果颈肩腰腿部同时或先后出现疼痛,甚至伴有其他关节的疼痛,则同类风湿性关节炎(中枢型)更难区别,虽然许多人也曾把此类疾病拟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但因实验室检查往往是阴性的,所以也不能确诊。据此,通过多年来的临床实践,郑平校副主任医师认为:

  

  (1)本病的年龄范围十分广泛,中青年、老年,甚至少年均可见到。由劳损、退变引起的颈肩腰腿痛其年龄相对较大,一般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而少年用劳损或退变是难以解释的。

  

  (2)本病同上呼吸道感染有一定关系,属于全身性的疾病。相当部分的病人有经常感冒,扁桃体炎,或者咽炎、鼻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部分病人有吸烟史,也有胸闷气短、心慌心跳等“心脏病”史。少数病人其家族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史。而劳损或退变所引起的骨质增生不应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3)疼痛较为剧烈,部位较为广泛,往往侵犯多关节,相当多的病人既有颈、肩、背痛,又有腰、骶、臀、腿部位痛,或者伴有指关节、髋关节、膝关节等其他关节的疼痛。而由劳损、退变所致之疼痛,疾病程度轻,部位比较局限,侵犯的关节少。

  

  (4)病史稍长的病人其局部检查体征较为严重,肌肉呈僵硬发

  

  板,关节活动范围明显缩小。某些病人影响到髋关节时,检查髋关节的活动范围也较正常缩小,主要是髋关节内旋范围缩小。

  

  (5)伴有坐骨神经痛的病人,其直腿抬高试验,两侧抬举的高度比较接近,而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则多数有较大区别。

  

  (6)X线摄片可见增生部位十分广泛,往往侵犯多关节,以侵犯小关节为多,如颈腰椎的后关节、骶髂关节。而且骨刺很尖锐,影响椎体的呈鹰嘴样改变。由劳损、退变引起的增生部位少且呈唇样增生。

  

  (7)推拿对此类病人有较好的效果,但单纯推拿见效慢,最初几次甚至更疼。因此,推拿手法不宜过重,尤其是头2~3次。推拿时间也不要太长,一般不超过20分钟,以免病人因手法后疼痛加重而认为治疗失误。最好事先告诉病人可能出现上述情况。

  

  (8)本病极易因上呼吸道的感染或者受冷而复发,症状时轻时重,此愈彼发,缠绵难愈。郑平校副主任医师强调在颈肩腰腿痛同时伴有上呼吸道感染者,应同时或者首先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综上所述,本病的病因主要是同某些上呼吸道感染有关,中医则认为受风寒湿侵袭,三气合而为痹。如果同时有劳损因素,比如经常伏案工作、打电脑或者长时间打麻将牌者以及会计人员,更易因疲劳而发生疼痛。因此,本病患者平时应劳逸结合,多做一些体育活动,如颈腰部的功能锻炼,以增加颈腰部的承受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力,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如有症状时,应及时治疗。

  

  【病案举例】

  

  病例1:刘某,男,32岁。因腰腿痛6~7年,复发1天,于1996年5月10日来诊。患者于1989年初开始腰腿痛,当时在一家私人诊所按摩后好转。后反复发作,昨天又发生腰痛,疼痛剧烈,呈游走性,活动时加重,同时伴有颈部疼痛,而到某医院就诊,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给予按摩后疼痛反而加重,于今日来我处就诊。既往曾有颈部痛、鼻炎病史。吸烟14年。1984年前后经常患感冒。体格检查:腰椎平,腰侧弯畸形,腰肌痉挛僵硬,腰部及两侧腰肌、骶髂关节、臀部压痛广泛。腰功能:前屈15°,后伸10°,左侧弯12°,右侧弯15°。直腿抬高试验:左侧75°阳性,右侧80°阳性。X线片检查:腰椎后关节广泛增生,尖锐呈鹰嘴样改变。关节间隙模糊狭窄,椎体曲度变直。CT报告阴性。化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阴性;血沉2mm/h;抗链“O”1:200U。治疗:采用手法按摩和中成药治疗,手法15次后疼痛消失,继续巩固治疗,2次痊愈。

  

  病例2:张某,男,29岁。因腰腿痛7年,于1998年11月就诊。患者于1991年开始出现腰腿痛,疼痛较重,向两侧下肢窜痛窜麻,呈游走性,与天气变化有关。同时伴有颈肩背部疼痛,曾在广州、北京等地医院就诊,诊断为腰椎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症、类风湿、颈椎病。给予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而建议手术治疗,因患者不愿手术而来中医门诊就诊。追问病史,患者的父亲和妹妹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史。查:患者腰腿部压痛明显,腰肌僵硬,平腰畸形,腰部活动受限。直腿抬高试验:左腿65°阳性,右腿65°阳性,跟腱反射减弱。X线片检查:腰椎后关节广泛尖锐增生。核磁共振检查报告: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气功和按摩治疗,2个疗程后疼痛缓解。

  

  陈纪藩辨证论治痹证

  

  陈纪藩教授出生于中医世家,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毕业后进行教学科研和临床实践,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

  

  祖国医学中把肌肉、筋骨、关节的疼痛、麻木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统称为痹证。包括西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等多种风湿性疾病,其中某些病种至今在临床上仍属难治。

  

  陈纪藩教授通过30余年的临床,总结出丰富的治疗经验,并且在辨证用药上有一定的特色。陈纪藩教授认为痹证病因是肝肾气血亏虚,筋骨失养,风寒湿热等外邪乘虚入侵,痹阻经脉所致。风寒湿痰瘀是其标,肝肾气血虚弱是其本,寒热错杂,阴阳失衡,虚实相兼是其主要病理特点。陈纪藩教授结合广东的气候、水土特点,总结出本病的辨证特点:早期多见湿热蕴结,中期多见寒热错杂,晚期多肝肾不足及气血两虚。在治疗上,早、中期给予清热解毒、疏风活血祛湿之法;晚期给予补肝益肾、调和营卫之剂。

  

  此外,陈纪藩教授强调治疗过程中应顾护中焦脾胃之气,认为痹证患者往往病势缠绵,情志不遂,久之则损伤脾胃,且多久服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金制剂、雷公藤等伤脾碍胃之药,都可引起中焦的受损。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之精气、肝之阴血均有赖于水谷精微的不断腐熟生化和输布,同时药物的吸收也有赖于脾胃的运化。所以在治疗顽痹过程中,维护中气、调补脾胃非常重要。患者如出现脘闷纳差,恶心腹胀,大便或结或溏等脾气虚弱的,可用四君子汤加减;脾胃阴虚者可选用麦门冬汤加减。脾胃的健运一则可以减轻抗风湿药对胃肠道的副作用,使患

  

  者能坚持服药治疗,二则又可促使气血通畅,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陈纪藩教授认为痹证日久,反复疼痛者多为痰湿瘀阻之邪深入筋骨关节,难以祛除。叶天士云:“搜剔经络之风寒痰瘀莫如虫类。”陈纪藩教授认为可以地龙、蜈蚣、全蝎、乌梢蛇、穿山甲之属,酌加一二味以搜剔筋骨,通经活络清除顽痹,每获良效。但此类药物多服久服,易破气耗血,故宜用一二味。另以黄芪、党参之属补气助其搜剔逐邪,玉竹、淮山药之类防其伤阴,相互配合方显其疗效。

  

  陈纪藩教授强调应根据病人的临床具体情况辨证论治:

  

  (1)湿热蕴结型:肢体关节酸痛重着,肌肉麻木,局部关节肿胀灼热,活动受限,伴口渴,小便黄,大便硬或秘结,舌红或暗红,苔黄厚或白厚,脉弦数或滑数。陈教授认为其致病原因是由风寒湿邪外含于肌肉血脉,使津液集聚,络脉受阻,气血不行而引起全身肌肉关节的疼痛。由于广东地处南方,天气以湿热为主,寒邪湿邪多从阳化热,因此多演变为风湿热邪的痹阻。风湿热邪流注关节,浸淫血脉,闭塞经络,影响血气的运行引发痹证。临床治疗应给予疏风清热化湿,佐以活血止痛之品,使风湿热痹着之气外疏,邪有出路,达到通经活络的目的。陈教授喜用四妙散,认为方中黄柏清热燥湿;生薏仁健脾利湿;牛膝强腰膝活血通络;苍术健脾燥湿。如果病人湿重,酌情添加川萆薢、绵茵陈、泽泻、威灵仙、木瓜之属以除湿;风气盛加防风、羌活、川芎、鸡血藤以活血祛风;热重酌情加忍冬藤、白花蛇舌草等以清热;疼痛较重加三七、姜黄活血止痛。此方多用于痹证的初期或风湿病的活动期,对于消除关节的肿痛,改善关节的功能方面疗效颇佳。

  

  (2)寒热错杂型:陈教授认为痹证中期因风寒湿邪郁而化热或患者脏腑经络素有蓄热,复感风寒湿气,气不得通,久之郁而化热,因此往往并非单纯的寒证或热证,实证或虚证,而是寒热夹杂,虚实共存。风寒湿外袭,气血不畅,郁久化热,消烁肌肉,导致寒热并存;反复发作,耗气伤阴,损伤脾胃肝肾,正虚邪恋,而见实中有虚,虚中夹实。临床表现为全身关节痛甚,活动不利,局部关节肿胀发热,伴汗出恶风,口渴喜饮,头晕目眩,短气,温温欲吐,舌淡苔白,脉沉细。《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云:“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陈教授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参考众多医家的论著,认为桂枝芍药知母汤用药较为详尽,兼顾风寒湿热虚实,临证多用此方加减。陈教授认为桂枝、麻黄、防风行阳温散寒湿;芍药、知母和阴,白术、附子助阳除湿止痛;生姜、甘草和胃调中。共奏通阳行痹,祛风除湿,和营止痛之效。临证兼见脾胃不和加茯苓、砂仁、鱼古;妇女月经不调加益母草、鸡血藤以调经活血;肝肾不足加川续断、桑寄生、干地黄、女贞子等;痛甚加田七片、姜黄、牛膝活血止痛。陈教授根据此方化裁,制成通痹灵Ⅰ号、通痹灵Ⅱ号、通痹灵Ⅲ号、通痹灵合剂等多种中成药,运用于临床取得明显疗效,为众多患者减轻或消除了痛苦。(3)肝肾气血亏虚型:肾主骨,肝主筋,藏血。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筋骨血脉失养,导致“身体魁赢”、“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等肢体的畸形和功能的受限。《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另一方面容易受到风寒湿之邪的侵袭,外合营卫而痹。《济生方》云:“体虚之人,调理失宜,受风寒湿毒之气,使筋脉凝滞,血气不流,蕴于骨节之间。”隋·杨上善注《素问·痹论》曰:“营卫血气循经脉而行,贯于五脏,络于六腑,洒陈和气,故与三气合以为痹也。”陈教授认为肝肾精血的亏虚与风寒湿痰瘀相互影响,早期风寒湿热之邪外含于肌肉血脉,久之内舍于肝肾而致筋骨同病,骨损筋挛。后期肝肾精血亏虚,不能濡养肌肉筋骨,风寒湿热之邪便胶着难去,加重邪气的滋生。临床多见面色无华,疲乏无力,腰膝酸软,肢体关节疼痛,肿胀,变形,活动不利,晨起关节僵硬,双下肢浮肿,夜尿频数,妇女月经量少,舌淡苔白,边有齿印,脉细弱。陈教授认为补益肝肾、调和营卫是后期治疗痹证的关键,是为治本,多用独活寄生汤加减。兼见气血虚加黄芪、党参、鸡血藤、何首乌之类;阴虚加女贞子、旱莲草、玉竹等;纳差脘胀,脾胃健运失职,加四君子汤及鸡内金、砂仁、谷芽以健脾益胃,巩固后天之本,促进气血的生化,常可改善患者体质,减轻病痛,取得“脾健湿邪可去,气旺顽麻自除”的作用。

  

  【病案举例】

  

  于某,女,36岁,因“全身关节对称性肿痛3年”来诊。症见:全身关节对称性肿痛,晨僵,肢体功能障碍,行走不便,口干,纳差,消瘦,大便不爽,小便黄,舌红苔黄厚,脉滑数。经临床及理化检查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辨证属湿热蕴结,用清热化湿、活血通络之法,以四妙丸加味治疗。处方:黄柏12g,苍术15g,牛膝18g,生薏苡仁30g,姜黄15g,威灵仙15g,玉竹30g,穿山甲(先煎)15g,川萆薢20g,绵茵陈30g,砂仁(后下)10g,炙甘草9g。水煎服,每日1剂。配合通痹灵Ⅲ号及通痹灵合剂口服,经2个月的治疗后,患者关节肿痛明显减轻,能行走,生活基本自理。转从补肾健脾、养血通络法治疗,用独活寄生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味继续调理6个月,患者行走如常,生活自理,并能上班工作,全身关节肿痛缓解,惟左手中指、无名指第二指间关节及右手中指第二指间关节肿大畸形。复查风湿4项明显改善,免疫4项恢复正常。续以中成药通痹灵片6片,每日3次口服维持,至今已3年未复发。

  

  【按】本例因外感湿邪,久郁化热,湿热内阻,合于肌肉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故全身关节肿痛,晨僵;湿热困脾,脾失健运,则纳差;久病不愈,脾胃受损,阴血耗伤,故消瘦;热邪内蕴,耗伤胃阴,则口干;湿热下注引起大便不爽,小便黄,舌红苔黄厚,脉滑数皆为湿热之象。方中苍术、薏苡仁清热健脾利湿;川萆薢、绵茵陈、威灵仙加强利湿之效;黄柏清热坚阴;薏苡仁祛除肌肉关节之湿热:牛膝补肝肾、强腰膝、活血通络;姜黄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穿山甲搜风通络;玉竹养胃阴;砂仁和胃降逆;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健脾利湿、养阴活血通络之效。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病情稳定后,再以补肝肾、健脾胃、调气血兼祛瘀通络为法,独活寄生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减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蔡友敬顽痹痰瘀虫类搜剔久痛入络活血化瘀

  

  痹证往往缠绵,错综复杂,治疗颇为棘手。然蔡老治痹思路广,善于应用祖国医学精华,在辨明邪的属性的同时,细察邪之偏胜的多少,居于何部位,以及正邪消长的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权衡后再行立法用药,临证用药灵活,疗效卓著,对指导临床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1.明察偏胜,主辅相成

  

  历代医家大多认为痹证外邪致病之因为风寒湿三气,以因定型。蔡老认为痹证虽可分为行痹、痛痹、着痹等类型,但临床上其症候错综复杂,各类症候往往兼而有之,风、寒、湿三气很难截然分开,且从《素问·痹论》所说三个“胜”字来看,可以理解是受邪有偏多偏少,并使在治疗上有主次之分,而不是把风、寒、湿机械划分,既要抓住主症,解决主要矛盾,又要顾及次要方面,用药丝丝入扣,病方可速愈。如寒胜痛痹,疼痛剧烈,痛处不红不热且常有冷感,舌淡苔白,脉紧者,以制川乌、桂枝、细辛、独活、羌活为主散寒镇痛,并兼用疏风祛湿等药为辅;湿胜着痹,疼痛缠绵,肢体沉重,筋骨肌肉麻木重着、浮肿,舌苔腻,脉弦缓,重用薏苡仁、苍术、防己、威灵仙、独活等,佐以祛风散寒;风胜行痹者以防风、荆芥为主,辅以温经祛湿之品;热痹者关节红肿灼热,口干心烦,发热,舌红,苔黄脉数,用地龙、虎杖、赤芍、忍冬藤、秦艽、赤小豆、黄柏等药为主清热解毒。

  

  【病案举例】

  

  陈某某,女,46岁,教员,1978年10月7日诊。双膝关节肿痛、屈伸困难6年,曾多年就医,诊为风湿性关节炎,经中西医抗风

  

  湿治疗,始终未愈。来诊时双膝关节肿胀,屈伸受限,压之凹陷,肢体沉重,舌淡红,苔白厚,脉缓。根据患者病程缠绵、关节肿、肢体沉重、苔白厚、脉缓,此乃湿邪久羁,风湿留滞,治当祛湿蠲痹为主,佐以祛风通络之品。处方:防己15g,薏苡仁30g,苍术40g,黄芪40g,白术15g,独活10g,防风40g,威灵仙40g,海桐皮40g,牛膝10g。日1剂,水煎服。服6剂后,双膝关节肿痛显著减轻,仍以上方加艾叶40g,佩兰10g,2周后诸症消失而愈。

  

  2.顽痹痰瘀,虫类搜剔

  

  对痹证日久,关节变形僵直,手指足趾关节呈梭形肿大,驼背畸形,疼痛如椎刺,严重者功能丧失等症,蔡老认为是久病顽痹,病邪深入经隧,痰瘀交结,停留关节,闭阻经络,单用祛风寒除湿之药物,则难以奏效。蔡老常选全蝎、蜈蚣、僵蚕、露蜂房、蕲蛇、制胆星、半夏、乳香、没药、桃仁、红花之类以搜风化瘀逐瘀,每获良效。

  

  【病案举例】

  

  吴某某,男,48岁,1979年8月3日初诊。9年前开始患左肘关节疼痛,经多方服药及局部用强的松龙封闭罔效。诊时左肘关节外侧疼痛,夜间加剧,影响睡眠,左手不能持重物,左肱骨外髁处肿硬、压痛,触之不热,肘关节不能完全伸直。舌淡苔白,脉弦而紧。证属风湿相搏,壅塞血脉,久痛入络,痰瘀交结经隧骨骱。治以祛湿化痰,搜剔通络为法。处方:苍术10g,薏苡仁18g,制胆星10g,白芥子6g,全蝎4只,僵蚕10g,露蜂房10g,蕲蛇10g,桂枝6g,防己10g,制乳没各10g。8剂药尽,疼痛消失,关节屈伸自如,痛已告愈。

  

  3.久痛入络,活血化瘀

  

  对痹痛日久,蔡老按叶天士“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之说,认为诸痹缠绵不愈,是由经入络,气血凝滞,因此治疗当配用活血化瘀之法,古人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意即在此。用活血药的辨证要点在于痹证日久不愈,痛有定处,痛如针刺,夜间痛增,舌色紫黯,或痛处有外伤史,脉沉,用祛风化湿之药无效者即可。蔡老常选用清·张锡纯之活络效灵丹加味,其疗效甚佳,已为蔡老数十年临床所验证。

  

  【病案举例】

  

  刘某某,男,37岁。患左坐骨神经痛3年,时轻时重,常用小活络丹等药物未获明显疗效。近日感寒,旋即发作,左臀腿后侧、小腿外侧及足背外侧麻木疼痛,夜间加剧,痛如刀割,腿不能抬,行走受限,舌苔薄白,舌边紫暗,脉沉弦。治以活血化瘀,通络宣痹。处方:丹参15g,乳香10g,没药10g,当归10g,桃仁10g,红花6g,牛膝10g,独活10g,桂枝6g,元胡10g。5剂药后,病情减轻,上方加地鳖虫6g,露蜂房10g,鹿衔草15g,续进6剂,症状消失而愈。

  

  4.养血益气,滋肾固本痹证迁延不愈,症见关节或肌肉酸麻胀重,或麻木不仁,并兼见心慌气短,神疲乏力,腰脊酸痛,头晕目眩等,蔡老将此称为虚痹,是本虚标实、虚实挟杂之候。临证当明察虚实、权衡虚实之所在及轻重,用攻补兼施予以治之。

  

  阴血亏虚者,治宜滋阴补血,佐以祛风和络,用四物汤加鸡血藤、薏苡仁、苍术、秦艽等;偏气虚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当归、鸡血藤、阿胶等;痹证而有骨质破坏、骨质增生,年老肾虚者,加用滋补肝肾之品,据肾阴、肾阳虚的不同选用六味地黄汤、鹿衔草、沙苑子、牛膝、巴戟、仙茅、仙灵脾、杜仲等以标本兼治。

  

  【病案举例】

  

  周某,女,51岁,1979年11月2日初诊。双手指麻木,指关节酸痛,腰酸腿软3个月,来诊时并见面色少华,神疲乏力,头晕,唇舌色淡,舌苔薄白,脉沉细弦。1年来月经不规则,量多质稀。证属气血双亏,肾虚络空。治以益气养血,滋肾盈络。处方:熟地20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10g,红参8g,黄芪15g,桂枝5g,鸡血藤10g,杜仲10g,桑寄生10g,鹿衔草15g,白术10g,细辛3g。共服16剂,诸恙告退,续服八珍丸1个月,以巩固疗效。

  

  5.倡用引经,直达病所

  

  蔡老善在拟治痹方中加入一二味引经药以直达病所,提高疗效。上肢寒痹者加桂枝、姜黄,热痹者用桑枝、忍冬藤;下肢加牛膝、木瓜;腰部加杜仲、寄生、豨莶草、海桐皮;项背加葛根、羌活。因病有所在,药有归经,妙用引经药物于治痹方中,确实可取到引药于病所,从而使临床效果更显著的作用。

  

  另外,蔡老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主要是“虚邪”、“痰瘀”所致外邪内侵,脉络痹阻,瘀血留滞。故以驱邪止痛、活血补血为主要治法。

  

  【病案举例】

  

  陈某某,女,46岁。于1999年10月29日初诊,诉两手指、腕、肘及膝关节对称性肿痛,清晨手僵硬加剧,活动困难,腰疼痛难弯曲,已10年。西医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经中西药治疗,病时缓时重,近日加剧。查体:两膝、肘、腕关节肿大疼痛,局部不红,扪及清冷感,手指变形僵硬,面色少华,动则气喘,尿多,便溏,舌淡红苔白,脉沉细。蔡老认为此证属气血亏虚,寒邪深入经隧,痰瘀交结于骨骱,先投温经散寒止痛,佐以补血活血。

  

  方药:制川乌10g,桂枝10g,防风10g,乳没各10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8g,牛膝12g,灵仙10g,甘草3g。投以3剂。

  

  11月3日二诊:关节疼痛有所减轻,腰痛未减,但肿未明显减轻,举步、弯腰、手提物仍艰辛。蔡老认为久病人络道,痰瘀交结于骨骱,宜用走窜虫类药物以搜剔络道。方药:蕲蛇10g,蜈蚣2条,全蝎4只,露蜂房10g,僵蚕10g,制川乌10g,桂枝10g,甘草6g,白芍24g,当归10g,川芎10g,生地12g,牛膝10g,灵仙10g,此后以上方时增黄芪、鹿衔草。共服18剂,口服抗骨质增生丸(蔡老经验方,本院中药制剂),每次10g,每日2~3次。

  

  12月3日三诊:病情大为改善,腰膝疼痛、乏力,蔡老认为需要补肝肾、补气血以固疗效。方药:巴戟天10g,细辛10g,山茱萸10g,补骨脂10g,鹿衔草15g,蕲蛇10g,僵蚕10g,薏苡仁30g,杜仲10g,生地15g,当归10g,黄芪24g,枸杞15g,抗骨质增生丸续服。

  

  2月20日四诊:以上方共服12剂,关节肿痛基本消失,手指僵硬好转,可参加轻微劳动。嘱其续服抗骨质增生丸。随访半年,除关节肿痛只有阴雨天偶尔轻度发作外,手指虽仍有变形,但僵硬明显减轻,活动尚好。

  

  张琪重证“大方”辨证治痹证

  

  张琪教授是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博士生导师,从医60余年来对痹证的辨证施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张琪教授认为风寒湿热等诸多痹证,大多数杂合致病,很少单一为患。临床治疗时能否有效,关键在于辨证准确,而临床难就难在很难准确辨证。另外,张琪教授强调,许多隐微症状只要具备一两点,便可判断有无内热。例如有一种痹证,患者除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外,局部外观没有任何红肿征象,触诊也没有灼热的感觉,患者也没有发热。因此,临床上不少医师认为这属于风寒湿痹,据此给予辛窜香燥之类的药物,导致临床疗效不佳,甚至有的病人病情反而加重。导致此类误诊的原因主要是临床观察不细心、不全面,忽视了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症状,最终导致辨证错误,治疗原则背道而驰。如果仔细观察,多能发现病人舌尖红甚或整个舌体发红,或舌紫红,舌苔白腻少津或白厚,或薄白而干,口干,或见小便黄,或大便干,脉多滑或数。张琪教授指出:这是痹证的一个特殊类型,乃是外有风寒湿,内有里热的一种痹证。临床辨证不能单纯地认为是风寒湿痹或者简单的热痹,应该综合考虑。治疗时应当给予外疏内清之法,外疏即运用辛温苦燥之类的药物来疏风散寒除湿,内清即用甘寒类药物清热养血和营,常常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根据以上治则,临床常用的药物有:羌活、独活、白芷、防风、细辛、苍术、川芎、当归、赤芍、生地、石膏、黄芩。

  

  有些痹证患者,虽然全身肢体关节或者某一局部肿胀疼痛,但其疼痛一般,不像风寒痹证的疼痛那样剧痛难忍,不像湿痹证的疼痛那样有酸困重着之感,也不像行痹那样的疼痛游走不定。详细

  

  询问病史,病人往往有受凉后则感不适或疼痛沉重,遇温热则感疼痛减轻,而且病史大多比较长,迁延不愈。查脉象大多为沉脉。张琪教授认为,凡遇此类病人,不管病人的舌质有没有瘀证的表象,脉诊有没有涩象,皆可以认定此为风寒湿痹的常见病症兼有血瘀经络,病情较轻,临床治疗以身痛逐瘀汤(羌活、独活、秦艽、桃仁、红花、地龙、甘草、牛膝、防己各10g,川芎15g,当归20g,威灵仙30g,制没药、制香附各6g)加减治之,给予祛风散寒除湿,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品。常用药物有:地龙、羌活、苍术、牛膝、秦艽、青风藤、香附、当归、川芎、灵脂、桃仁、红花、黄芪等。

  

  临床上常遇到的另一类痹证是湿热伤筋痹证。此类病人临床症状除了肢体关节疼痛外,常常感觉四肢乏力,手不欲抬,腿不欲迈,临床常易误诊为气虚精亏证。张琪教授认为如果此时病人有舌紫红或红,舌苔白腻或白腻欠润,或苔黄腻,脉象缓而有力或滑数,小便黄浊或黄赤如浓茶,就可以诊断为湿热伤筋痹证。其中,张琪教授尤其强调要注意辨别小便的颜色。张琪教授认为尽管湿热伤筋痹证患者多有酸重萎软之症,比较容易辨证,但临床上许多病人不能准确诉说症状,所以要十分重视舌苔、脉象、小便等的辨别。针对此种痹证,张琪教授主张给予清热利湿、疏筋活络之品,常用药物有:穿山龙、地龙、雷公藤、薏苡仁、苍术、黄柏、知母、白芍、牛膝、茯苓、甘草、萆薢。

  

  另外,张琪教授临床上主张用“大方”来治疗重证顽痹。所谓“大方”,其一是剂量大,多用于邪气强盛、病情急重的痹证。张琪教授认为,只有剂量足够,才能战胜“强敌”。据此,张琪教授自拟了治疗热痹的大方——热痹汤:生石膏50~200g,银花50g,薏苡仁39g,黄柏30g,苍术30g,木通30g,桂枝30g,防己20g,萆薢20g,秦艽15g。适用于关节红肿热痛,肢体红斑,小便黄赤,舌红苔白腻,脉浮滑或滑数的急重证热痹。其二是药味多,多种治法同时运用。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辨证多属于风寒湿热瘀痰诸邪留滞,又有气血肝肾亏损,与此相应应该多种治法同时运用,才能切中病机,取得良效。常用药物有:桃仁、红花、苍术、黄柏、胆南星、羌活、桂枝、威灵仙、川芎、白芍、当归、黄芪、甲珠、全蝎、防己、地龙、熟地、狗脊、杜仲、制川乌、青风藤、独活、知母、青蒿等。

  

  张琪治痹十方

  

  张老是黑龙江著名中医痹证专家,曾经担任黑龙江省中医研究所所长。张老总结行医数十年的经验,根据临床辨证的不同运用不同的组方治疗痹证,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张老的10个经验方介绍如下:

  

  经验方一:益气养血,祛风除湿。

  

  组方:独活、秦艽、防风、川芎各15g,当归、熟地、白芍各20g,桂枝15g,党参20g,黄芪30g,牛膝15g。

  

  主治:肝肾两亏,气血不足,外为风寒湿邪侵袭而成痹证。肢体关节酸麻疼痛,时轻时重,屈伸不利,畏寒喜暖,或腰酸痛,腰膝酸软无力,面色少华,心悸气短,乏力自汗,舌质淡,脉沉弱或沉细。

  

  随症加减:疼痛明显者,加细辛5g;便溏食少、腹胀者,加茯苓、白术各15g;腰膝冷痛明显者,加附子15g。

  

  经验方二:清热养血,祛风除湿。

  

  组方:秦艽15g,生石膏40g,羌活、独活、黄芩、防风各10g,生地20g,当归、川芎、赤芍、白芷各15g,细辛、苍术各5g。

  

  主治:主要用于风寒湿痹夹有里热之证。肢体关节疼痛较剧,或筋脉拘急牵引,运动时加重;五心烦热,便秘尿赤;或见关节红肿灼热,或变形不可屈伸,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随症加减: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者,加熟地20g、白芍30g;便秘者,加大黄7g;关节肿胀者,加薏苡仁20g、萆薢15g;筋脉拘急牵引作痛者,加白芍至50g,甘草至15g。

  

  经验方三:养血通络,祛风除湿。

  

  组方:牛膝、地龙、羌活、秦艽、香附、当归各15g,川芎10g,苍

  

  术、黄柏、五灵脂、红花各15g,黄芪20g,桃仁15g。

  

  主治:主要用于关节肌肉疼痛日久不愈,用祛风寒诸药无效;关节疼痛如锥刺,关节变形,或见皮下结节红斑、颜色紫暗,舌质紫暗,脉沉涩。

  

  随症加减:疼痛重者加乳香、没药各10g。

  

  经验方四:清热利湿,舒筋活络。

  

  组方:穿山龙、地龙、雷公藤、薏苡仁各50g,苍术、黄柏、知母各15g,白芍40g,牛膝15g,萆薢、茯苓各20g,甘草10g。

  

  主治:主要用于湿热伤筋痹证。以肢体酸楚重痛或筋脉抽挚酸痛为主,伴麻木酸软,步履艰难,口渴不欲饮,手足心热,尿黄浊或黄赤,脉缓有力或滑数,舌苔黄腻或白腻。

  

  随症加减:若以筋脉抽挚酸痛为主,则重用白芍至50g;伴腰酸腰痛膝软无力者,加枸杞子、菟丝子、熟地各20g。

  

  经验方五:散寒祛湿,温经通络。

  

  组方:炙川乌、麻黄各15g,赤芍、桂枝、黄芪各20g,干姜10g,白术、茯苓各20g,甘草10g。

  

  主治:主要用于寒湿偏盛痹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以腰及下肢明显,遇冷则痛剧,遇热则痛缓,痛处寒冷,沉重感明显,或关节肿胀,屈伸不利,脉弦紧,舌苔白,以及妇女白带清稀,月经延期。男子则见少腹凉,阴囊潮湿等。

  

  随症加减:病程较久,皮肤失润,舌质紫暗者加鸡血藤30g、薏苡仁20g;白带量多者加桑螵蛸20g、茴香15g、龙骨20g;自觉有心悸、气短、头晕者,减麻黄量至5g。

  

  经验方六:清热除湿,活血化瘀,祛痰通络。

  

  组方:苍术、黄柏、桂枝各15g,威灵仙10g,防己、天南星、桃仁、红花各15g,龙胆草、羌活、川芎各10g。主治:主要用于风湿热痰瘀交织所致痹证者。关节肌肉肿胀疼痛,缠绵不愈。关节变形,皮下结节红斑颜色紫暗,或肢体疼痛如锥刺,或伴发热夜间重,口干不欲饮,尿黄赤,舌胖有齿痕或舌质紫暗、苔白或白腻,脉弦数。

  

  经验方七:活血通络搜风,补肾强筋壮骨。

  

  组方:蕲蛇、当归各20g,蜈蚣2条,全蝎、苏土虫各5条,穿山甲7.5g,仙灵脾15g,熟地25g,秦艽15g。

  

  主治:关节严重变形、僵直,手指足趾关节呈梭形,疼痛如锥刺,严重者运动功能丧失;或肌肉萎缩,皮肤枯燥;舌质暗,有瘀斑或有瘀点,脉沉细或沉涩。

  

  经验方八:清热解毒,疏风胜湿。

  

  组方:生石膏、银花各50g,防己、萆薢各20g,秦艽15g,薏苡仁30g,桂枝20g,黄柏、苍术、木通各15g。

  

  主治:主要用于风湿热痹。症见肢体关节疼痛,痛处灼热红肿;肌肤红斑或结节,多伴发热、汗出、口渴、心烦、尿黄赤等,舌质红、苔白或黄,脉滑或滑数。

  

  随症加减:若有恶寒、发热、头痛等表证者,加麻黄10g;小便短者,加滑石、泽泻、竹叶各15g;有红斑结节者,加丹皮、赤芍各15g,生地20g;关节积液较多者,加茯苓20g,猪苓15g。

  

  经验方九:清热利湿,疏经通络。

  

  组方:当归20g,苍术、黄柏、黄芩、知母各15g,防风10g,羌活、泽泻、茵陈、苦参、猪苓各15g,甘草10g。

  

  主治:主要用于湿热蕴于肌肉关节而致肢体烦痛者,或肢节红肿,或全身痛,风湿结节硬痛红肿,或红斑痒甚;伴周身沉重,口渴不欲饮,尿黄,心烦胸闷,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随症加减:若病程日久,红斑紫暗,舌质暗者,加红花、桃仁各15g,鸡血藤30g;红斑结节明显者,加丹皮、赤芍各15g,生地20g;关节肌肉肿胀不明显者,减泽泻、猪苓。

  

  经验方十:益气和营,活血通络。

  

  组方:黄芪75g,白芍20g,甘草、生姜各10g,大枣5枚,牛膝、红花、桃仁、桂枝各15g。

  

  主治:主要用于气虚络阻之痹证。症见肢体麻木酸软疼痛、无力,或手足麻木并有蚁走感;倦怠乏力,气短汗出,舌质淡,脉缓或弱。

  

  朱晓鸣重用豨莶草虫类治尪痹

  

  朱晓鸣主任医师为山东省老中医药专家,在治疗尪痹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朱老师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较复杂,概括起来主要有邪、瘀、虚三方面。外邪侵入人体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因素,具体病因有风、寒、湿、热诸邪。临床表现为外邪侵犯肌表,阻闭经络,导致机体气血运行不畅,关节筋脉失养,瘀阻成痹,出现关节疼痛、曲伸不利,发为本病。另外,如果患者平常就比较虚弱,阳气不足,则会形成寒痹;如果平常身体素质较好,肌体抵抗力较强,则正邪相争,寒邪从阳化热,形成热痹,而较少见到直接感受热邪而致病者。这里所说的瘀是指痰浊瘀血,指人体受多种致病因素(感受外邪)作用后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它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痹阻经络,使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形成关节变形、皮下结节等症。虚,指人体精、气、血、津液不足或脏腑组织功能低下,其中以肝虚肾虚为主。若先天之气不足,肾气亏虚,元阳不足,身体虚弱,肌体抵抗力低下,卫外不固,易受外邪侵袭而发病;若邪气留滞不去,进一步耗损正气,肝肾不足加重。由于关节筋脉失于濡养,不荣而痛,使病情更加复杂,出现形体消瘦、关节变形等症。

  

  朱老经临床总结,发现豨莶草有降血沉、促类风湿因子转阴的作用,常用量30~60g,鲜品用量加倍。对于久治不愈的顽痹或疼痛较重的本病,朱老师善用全蝎、蜈蚣、地鳖虫治之,收效很好。朱老认为,虫类多肢足与关节,居处潮湿,由于自然演化与适应,它们具备了天然的抗风湿能力,它们的抗病能力最易为人体接受、利用,止痛作用较快。

  

  基于以上认识,朱老在临床治疗中采取内服外治相结合,给予祛邪为主,结合补气养血、疏通经络、化痰解瘀之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以祛外邪为主的原则应该贯穿于各期的治疗之中。

  

  内服方药的组方原则:根据对病因病机的认识,本病的重要致病因素是风寒湿邪,因此,以风邪为主致病者,给予祛风药为主,兼用散寒除湿之品,再加活血之剂;湿邪为主者,给予祛湿药为主,兼以祛风散寒,再加活血、健脾之药;寒邪为主者,给予散寒之品,重用温阳之药,佐以祛风除湿。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制川乌、制草乌、桂枝、防风、羌活、独活、秦艽、威灵仙、豨莶草、丁公藤、络石藤、青风藤、寻骨风、制马钱子、细辛、透骨草等。朱老根据以上原则创制并已使用20余年的“息风湿灵”,主药即是丁公藤和制川乌。通过对152例风寒湿型痹证(包括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有效率达91%。

  

  对于热邪,多由于风寒之邪在体内郁积过久转而化热而来。治疗上以清热解毒舒通经络为主,但也应该根据情况酌情加用川乌等散寒止痛之品。一是因为此类药有较强的止痛作用,在应用大剂量的清热药物中配伍,只是利用其较强的止痛效果,而不会减弱清热作用;二是因为本病的根本原因是由风寒之邪侵犯经络关节所致,仍有一些风寒之邪停留在经络关节,转化为热邪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三是因为配伍使用少量温热药,可以防止在治疗过程中寒凉药药性过度而伤及阳气,起到一个保护作用。临床上常用的清热利湿通络药物有:苍术、黄柏、薏苡仁、防己、木通、牛膝、海桐皮、忍冬藤、桑枝等。

  

  另外,在祛邪的同时结合使用活血化瘀祛痰之法,是解决病情反复发作、持续不解、关节变形及皮下结节的重要方法,能显著提高疗效。常用活血化瘀药有:川芎、红花、丹参、郁金、苏木、乳香、没药、地鳖虫、赤芍、丹皮、紫草等。活血化瘀时还要注意理气药的应用,加用理气药可以增强活血化瘀的功效,常用药如香附、乌药、

  

  青皮、檀香、木香等。常用化痰药有白芥子、半夏、僵蚕、制南星、贝母等。祛痰时还应健脾,常用健脾药如白术、茯苓、党参、薏苡仁等。

  

  鉴于本病经络不通是基本病理现象,“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因此朱老注重运用舒通经络的药物,特别是虫类药,如麝香、菖蒲、威灵仙、白芥子、炮穿山甲、地鳖虫、全蝎、蜈蚣等配合使用能提高疗效。朱老研制的风湿1、2号胶囊,对于关节疼痛较重、久治无效的患者配合使用,效果明显。

  

  针对临床中所见病人多为气血、肝肾亏虚的现象,朱老在治疗中同时给予益气养血之法以增强和巩固疗效。常用药物有: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熟地黄、当归、白芍、枸杞子等。久病者肝肾同补,常用药物有:淫羊藿、肉苁蓉、补骨脂、狗脊、杜仲、川续断、骨碎补、桑寄生、熟地黄、山茱萸、何首乌、龟甲、鳖甲等。

  

  由于本病的发病部位多位于四肢关节,应用外治法较为方便,因此常同时配以外治。常用方法如熏、洗、贴、拔罐、离子导入、红外线加热、微波等。经验方“苏木洗剂”煎液外洗配合使用,能增强疗效,加速好转。方中苏木功能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红花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之功;透骨草功能祛风胜湿、活血止痛,兼能软坚消痞,外用功效很好;威灵仙既可驱在表之风,又能化在里之湿;艾叶能温气血、温经脉而除寒湿;芒硝外用治软组织水肿疗效甚著。诸药合用,有活血止痛、活血消肿之功效。经验方:

  

  息风湿灵:丁公藤150g,制川乌100g,豨莶草200g,川芎100g,红花100g,水煎醇沉,加入食用酒精,制成含醇量约10%的酒剂1000mL,每次20mL,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风湿寒性关节痛、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嗜酸性筋膜炎等病。

  

  风湿1号胶囊:全蝎150g,蜈蚣75g,地鳖虫200g,烘干研末,装胶囊,每粒0.3g,每次5粒,1日3次口服。适用于多种关节炎久病或疼痛较重者,可以配合使用,也可单用。

  

  苏木洗剂:苏木15g,透骨草15g,红花10g,艾叶10g,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趁热熏洗患处。每次20分钟,每日2次。适用于多种关节炎疼痛明显者,可单用或者配合使用。

  

  风湿2号胶囊:白芥子200g,血竭50g,麝香0.5g,研末装胶囊,每粒0.3g,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多种关节炎关节肿胀明显者,可配合使用。

  

  【病案举例】

  

  李某,女,15岁。约2月前出现双侧手指关节肿痛,晨僵。检查发现局部有挤压痛。实验室检查:血沉1mm/h,类风湿因子阳性,C反应蛋白<10mg/L。曾在外院服风湿马钱片4片,每日3次,服用1个月,症状无好转。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朱老给予息风湿灵20mL,每日3次;风湿1号胶囊5粒,每日3次口服。2周后症状减轻。继用2个月,症状明显好转,查血沉16mm/h,类风湿因子阴性,C反应蛋白<10mg/L。再用药1个月,症状消失,临床治愈。嘱其再用药20天,以巩固疗效。

  

  朱晓鸣详察病机温阳立本

  

  手部骨痹是骨痹的一部分,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手指关节骨性关节炎,因其好发于手之指间关节,也可有晨僵及关节变形等,故极易和尪痹(类风湿性关节炎)混淆,但二者之间在发病机制及治疗上差异很大,且与其他部位的骨性关节炎在治疗上亦有所不同。朱晓鸣主任医师作为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对诊治此病造诣较深。

  

  朱老师认为:本病易与尪痹混淆,诊断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效果及预后,尤应引起注意。手指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基本病变为关节软骨变性和增生,而尪痹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造成滑膜炎。从临床表现上看,前者主要累及手远端指间关节,有晨僵但不足半小时,查血RF(类风湿因子)为阴性,X线片可见骨质增生、关节间隙变窄、骨赘形成等,经过治疗和休息可较快缓解;而后者则多发于手近端指间关节、指掌关节,病变呈持续性、对称性和进行性,晨僵多在1小时以上,类风湿因子阳性者达75%,X线片常见一关节软骨破坏、骨性强直、关节面融合等,需经过长期治疗才能缓解。另外,手指关节骨性关节炎和颈、腰椎等部位的骨性关节炎在症候分布上亦有差异,前者以阳虚寒凝和痰瘀阻络为主,后者则肾虚髓亏、瘀血阻滞更为常见。

  

  朱老师根据其病因病机及病变特点,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确定治疗此病应以温阳散寒、化痰逐瘀佐以通络止痛为治法,常用基本方加减。

  

  基本方药物组成:黄芪30g,桂枝15g,制川乌10g,石楠藤15g,桑枝30g,白芥子12g,鸡血藤15g,川芎12g,当归15g,皂角刺

  

  10g。方中黄芪、桂枝、川乌能益气温阳、散寒止痛;石楠藤、桑枝能除湿蠲痹;皂角刺、白芥子、鸡血藤、川芎、当归能化痰逐瘀、通络散结。如阳虚气弱,加干姜、人参、白术等;如寒邪明显,则重用川乌、桂枝,酌加细辛、麻黄、羌活等;如疼痛剧烈,则加土鳖虫、蜈蚣、延胡索;如湿盛,酌加苍术、薏苡仁、老鹳草;如痰瘀阻络、关节肿大变形,可加炮山甲、桃仁、三七粉;如兼关节红肿明显,可加黄柏、秦艽、赤芍、紫草等,减黄芪、桂枝。每日1剂,水煎服,一般连续服用20天左右,皆可收到满意的疗效。

  

  此外,朱老师认为本病病变在肢体末端,便于外治,故常在内服药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外洗,使药力由表及里,直达病所,如此内外合治,相得益彰,可尽快缓解疼痛,缩短疗程。

  

  外洗常用方药为:透骨草30g,生艾叶15g,威灵仙18g,防己15g,苏木15g,红花10g,芒硝20g。水煎,浸洗患处。方中透骨草、生艾叶、威灵仙、防己散寒除湿;苏木、红花活血通络;外加芒硝消肿止痛。此方药物虽简,但切中病机,经多年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病案举例】

  

  患者,女,54岁,1995年11月6日来诊。

  

  病人经常左手第2、3、4指近端指间关节疼痛10年,伴双手第3、4指远端指间关节疼痛肿胀、逐渐变形5年,每因劳累及寒凉刺激而诱发或加重,有晨僵,时间约半小时,无发热。多次查血沉、抗“O”、类风湿因子均无异常。查体:左手近端及双手远端指间关节肿胀变形,活动受限,有挤压痛,无皮下结节。左手X线片示:骨质疏松、指间骨隙变窄、关节边缘有增生征象。诊断为“骨痹(手部)”,西医诊断为:“手指关节骨性关节炎”。遂给予上述治疗措施,疼痛逐渐减轻,11月20日复诊,关节肿痛消失(关节变形仍在),临床缓解。

  

  李济仁顽痹从虚从瘀从痰痹痿合病重调肝肾

  

  李济仁教授为当代名老中医,临床40余年,融古通今,衷中参西,积验颇丰,尤其擅治内科疑难杂症。

  

  1.顽痹从虚辨治

  

  痹证迁延不愈,相合脏腑因之受累,经络气血虚弱,阴阳已失调谐,此为酿生顽痹之缘由。先生辨治顽痹,首察其虚而分治之。凡阳虚体质患者当从脾肾论治,常用药如黄芪、潞党参、仙茅、仙灵脾、补骨脂、杜仲等。阴虚体质患者则肝肾同治,用药如桑寄生、川断、枸杞子、细生地、地骨皮、紫丹参等。气血虚弱者应气血双补,用黄芪、当归、党参、鸡活血藤、生熟地、赤白芍等。对于体虚患痹或久痹虚赢之人,随证化裁,如气虚加黄芪、党参,血虚加当归、鸡活血藤等,阴虚加桑寄生、枸杞子;阳虚加仙茅、补骨脂等,尤为适宜。

  

  【病案举例】

  

  王某,男,40岁。患者右肩酸楚不适近5年,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劳则加重。并见肌肉瘦削,右上肢屈伸不利,右肘关节肿大僵硬,关节局部时感发热,咽部干痛,时感躁烦,夜眠易梦易惊,小便时清时黄,大便偏干。曾服中、西药多种罔效。舌质红绛瘦小,苔薄,脉弦细数。实验室检查:右肘关节X线片示:关节间隙变窄。血沉50mm/h,类风湿因子阳性,抗“O”500U以下。

  

  诊为痹病,证属肝肾阴虚。

  

  治以滋补肝肾,活血和营之法。处方:桑寄生15g,生熟地各15g,川断15g,甘枸杞15g,地骨皮15g,白芍15g,紫丹参15g,当归15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桑枝15g,鸡活血藤各15g。

  

  药进20剂后,右上肢活动功能渐见改善,躁烦多梦诸症缓解。继进40余剂,服药期间右肩酸楚一症发作频率锐减,余症亦消。再宗原法增损续服20余剂,患者感觉已无明显异常,患肢活动无碍,复查各项指标均转阴性。遂予调理之剂以善其后。

  

  2.顽痹从瘀辨治

  

  顽痹日久必致气血凝滞,瘀阻于经络关节,脉道失和,无以荣养肢体,煦濡筋骨,因此,先生以“通”为辨治顽痹基本法则之一。但瘀各不相同,有实瘀、虚瘀、寒瘀、热瘀、湿瘀、痰瘀之别,治疗上当结合证情之缓急,寒热之微甚,瘀闭之轻重,脏腑之虚实,有所针对,方不致胶柱鼓瑟。热瘀者,当清而通之;寒瘀者,当温而通之;湿瘀者,要渗利而通之;虚瘀者,要补而通之;实瘀者,要泻而通之;痰瘀者,要化而通之。先生以为,临证时顽痹之瘀,每以虚瘀为常见,投以益气活血之品,方如当归补血汤加味,药用黄芪、当归、紫丹参、鸡活血藤、川芎、补骨脂、威灵仙等,以使脉道得充,血流得助,常可获效。

  

  【病案举例】

  

  胡某,女,35岁。患者肢体关节酸痛年余,尤以双下肢为明显,屈伸不利,步履艰辛,膝、踝关节局部发紧,遇冷天或劳累诸症加剧,面色晦暗,神情倦怠,下肢皮肤板硬,捏之不起。曾在本地医院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口服强的松、阿司匹林等治疗,效果不显。舌质瘦薄,边有瘀斑,苔少,脉沉细涩。实验室检查:血沉72mm/h,类风湿因子阳性。

  

  诊为痹病,证属气虚血滞。治以益气养血、活血化瘀通络之法。

  

  方以当归补血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炙黄芪30g,潞党参12g,全当归12g,怀牛膝15g,川芎15g,紫丹参30g,鸡活血藤各9g,五加皮15g,生熟地各15g,威灵仙10g,桃仁10g,红花6g,露蜂房9g,刺猬皮9g。

  

  服15剂,酸痛有减,下肢活动有所改善,精神尚佳。略增损再进50余剂,关节酸痛基本不发作,惟遇阴雨天或劳累仍有小痛。酌增养血和络之品继续调理2月余,诸症遂平,肢体活动自如,复查血沉正常,类风湿因子阴性。

  

  3.顽痹从痰论治

  

  患痹之时,气血凝滞,生理之津液可转化为病理之痰浊;脏腑失调,痰从内生,流注经络,又可加重气血瘀阻。因此,顽痹的发展过程中,“痰”既是病理产物,也是病情加重的直接病因,不予清除,则气血难通,诸药难施。先生治痰,首治生痰之脏,以健脾祛湿、化痰通络为法,用方如黄芪汤合桂枝附子汤,药如黄芪、带皮苓、桂枝、附子、苍白术、怀山药等。脾为生痰之源,脾得健运则湿祛痰化,同时气血瘀滞亦得减轻。【病案举例】

  

  陈某,男,37岁。患者2年来自感右膝关节酸痛沉重,渐而麻木无力,痛麻交作,四肢怠惰,周身困乏,躯体转侧不利,伴面白形羸,冷汗自出,腹胀纳呆,吞咽困难,便溏,右下肢呈凹陷性浮肿。自服消炎痛及激素类药未见显效。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厚白腻,脉沉缓。实验室检查:血沉60mm/h,白细胞12×109/L,抗“O”阴性。

  

  诊为痹病,证属痰湿交阻,脉络瘀滞。

  

  治以健脾益气,化痰通络之法。方以黄芪汤合桂枝附子汤加减:炙黄芪30g,怀山药12g,带皮苓15g,川桂枝9g,宣木瓜12g,淡附片(先煎)10g,苍白术各9g,巴戟天9g,鸡活血藤各9g,广木香9g,忍冬藤20g,莱菔子9g,白芥子15g,干地龙15g。

  

  患者服药10剂后,气力有增,痹痛缓解,肢肿渐消,仍感右膝而下麻木不适。宗上法出入继服62剂,右肢知觉恢复,余症悉减。复查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随访半年,病情稳定,已正常工作。

  

  4.痹痿合病并重调肝肾

  

  痹、痿虽为两病,但在病位、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方面多有相同,症候也错杂互见,难以截然分开。历代医籍于此或分或合,各弛其说。

  

  先生以为,痹痿二病可分,但不可强分。临床上,常见痹证经久不愈的患者,由于经脉气血长期郁滞不畅,精血不能灌溉营养四末,肢体关节活动长期受限,从而渐见患肢肌肉萎缩脱削,痿废不用而致痿病。而痹痿合病或转化,患者本身素体阴虚是其内在倾向性。加之痹久不愈,邪气人里,内客脏腑,导致脏气内伤,气血化源进一步匮乏,从而导致了痹病向痿病的发展。肝肾同源,肝肾二脏相互滋生,相辅互助,充养骨骼筋脉,为一身阴精血气之化源,故先生在顽痹与痿合病的阶段,着重调治肝肾。方用生肌养荣汤(经验方):熟地、何首乌、怀山药、山萸肉、淡附片、肉桂、巴戟天、潞党参、全当归、鸡活血藤等。在此基础上,再予识别肌萎的部位、程度、演变、局部形色、运行障碍等,综合分析,择法治疗而取效颇捷。如病在上肢,症见上肢疼痛或麻木不仁,抬举无力,肢凉者,用阳和复脉汤(经验方):炙麻黄、桂枝、鹿角胶、炙川草乌、当归、川芎、白芥子、巴戟天、干地龙、炮山甲等;若上肢热胀疼痛者,方选四妙通脉汤(经验方):金银花、当归、玄参、蒲公英、土茯苓、野菊花、肥知母、凤丹皮、生地、肥玉竹、干地龙、丝瓜络等;病在腰背下肢,症见腰背僵急,俯仰受限,步履艰辛,甚者下肢无力、肌萎,足不任地者,治以温经散寒,祛湿舒筋,方用独活散加减:羌独活、川草乌、生炒薏苡仁、炙麻黄、宣木瓜、伸筋草、五加皮等。如患肢拘挛不伸加赤芍;痛甚加制乳没、土鳖虫。

  

  【病案举例】

  

  章某,男,32岁。患者双下肢进行性痿软无力半年余,足软弛缓,难以久立,步态不稳,呈鸭步,持杖而行,兼见腰膝冷痛,头晕乏力,纳谷不馨,面色萎黄。既往有风湿性关节炎病史2年,症见关

  

  节疼痛如掣,在某中医院诊为痹病,投化湿通络之品而疼痛得解。近半年来渐见大腿部肌肉萎缩,腓肠肌假性肥大,行各种生化、病理检查,诊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服肌醇、多种维生素、激素类药治疗无效。舌质淡,苔少,脉沉细。

  

  诊为痹痿同病,由痹转痿,证属肝肾不足。

  

  拟用益肾养肝,舒筋活络之法。方以生肌养荣汤加减为治。处方:熟地15g,何首乌12g,怀山药20g,山萸肉15g,巴戟天15g,淡附片(先煎)10g,全当归20g,金狗脊15g,千年健15g,鸡活血藤各15g,怀牛膝10g,宣木瓜15g,炮山甲9g。

  

  服药30剂后,自觉两足任地有力,鸭步步态不明显,腰酸头晕诸症随之减轻。再守原轨损益,进药40余剂,患者肢软得复,步履如常,萎缩及假性肥大症状有所平复,行各项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遂改制丸剂长期服用,并嘱患者加强肢体功能锻炼,以资巩固。

  

  李浚川养血行气搜风胜湿

  

  李浚川教授行医5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临证详审病机,细辨脉证;擅治疑难杂证;尤其善用虫类药配伍其他药物治疗多种疾病,屡见奇效。

  

  《素问·痹论篇》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也”。风气胜者为行痹,痛无定处;寒气胜者为痛痹,痛有定处;湿气胜者为着痹,痛有定处,粘滞重着。李老强调,在运用搜风药治疗时,应选用既能搜风又能胜湿的虫类药物,组方针对风、寒、湿之因,祛除病邪后,再用温肾益气之药调理,方能屡屡取得良效。

  

  【病案举例】

  

  刘某,女,46岁,干部。

  

  患者于3年前开始腰痛,双膝关节肿痛、发麻,诊为:风湿性关节炎。经用中、西医药物治疗近2年,疗效不显,于1997年2月就医。李老认为此为风寒湿外袭,侵入经络,治以搜风胜湿。药用:全虫、乌梢蛇、僵蚕、蜈蚣、蕲蛇、当归、白芍、川芎、细辛、川乌、薏苡仁、土茯苓。方中芍药配川乌,散寒祛风、缓急止痛;乌梢蛇配薏苡仁、土茯苓,祛风渗湿;全蝎与僵蚕、蜈蚣配用,加强通络止痛之功。服药2周,肿痛大减,去全虫,加地龙,再服药2周,关节疼痛、肿胀消失。再配以温肾药物治疗月余,以巩固疗效。

  

  李同生手法理筋分型施治

  

  李同生教授从事骨伤科临床50余年,家学渊源,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

  

  臀上皮神经损伤是骨伤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约占急性腰扭伤病员的30%。臀上皮神经为第1~3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发出,在髂嵴上方穿过背肌而布于臀部皮肤,臀上皮神经在髂嵴部行径中通过软组织纤维性“沟槽”。在身体左右旋转时,易使此神经髂嵴下方一段走行中损伤,偏离原位而使“筋出槽”。臀上皮神经离位后,走在“槽”外,使神经本身及周围软组织造成无菌性炎症、充血、肿胀,慢性者可使神经变粗、变大,触之钝厚,弯腰和端坐时腰部皮肤紧张,局部张力增大,加重了对臀上皮神经的刺激。尤其在急性损伤离位后,可产生较剧烈的急性腰臀部疼痛。由于移位创伤及炎症刺激通过脊神经后支传人中枢造成反射性下肢疼痛,患者常感腰部和患侧下肢串痛。治疗上多主张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放松紧张痉挛的肌肉,松解局部的软组织粘连,加速无菌性炎症的吸收、消退,以缓解或消除疼痛。一般可做手法理筋、辨证论治、西药消炎镇痛、封闭、针灸、外用药、理疗、功能锻炼等综合疗法,对于长期顽固性疼痛、症状较重者,可行手术软组织松解术、小针刀经皮软组织松解术等。

  

  李老认为臀上皮神经损伤属中医“坐臀风”范畴。或气候、水土湿热,汗出当风、露卧食凉,风寒湿邪侵袭臀肌筋膜,痹阻督带;或体虚年老,强力房室,肝肾亏虚,督带两虚,气滞血凝;或腰臀劳伤,瘀血凝滞,气血不通,筋络失养。三者相互为患,交错致病。其中李老尤其重视风寒湿邪痹滞臀肌筋膜的特性。李老对此病行手

  

  法理筋,配合辨证分型施治,经验独到,疗效奇佳。

  

  在患侧髂脊中点(即髂前上棘与髂后上棘的中点)下约3~4cm处,在皮下软组织可触摸到滑动的索条样组织,也是患者感到最疼痛的部位,有时压痛可向腿后侧放射,但不会超过膝关节,甚至影响直腿抬高活动,但无神经根牵拉症状,李老将此阿是穴称为“臀中穴”。若下蹲时,患者双膝下蹲不能合并拢,李老称之为臀上皮神经损伤并膝下蹲试验阳性征。

  

  手法治疗时,李老的手法为:患者取侧卧位,患侧在上。李老立于患者身后,双拇指弹拨臀中穴,即拇指顶在滑动或隆起的索条状组织上,用力由内上向外上推送,反复几次,感到指下平复时再按神经循行方向,顺理筋络数次。在臀中穴上施弹拨、点按镇定手法的同时,让助手在拔伸牵引患肢状态下,一手压膝外侧使之内收,另一手握踝关节使之内旋,后伸髋关节(膝关节可保持屈曲位或伸直位),再作反方向,过屈髋关节被动活动。往返中,在弹拨、点按镇痛等手法下,可听到或感觉到“臀中穴”外有弹响或捻发音,即使“筋回槽”。随后,沿患者的腰臀部、大腿后部,从肾俞、命门、“臀中穴”、承扶一直到脚跟、涌泉,施行手法,循经用“捋”法,逆经用“夺”法,反复数次。一般急性期手法宜轻,慢性期手法宜重,或由轻到重再轻,根据病情轻重缓急,以患者耐受力为度。一次手法后,绝大部分患者会立刻感到症状减轻或症状消失。

  

  此外,李老根据辨证分型进行药物施治。李老以自拟痹痛方为主化裁治疗风寒湿型,祛风除湿,散寒通痹,主方药有:秦艽9g、续断9g、灵仙6g、没药9g、松枝15g、蚕砂9g、防风9g、羌活6g、寄生9g、当归9g、鹿角片15g。治疗外伤引发的臀上皮神经损伤,李老自拟养筋活血汤为主加减:当归9g、续断9g、丹参9g、乌药9g、玄胡9g、三七3g、红花6g、木香6g、秦艽9g、五加皮9g、鹿筋9g、甘草6g,活血化瘀、通络止痛,通补兼顾。对于肝肾亏虚型者,李老采用独活寄生汤(熟地易生地9g)加减,以益肝肾、补气血、祛风湿、止痹痛。并且三型均以验方外用熏洗汤,以舒筋活络,松解粘连,缓急止痛。药物有:当归尾、透骨草、伸筋草、川椒、海桐皮、寻骨风、闹羊花、续断各15g。

  

  【病案举例】

  

  黄某,男,19岁,大学生,初诊日期1997年1月21日。以左侧臀部疼痛、腰臀活动受限4年为主诉。患者4年前有足球活动损伤史,腰部常常弯向左侧,每于弯腰、起坐均可引起疼痛,其痛沿左下肢后方向下放散至膝后。检查时,髂后上棘的外上方,大约为臀上、臀中皮神经支配区,除压痛外,还摸到1.5~2.0cm的索条状硬结,下蹲障碍,直腿抬高活动亦受影响,疲劳后加重。李老在仔细检查后,即施以独特的手法治疗(学生配合),10分钟后,嘱患者下地,自诉疼痛尽消,腰脊竖直,下蹲时双膝已能并拢。李老又给予养筋活血汤内服,并以熏洗汤外用,巩固疗效。患者1周后复诊,自诉疼痛大有好转,尚有轻微麻木酸胀。李老复又按前法理筋治疗,内外并施,电话回访未见复发。

  

  梅杰辨因治热痹

  

  梅氏认为痹有寒热之分。热痹为中医病名,以肢体、关节、肌肉等处红肿热痛,或酸楚、重着、麻木,活动受限等症状为特点。热痹多以风湿热邪为病因:若人长时间在潮湿炎热的地方居住,不注意自我保护,感受风邪,则可以很快发生痹证,这就是外淫致病。若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内生湿热,逐渐积累成疾,湿热流注于肌肉关节,产生痹证;或者由于脾脏湿气太过,郁久化热,成为热痹,这就是内淫致病。若不注意节制饮食,过于贪食辛辣、肥甘厚味、烈酒琼浆之类,时间长了也必然会形成湿热痹证。梅氏认为,从中医病因学来看,属内外因范畴;从发病学来看,仍在内六淫之列。外来湿热,常藉脏腑盛衰之势;内生湿热,多因外邪触动。无论何种湿热,形成痹证以后,总要以清热利(化)湿祛风为治则,然后根据内外情况,病势缓急,因势而利导,辨证施治,才能在治疗热痹时不至于偏离方向。

  

  梅氏多年钻研丹溪湿热或湿热与相火为伍理论,以二妙散为基本方进行加味治疗热痹,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加味方法:加牛膝成三妙丸,再加薏苡仁为四妙丸,这两个方子较二妙散清热利湿、活血通络的效果更显著。然后根据情况随证选用忍冬藤、金刚藤、海桐皮、姜黄、全蝎、地龙、刘寄奴、穿山甲、胆南星、白芥子、红藤、生地黄、赤芍、丹皮、当归、川芎等药物。外感风邪者,给予清热化湿,疏风通络。方用:苍术、薏苡仁、忍冬藤、金刚藤、海桐皮、刘寄奴、红藤、益母草各15g,黄柏、川牛膝、姜黄、全蝎、地龙、穿山甲各10g。邪从内生者,给予清热化湿,疏风通络。方用:苍术、薏苡仁、忍冬藤、金刚藤、海桐皮、刘寄奴、红藤、益母草各15g,黄柏、川

  

  牛膝、姜黄、全竭、地龙、穿山甲各10g。内外感召者,给予清热化湿,益气养血,祛风通络。方用:苍术、川牛膝、老鹳草各15g,黄芪、薏苡仁、茯苓各30g,刘寄奴25g,黄柏、蒲黄、滑石、威灵仙、当归、川芎、全蝎各10g,蜈蚣2条。

  

  【病案举例】

  

  谢某,女,26岁。双手指关节疼痛半年。始初经常外感发热,继则周身不适,关节疼痛,曾查血沉为30mm/h,抗“O”阴性,类风湿因子阴性。久治不愈,始来求治。就诊时双手指关节肿胀变形明显,疼痛剧烈,影响睡眠,晨僵,难以屈伸,伴右膝疼痛,跛行,活动后略有缓解。时感关节灼热,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灼热,纳差。体检面色萎黄,步履蹒跚,双手指关节呈棱形改变,不红、不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双手关节X线正位片提示双手近侧指关节梭形肿胀,双手指关节间隙、双腕关节间隙变窄。中医诊断:痹证(风湿热痹)。西医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治法:清热化湿,疏风通络,兼祛瘀化痰。方药:苍术、薏苡仁、刘寄奴、忍冬藤、金刚藤、海桐皮各15g,黄柏、川牛膝、姜黄、全蝎、地龙、穿山甲、胆南星、白芥子各10g。服7剂后诸症减轻,于服药第2周查血沉为20mm/h,抗“O”阴性,类风湿因子阴性。经治1个月,关节疼痛已不明显,肿胀消失,无自觉灼热感,活动自如。

  

  根据本例病程较短,继发于外感之后,可知湿热之邪自外而入。虽然关节肿而不热不红,但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自觉患处灼热感,口干口苦,所以乃判定为湿热痹证,此乃舍证从脉之例。然而所舍之证,却是湿生痰之苗头,故治疗时不可不予以兼顾,所以方中用胆南星、白芥子。

  

  苏冰泉通痹汤治痹证

  

  痹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苏冰泉认为痹即闭阴不通,不通则痛,其痛遍历关节,游走不定。《素问》云:“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之气也。”“风寒湿三气杂重,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引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又说“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医学心悟·痹》说:“治则痹者,散风为主,而以除寒祛湿优之,大抵参以补血之剂,所谓热则流通,寒则凝塞,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也。e书联盟www.book118.com搜集整理.治着痹者,燥湿为主,而以祛风散寒优之,大抵参以神脾之剂,盖土旺则能胜湿,而气足自无顽淋也。”历代医家理论,形成了分型和治疗的大纲。苏冰泉根据历代医家提出的理论依据,运用通痹汤加减灵活变通应用,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通痹汤药物组成:独活10g,桂枝10g,桑寄生15g,防风10g,当归10g,熟地10g,杜仲10g,茯苓20g,牛蒡子15g,海风藤30g,骨碎补15g,乳香6g,没药10g。

  

  辨症加减:酸痛以肩肘上肢关节为主者加羌活、川芎、荆芥祛风通络止痛;酸痛以膝踝下肢关节为主者加防己、萆薢通经络止痛;酸痛以腰背为主者酌加淫羊藿、巴戟天温补肾气;诸关节肿胀者加木通、姜葱利水通络;若见关节疼痛,局部红肿灼热,得冷则舒,痛不可触,可加海桐皮、威灵仙、石膏清热解毒、活经通络、祛风除湿。

  

  李开明透针止痛

  

  透穴针法是采用不同的方向、角度和深度以同一针作用于两个或多个穴位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如《灵枢·官针篇》中记载:“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与后世的横针透刺颇为相似。“恢刺者,直刺旁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李开明认为这两种一针变换多个方向的刺法与后世的多向透刺法如出一辙。另外,浮刺、输刺与后世之斜针透刺、直针透刺也非常接近。e书联盟www.book118.com搜集整理.透穴可精简用穴,避免多穴多针,减少病人痛苦,尤其适用于畏针及小儿患者;应用范围广,可用于各科疾病的治疗,特别是对某些病变范围大,病情顽固的病症,更显优势。具体应用时应注意:要熟悉透刺局部的解剖,尽量避开大血管、肌腱和主要神经干,不可刺及重要脏器;透刺时针感多较强烈,透刺局部肌肉相应地紧张,故行针时应适可而止,以防发生晕针、滞针和断针现象;针尖最好不要透出皮外,以免造成针刺感染。

  

  透穴针法分为直针透刺、斜针透刺、横针透刺和多向透刺。直针透刺所及之穴皆为深刺;斜针透刺,所进之穴为浅刺,所透之穴为深刺;横针透刺所及之穴皆为浅刺。李开明认为临证时要掌握好透针深浅度。

  

  另外,李开明指出临证时要灵活应用透针方法:

  

  一是本经透刺法。此法有加强通经接气,增强针刺强度,使针感易于循经传导的作用,配合迎随补泻,可提高补益经气或疏泻邪气的效果。如内关透间使,可促使针感沿经向上传导,直达心胸,以通经活络,用以治疗心气不足的心悸健忘、气短乏力等症。

  

  二是表里经穴透刺法。此法可加强两经之间的联系,平衡阴阳,使表里两经经气得以协调。如大陵透外关,可加强调理三焦和心包络的作用,安眠镇惊,治疗失眠效佳;再如血海透梁丘,既可使局部经气疏通而治膝膑疼痛,又可调和足太阴、足阳明经气,使脾胃升降有序,运纳有度,用于治疗脾胃不和之疾。

  

  三是手足同名经穴透刺法。此法治疗手足同名经循行的共同部位上的病证,有良好的调治作用。如丝竹空透率谷治偏头痛,可宣散少阳风热。

  

  四是异经经穴透刺法。此法可沟通经脉间经气,调整经络气血。如太冲透涌泉,既可治头痛头晕、惊风抽搐、呃逆腹胀,也可治喉痹、鼻衄、小便不利、癫狂昏厥等症。

  

  五是作用相近的邻近穴透刺法,可增强疗效。如心悸失眠者,可取神门透大陵;胆囊炎者可取胆囊穴透阳陵泉;面瘫者,可用太阳透率谷、牵正、下关,牵正透地仓、颧髎、承浆,头临泣透阳白、攒竹、鱼腰、丝竹空等。

  

  【病案举例】

  

  病例1:急性腰扭伤

  

  王某,男,35岁,1995年4月28日诊。患者诊前一日负重物时不慎扭伤腰部,自服云南白药、三七片等,未效。诊时腰部疼痛剧烈,不能俯仰,转侧及下蹲时痛甚。查无脊柱侧弯,无腰脊神经根激惹体征,惟左侧腰肌压痛明显。此系腰肌扭伤、脉络瘀阻,治宜行气活血、散瘀定痛。

  

  施双内关透外关法:以1.5寸毫针从内关向外关透刺,施以捻转、提插泻法,务使针后酸麻感沿手厥阴经、手少阳经向胸胁部放射。10分钟后痛减,半小时后痛止,施法1次而愈。

  

  按:内关为手厥阴之络穴,别走少阳,其气通于阴维;外关为手少阳之络,别走手厥阴,其气通于阳维。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互为表里,相互络属,故内关透外关一针两穴,能宣通上、中、

  

  下三焦之气机,交通阴阳之气。气行则血行,血行则脉络通,通则不痛。两穴同用,辄获良效。

  

  病例2:偏头痛

  

  李某,男,71岁,1997年9月5日诊。素患右侧偏头痛,西医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每服正天丸等止痛剂可缓解片刻,得劳及郁怒则复发。此次头痛发作3天,服药效差。诊时右侧头部疼痛如裂,血脉怒张,以右侧太阳穴为甚,疼痛牵引同侧面颊及额角,伴头晕目眩,心烦易怒,面赤口苦,舌红苔薄,脉弦数。证属少阳头痛,由肝郁化火,风阳上扰少阳经络,脉络受阻所致。以平肝潜阳、熄风通络治之。

  

  施透穴针法:先由丝竹空沿皮透刺率谷,用平补平泻手法;继取太冲透涌泉,施以捻转泻法。透针2次,头痛减轻;继续针刺治疗4次,头痛已止;再针5次,以作巩固。2年来未见复发。

  

  按:丝竹空、率谷为手足少阳经穴,可疏通少阳经气以治标;太冲为足厥阴原穴,涌泉为足少阴井穴,这两穴合用,能交通肝肾经气,滋水涵木,平肝潜阳而引火归元,属治本之法。标本同治,气火得平。

  

  韦嵩顽痹从痰治

  

  传统医学的顽痹包括现代医学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等,具有缠绵难愈、历节肿痛、骨节蹉跌等特点,治疗上颇为棘手,又有“历节风”、“痛风”等称谓。中医对痹证的认识主要基于《内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后又发展有“痰瘀互结”、“毒邪侵淫”、“肝肾阴虚”等说。在临床上以风、寒、湿、毒、虚、瘀、痰等型常见。韦嵩认为,顽痹之所以经久不愈、深入骨骱,与“伏、顽之痰为患”密切相关。

  

  百病皆因痰作祟。或体虚生湿,或外湿内侵,时间长了湿邪积聚成为痰证,痰在四肢关节留驻,经脉运行不畅,再加上外邪侵袭,内痰外邪互相结合、互相作用,逐渐形成顽痹。韦嵩认为“阴痰凝结”是顽痹缠绵难愈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痰致顽痹初期,常见肢体疼重,屈伸不利、晨僵,或见肢体微肿。如未能及时温化散痰,附注筋骨、关节,流注于膜原、经络,复感外邪,痰邪互结,外搏肌筋,内侵骨髓,则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甚则“骨节蹉跌”,“如虎之噬,历节疼痛”。痰邪相搏,如从热化,可见骨节烦痛,关节红肿热痛、拒按,舌红、苔黄、脉滑数等痰热之象;如从寒化,可见关节痛剧,遇冷加重,得热则舒,舌淡苔白,脉多涩迟。在临证中以寒热错杂多见,表现关节肿胀如梭,屈伸不利,酸痛沉重,遇寒遇热皆感不适,可因天气变化加重或诱发,关节肿痛经久不消。

  

  韦嵩认为,顽痹“痰结”因外邪与体内伏、顽之痰互结,粘连固着,单纯温经散寒除湿之剂则难以奏效,痰不除则痹不愈,不论寒痰、热痰均以温化为要。

  

  对于顽痰、伏痰,注重用剔痰祛积之品如白芥子、白附子、白僵

  

  蚕、制南星、皂角刺、竹沥等。在祛风散寒除湿之剂中加入涤痰药的同时,主张配以轻薄引经之桂枝、白芷、细辛等。白芥子辛温,善通行经络,发汗散寒;白附子祛风痰痹湿;僵蚕祛风化痰散结行经;皂角刺通窍搜风,泄热涌痰;竹沥清痰降火,行经络四肢皮里膜外之痰。认为诸多化痰之药有剔痰以除痹之功。对于顽痹有痰湿痹阻之象者,组方中配以剔痰通经之药,佐之桂枝、细辛、白芷、苍耳子、葛根、络石藤等,以达温化痰结、通经透痹之功,能较为有效地缓解关节疼痛、消除关节肿胀。

  

  【病案举例】

  

  张某,女,51岁,1998年6月26日诊。患者四肢关节反复肿痛20余年,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经多方求治,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每因天气变化和劳累而加重。初诊时,由家属背入诊室。形体瘦弱,精神萎靡。诉遍体关节疼痛难忍。查体:双手指间关节除拇指和小指第2指间关节外均不同程度肿痛,双手不能握拳,双腕、踝、膝关节红肿,不能下蹲,浮髌试验阳性,双手不能上举,不能做梳头、刷牙等动作。检查:抗“O”阴性,血沉60mm/h,C反应蛋白15mg/L,类风湿因子阳性。X线摄片示:双手多个指间关节间隙消失、关节融合,双腕关节、双踝关节间隙狭窄,骨质疏松。全身乏力,纳差,腹胀,大便时干时溏。舌淡,苔黄腻,脉滑。证属痰热郁阻经脉。治以祛风除湿,清化痰结。处方:生石膏60g,知母、鸡血藤、夜交藤各15g,制南星、川牛膝、白附子、白僵蚕、丹皮、丝瓜络、木瓜各12g,白芥子、桂枝各9g,丹参30g。服药3周,关节疼痛减轻,双腕、踝、膝关节红肿基本消退,其余各关节肿胀亦有不同程度减轻。舌淡,苔薄白,脉沉弦。原方减石膏为20g,去知母、木瓜,加皂角刺、续断各12g,补骨脂15g。继服6周,全身关节肿痛基本消失,抗“O”阴性,血沉15mm/h,C反应蛋白7mg/L,类风湿因子阴性。X线摄片示:骨质疏松情况改善,双腕关节、双踝关节间隙增宽,未发现进一步骨质损害。

  

  吴生元辨证治痹证

  

  痹证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强直性脊柱炎、肩关节周围炎等属于本证范畴。云南省名中医吴生元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辨治痹证的丰富经验。

  

  1.湿热致痹,清热除湿

  

  湿热为患成痹者,往往在痹证发作初期或加重时出现,临床表现为关节灼热,红肿疼痛,得冷稍舒,痛不可触,常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吴生元教授主张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用竹叶石膏汤加减。处方:沙参30g,麦冬15g,知母10g,生石膏30g,淡竹叶10g,海桐皮10g,海风藤10g,防风15g,淮牛膝15g,淫羊藿15g,薏苡仁15g,大枣10g,甘草10g。

  

  竹叶石膏汤是《伤寒论》方,原方由竹叶、石膏、法半夏、麦冬、人参、炙甘草、粳米组成,吴生元教授用原方去人参加沙参,清热生津,养阴和胃;配伍海桐皮、海风藤、防风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淫羊藿、淮牛膝补肾固本,强筋健骨;薏苡仁利湿健脾;大枣、甘草补脾益胃,调和诸药。全方为伍,清热通络,祛风除湿,补肾健脾,标本兼治,使热清湿去,络通痹除。

  

  2.风寒湿痹,散寒除湿

  

  风寒湿痹在痹证发作、加重或缓解期均可出现,由于感邪偏盛不同,临床表现有所侧重。偏于风者为行痹,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苔薄白,脉浮或沉缓。偏于寒者为痛痹,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处固定,得热痛减,或遇寒痛增,

  

  关节屈伸不利,苔薄白,脉浮或弦紧。偏于湿者为着痹,肢体关节重着酸痛,肿胀,痛有定处,手足沉重,活动不便,肌肉麻木不仁,苔白腻,脉濡缓。治疗上吴生元教授主张散寒湿,祛风活络,用黄芪防己汤为基础方随症加减,处方:黄芪30g,防已15g,桂枝20g,杭白芍15g,细辛8g,川芎15g,茯苓15g,白术15g,海桐皮10g,海风藤10g,独活15g,羌活10g,生姜15g,大枣10g,甘草10g。行痹加炙麻黄15g,柴胡10g;痛痹加附片30g,川乌15g;着痹加薏苡仁15g,香薷10g;病在肩颈加葛根20g;痹在下肢加牛膝15g;痹在腰部加狗脊、续断各15g;痹在经络加威灵仙10g,豨莶草10g;胃脘不适加石菖蒲、白豆蔻各10g。

  

  黄芪防己汤依据《金匮要略》防己黄芪汤与防己茯苓汤加减化裁而夹,此两方均为治疗水气之方,防己黄芪汤还用于治疗“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吴生元教授认为与寒湿痹阻之痹证机理有相同之处,故加上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之药物,用于治疗风寒湿痹。方中黄芪益气固表,并能利血通痹;防己、防风祛风除湿,解痉止痛;桂枝、细辛温经散寒,祛风除湿;独活、羌活、海桐皮、海风藤祛风散寒,除湿止痛:川芎活血通络止痛;白术、茯苓健脾和胃,燥湿利水;生姜、大枣温中健胃;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活络止痛之功。

  

  3.内寒外热,寒热分消

  

  内外热成痹者在痹证初期、加重期多见,常因劳累、暴饮暴食、食用高嘌呤食物、饮酒及外感风寒等诱发。临床表现:局部关节突发红肿热痛,活动受限,可伴发热恶寒,倦怠纳差,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或沉紧。吴生元教授主张内外合治,寒热分消。内服蠲痹冲剂,每次1包,每天3次;外用苦参黄柏洗剂,每次取药液50mL,稀释后先熏蒸,待药水温热时再浸泡,每天2次,每次30分钟。

  

  蠲痹冲剂乃云南省著名中医学家吴佩衡经验处方,由附子、草乌、桂枝等10余味中药组成,具有散寒除湿、益气活血、舒经脉、利关节而止痛之功效;苦参黄柏洗剂乃吴生元经验处方,由苦参、黄柏、大黄等20余味中药组成,具有清热除湿、解毒消肿之功效,内服外洗配合,寒热异途,内外分消,比起单纯的内治或外治效果为好。

  

  4.上热下寒,清上温下

  

  上热下寒型常见于痹证进展期或缓解期,临床表现为四肢关节疼痛,遇寒痛增;口舌溃疡,牙痛咽痛,饮食不佳,口干不渴或渴喜热饮,大便不爽,舌淡。苔黄少津,脉沉细。治疗上吴生元教授主张清上温下,引火归原,待上焦热清,再改用散寒除湿、活络止痛之方以善其后。方选潜阳封髓丹加味:附子30g,龟版10g,黄柏20g,砂仁15g,山豆根10g,露蜂房10g,骨碎补15g,板蓝根15g,细辛8g,补骨脂15g,淮牛膝15g,石菖蒲10g,甘草10g。潜阳封髓丹为郑钦安《医理真传》潜阳丹、封髓丹二方合方而成。方中附于辛热,温阳散寒;龟版通阴助阳,利水滋阴;黄柏味苦,泻相火而清湿热,调节水火之枢;砂仁辛温,纳气归肾,养胃醒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永固;配伍肉桂、补骨脂温肾助阳;细辛温经散寒止痛;山豆根、板蓝根清热解毒;淮牛膝、骨碎补补肾活血;露蜂房驱风攻毒。全方合伍,清上温下,引火归原,纳气归肾,助阳生津,对痹证中后期阴阳失调、寒热错杂,有较好的协调作用。

  

  5.气血失调,调理气血

  

  气血失调型常见于痹证后期,或素体气血不足,如产后、绝经前后,或久病阳虚之人。临床表现:痹证日久不愈,肢体关节酸痛,活动屈伸时尤为明显,或时有抽筋,伴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沉细弱。治疗上吴生元教授主张调理气血,温经通络,方选补中桂枝汤加味。处方:黄芪30g,白术15g,陈皮10g,炙升麻15g,柴胡15g,党参30g,当归20g,细辛8g,川芎15g,桂枝30g,杭白芍15g,淫羊藿15g,巴戟天15g,生姜15g,大枣10g,甘草10g。腰以下痛甚加杜仲、狗脊、续断、牛膝各15g;小关节疼痛加豨莶草、透骨草各10g。

  

  补中桂枝汤是在李东垣补中益气汤调补气血基础上,加桂枝汤调和营卫,通经散寒,配伍细辛温经散寒,川芎活血通络,淫羊藿、巴戟天补肾壮阳,强筋健骨,祛风除湿。全方配合,以达凋补气血、活络止痛之目的。

  

  总之,风寒湿热之邪为痹证的主要病因,吴生元教授辨证,抓住寒热虚实、病位病性,辨病辨证相结合,以证为纲,治疗上因证选方用药,因症配伍加减:有热宜清;有风宜驱;有寒宜散;有湿宜除;内寒外热,寒热分消;上热下寒,清上温下;气血不足,调理气血。根据病位选用引经药,处方配伍注意固护脾胃之本气。攻补有度,祛邪扶正,活方活法,灵活变通,故能收到良好效果。

(0)

相关推荐

  • 皮痹

    皮痹,名中医病证.以局部或全身皮肤进行性肿硬.萎缩,严重者可累及脏腑为主要表现的痹病类疾病.出<素问·痹论>.<张氏医通>卷六:"皮痹者,即寒痹也.邪在皮毛,瘾疹风疮 ...

  • 『治疗绝技』现代名中医颈肩腰腿痛治疗绝技2

    伍炳彩清热解毒疏风祛湿治痹证 伍炳彩教授是江西中医学院著名的中医专家,从事教学及临床工作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治疗疑难杂证. 痹证是临床常见的疑难病证,伍炳彩教授认为,临床上针对不同 ...

  • 『治疗绝技』现代名中医颈肩腰腿痛治疗绝技3

    陈庆通活血通络治增生 现代医学所称的骨质增生,也叫骨刺,或称骨赘,多见于中老年人,其病程缠绵难愈或反复发作.本病属祖国医学痹证之范畴.陈庆通根据临床的不同症状表现大致分为营卫不和.痰瘀阻络型,气虚督衰 ...

  • 『治疗绝技』现代名中医颈肩腰腿痛治疗绝技4

    名中医治肩周炎十二方 1.余锡明:舒筋养血汤 辨证:久伤入络,筋肉失养. 治法:活血养血,舒筋通络. 组成:当归12g,生地12g,熟地12g,鸡血藤10g,赤芍10g,白芍10g,炙甘草10g,威灵 ...

  • 『治疗绝技』现代名中医颈肩腰腿痛治疗绝技5

    韩明向益气养血健脾和胃利湿化痰祛瘀通络 韩明向教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定的第二批全国名老中医药学专家,安徽中医学院中医内科硕士导师,安徽省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从事中医内科医.教.研30余载,师出科班, ...

  • 『治疗绝技』现代名中医颈肩腰腿痛治疗绝技6

    郑陶万除湿通络补肝胃强筋骨 郑陶万是四川省名老中医,业医60余年,对治疗风湿病有独到之处. 郑老认为治风湿应该首辨虚实,虚者多为气血亏虚.肾虚,实者多为寒湿痹阻或湿热阻滞.治疗相应给予补益气血,散寒除 ...

  • 『治疗绝技』现代名中医颈肩腰腿痛治疗绝技7

    吴言聚八味镇痛散加手法治疗强直性脊椎炎 强直性脊椎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性疾病,好发于16-30岁男性,男女之比约为10:1.发病多在15岁以后,16-25岁为发病高峰.其特征是从骶髂关节开始,逐步上 ...

  • 『治疗绝技』现代名中医颈肩腰腿痛治疗绝技8

    李振环痛风散治痛风 痛风是长期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增高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痛风患者关节液中多有特异的尿酸盐结晶体:大多有痛风石,一般有急性关节炎发作史,关节多累及第一跖趾关节舒.中医辨证分型多分为 ...

  • 『治疗绝技』现代名中医颈肩腰腿痛治疗绝技9

    郭峰运动治慢性下腰痛 慢性下腰痛是指除肿瘤.结核.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脊柱侧弯.感染.骨质疏松等疾病外引起的腰背部疼痛. 慢性下腰痛的发病机理较为复杂,最近的研究认为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以及继 ...

  • 『治疗绝技』现代名中医颈肩腰腿痛治疗绝技10

    苏寅益髓消肿汤治术后神经根水肿 苏寅副主任医师是福建省宁德地区中医院骨伤科中医专家,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颇有心得. 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常发生神经根水肿.临床表现为术后病人腰腿痛加剧或症状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