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手记(一):考试评价悄悄变
2018年的春季开学比往年要早了一些,新年的喜庆气氛仍弥散在空气中,可老师们却要为新学期的课做准备了。
何其有幸,在开学初,我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吉林省初中语文考试评价与复习指导培训班”。静坐聆听,悉心观摩,取得了不少真经,一路听来,如沐春风,受益匪浅。
为培训班做开场讲座的是吉林省教育学院初中教研部宋胜杰主任。近两个小时的讲座,他重点围绕吉林省省考和长春市市考变化进行了分析。在讲座中,宋主任把他对考试评价趋势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细致的讲述,我在聆听中,思维之茅塞得以开悟了许多。
谁也不能否认,考试是评价学生学科素养、能力水平的重要形式,可是,采取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去评价才是最有效的?如何考试才能把优秀人才选拔出来?一直到现在,也仍然没有一个定性标准。
虽然,多年来,在考试评价形式上,我们做出了多种尝试,可是,仍然是诟病甚多,不能够令人满意,许多尝试都是失败的。但,不管怎样,在失败中,我们毕竟总结出了一些经验,知道哪条路不通,哪条路可行。在尝试中,失败的几率在减少,成功的可能性在增加。“自古成功在尝试。勇敢的尝试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吉林省在考试评价形式上一直在尝试,从来未停止。
近年来,初中语文教师们发现,语文中考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反映在试卷上的是,题型设置与以往不同了,在问题的设计上也更科学了。这些变化,是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发现,而宋主任在讲座中给培训教师透露出的信息是,这些变化,只是考试评价形式改变的极小的一部分,而更多的改变将以更科学、更有效的形式一点点地推进。
在大方向上,刘延东副总理提出的关于教育的“三个改变”如习习春风,吹拂着教育这片美丽的土壤。
“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
“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
“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
“三个转变”的提出,看出了国家对教育改革的重视,而在这个大方向的指引下,吉林省的考试评价形式又将出现新的变化。
随着“两考合一”的具体实施,将要开始的,是全科开考。这样的考试评价形式,将更有利于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语文学科也将拉动其它学科的发展和改变。
而在中考中,计分形式也将发生改变。具体如何计分,将根据学科特点来确定。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语文考试评价的趋势是怎样的呢?
在讲座中,宋主任进行了结合2017年中考试卷,具体阐述了关于初中语文试卷设计的个人思考。
在聆听中的我真是感觉到,吉林省的语文考试评价形式的改变将成为必然。将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考查,学生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将在考试中得以更好地体现,这样的变化,更有利于选拔出优秀的人才。
考试评价形式改变了,那么,我们语文教师的教学形式是否也应该发生改变呢?
是的,在这样的形式下,我们语文教师再墨守成规,按以往的教学形式开展语文教学,是会不适应的。不求变,毋宁死。
已经习惯了,老师们在授课中,好以知识传授为主,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可谓是杯水车薪,少得可怜。是啊!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以传声筒的形式传给学生,多么简单,多么省事啊!而最终呢?教师的懒导致了学生的僵:思想的僵,行动上的僵。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无法培养,人才培养处于无效、少效状态,引来了钱学森先生的临终一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我们老师真应该好好思考,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讲座中,宋主任说,在语文考试中,纯粹的记诵性试题的分值将减少,在积累与运用试题中,将会出现更多的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综合素养的试题。
所以,在教学中,老师们应以教材中的知识为手段,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不能越俎代庖,图省事,一味地“倾囊相授”。你的倾囊相授,学生的思维就会滞后。为了学生的终生发展,语文能力的提高,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动起来,尤其是思想上要动起来。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考试评价在悄悄地变化,可我们语文教师的改变不应是静悄悄的,而是要步子迈得大一些,行动!行动!再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