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己的记忆缅怀袁隆平院士

上午的时候,满网已经都是消息了,不过辟谣的消息马上也都出来了,心里有不好的预感,刚过午得到确定的消息,老先生走了……。

看着朋友圈里大家的缅怀,一时百感交集,我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老先生的缅怀吧。

我出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记事儿的时候,大人们干活是聚在一起的,也就是由于种的不是自己家里的田地,所以,真正上心的人也不多,那么一年到头来,地里收得的粮食不够吃是那个时代,几乎是每一个人都会面临的情况。这样的感触在现在的城市,特别是对于现在的孩子们来讲,已经比故事更难相信了。

至于为什么大伙儿要聚起来一起干活儿,而不是个人在自己家地里忙活,是因为在那个时代,上层过高的估计了人们思想觉悟,其实是对于人性的认知太过凭空想像了。

具体是哪一年的哪一天,我不记得了,不过我却记得这个事情。虽然开始大伙儿一起种地,吃也不是在自己家里吃,而是跑到集体的食堂大家一起吃饭。后来,由于地里种的粮食不光不够吃,还不能够随意想种啥就种啥,也就是种啥不是看你这里的地理条件,而是看上面的想法,比如,农业学大寨,这不光是学人家的精神,连作物种啥都学。嗯嗯,这个集体是吃不饱了,就把粮食分给每家自己做饭吃,但是咱四川人可是吃米饭的,种的却是一些豆子、土豆、高粱……,水稻却种得很少,因为学习的榜样那里种不出水稻。

那谁家里也都不会有多少大米,大米要在来客,或者过年的时候,能够每人吃一些。

有一天,我和妹妹可能是实在不愿意吃这些粮食了,于是一起在家里哇哇哭,奶奶看见我们兄妹俩哭喊着要吃白米饭,心里也不落忍,就拿了一个碗出门去。向村里可能借得着米的人家讨点米,我们家是没有一粒大米的,借遍了全村儿,不说一粒也没有借到,却也只借到了小半碗,那可是,东家给一小把,西家给一小撮,谁家也不容易,这已经是很大的人情了。

回到家,奶奶给熬了一碗粥,盛出来,准备分给我们喝……。

由于我和妹妹看见那碗米粥,实在太馋了,就都跑上去抢,结果,碗掉地上,打碎了,米粥也都倒在了地上。那个时候家里的地面不是磁砖的,而是泥地,所以刮起来吃,是不能够了。

后面的记忆已经丢失,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奶奶一定是不会再厚着老脸去借了。

我为什么要写这个回忆呢,因为,袁老先生的水稻种植技术,自从1982年开始,我就再也没有馋过白米饭,再也没有挨过饿。

在此,向老先生深深的鞠躬,一路走好,最后用他老人家的一句结尾:

年轻人不知道,肚子饿起来真难受。

(0)

相关推荐

  • 【浙江】毛凯丽《我和粮食的故事》指导老师:方幼萍

    我和粮食的故事 宁波市海曙中心小学三年级 毛凯丽 每当我坐到饭桌前,看到白花花的米饭,总能想起那张真诚的笑脸,和他说过的那句话:"要吃完哦---" 那是一个晴朗的周日,爸爸带我去郊 ...

  • 爱打麻将、是个吃货、懂英文梗,干饭人永远忘不掉这最可爱的老头|

    一场新闻反转之后,消息传来,那个全世界最厉害的老头还是离开了我们. 中午时分,人民日报发布快讯:袁隆平院士于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有知情人士透露了袁爷爷入院后的细节,称爷 ...

  • 想起我的姑奶

    我小的时候,每到冬季奶奶来我家住的时候,我姑奶经常一起来,姑奶是我爷爷的三姐,和奶奶关系很好,她俩就像亲姐妹一样,一起干活一起说话.姑奶家住在离我家不远的村子,她俩在一起是个伴,奶奶和姑奶把我家的棉衣 ...

  • 胡倩倩:“向往的生活!”

    ~ 每个人都有自己向往的生活,有人向往富贵的生活,有人向往清贫的生活,还有人,向往着只要吃饱穿暖就满足了,不需要太多,也不奢求太多. 我想了想,自己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嗯,应该是不要上学,不要考试, ...

  • 一粥一饭的执着

    农家儿女,多半是惜粮之人.我生于乡下,长于乡下,小时候与年迈的奶奶住在一起,在田野草地上打滚的时候就已经学会了辨认五谷,并顺手从麦田里将杂草扯出来. 我的奶奶那时候已经六十有余,生长在大山里的她勤恳朴 ...

  • 原产自我国,是世界上最长的米,因病害而沦为野菜,如今依靠进口

    导读:原产自我国,曾是供帝王食用的六谷之一,如今却靠进口,1斤80元 大米现在是我国人民的主粮,不论是在南方,还是在北方地区,现在主要是以大米为粮食来充饥了. 可是在过去因为种植技术较为落后,粮食的产 ...

  • 袁隆平,一路走好

    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 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尺头. --袁隆平 520这个甜蜜的节日刚过,就传来令人悲痛的消息.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于2021年北京时间5月22 ...

  • 喜耕田︱那个种庄稼「上瘾」的人

    撰文︱小石潭记 编辑︱村庄物语 清明时节,皖北的春天正艳.林庄村北边的农田里,林士海从东头走到西头.他内心里盘算着,即将到来的午收,能收获几万公斤小麦. 「清明不见穗,土地爷有罪.」在当地,一直流传这 ...

  • 缅怀袁隆平院士!他与铁路的深深情缘

    5月22日13时07分,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 ...

  • 联合国发文缅怀袁隆平院士

    联合国发文缅怀袁隆平院士 联合国官微05/22 20:17 @联合国 :袁隆平院士为推进粮食安全.消除贫困.造福民生做出了杰出贡献!国士无双,一路走好.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责任编辑:刘蓬 ...

  • 诗二首.缅怀袁隆平院士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胸怀天下,国士无双. 五律.缅怀袁隆平院士 张子耀 溶泥催稻绿,寿岁伴花黄. 功利云烟远,鸿勋继世长. 攻关人景仰,克困志高昂. 米足饥民饱,环球共热凉. 七绝.悼念袁隆平院 ...

  • 国士无双,致敬缅怀袁隆平院士!他的养生哲学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国士无双,致敬缅怀袁隆平院士!他的养生哲学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 缅怀袁隆平院士

    仓廪充实民无忧,杂交水稻拔头筹. 斯人逝去国同悲,苍天流泪山低头.

  • 鹭洲诗岛“缅怀袁隆平院士”诗词联专辑

    鹭洲诗岛"缅怀袁隆平院士"诗词联专辑 1.缅怀袁公 文/李无言 华夏躬耕九秩长,汗珠浇得稻花香. 今朝西去精神在,留予人间化食粮. 2.痛悼袁隆平先生二首 石齐光 (一) 劳苦功高 ...

  • 地理视角缅怀袁隆平院士!今天,你需要知道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有多厉害!

    我们都爱地理 爱生活,爱教育,爱地理!家校合作!每天有推送,欢迎订阅!(仲元老胡) 28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袁隆平逝世]记者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获悉,"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 ...

  • 【晶莹美刊】叶子:缅怀袁隆平院士||主播:长弓雅士

    作者简介 王复 ,笔名:叶子.黑龙江哈尔滨市人 ,自幼喜欢文学,哈尔滨三中退休数学教师,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欢迎聆听* 总编 | 晶莹 | 编辑 | 碧云 作者 | 叶子| 主播 | 长弓雅士 ...

  • 一稻济世,九州粮丰——缅怀袁隆平院士

    原创 杂志社 中华辞赋 前天 5月22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是中国工程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