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己的记忆缅怀袁隆平院士
上午的时候,满网已经都是消息了,不过辟谣的消息马上也都出来了,心里有不好的预感,刚过午得到确定的消息,老先生走了……。
看着朋友圈里大家的缅怀,一时百感交集,我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老先生的缅怀吧。
我出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记事儿的时候,大人们干活是聚在一起的,也就是由于种的不是自己家里的田地,所以,真正上心的人也不多,那么一年到头来,地里收得的粮食不够吃是那个时代,几乎是每一个人都会面临的情况。这样的感触在现在的城市,特别是对于现在的孩子们来讲,已经比故事更难相信了。
至于为什么大伙儿要聚起来一起干活儿,而不是个人在自己家地里忙活,是因为在那个时代,上层过高的估计了人们思想觉悟,其实是对于人性的认知太过凭空想像了。
具体是哪一年的哪一天,我不记得了,不过我却记得这个事情。虽然开始大伙儿一起种地,吃也不是在自己家里吃,而是跑到集体的食堂大家一起吃饭。后来,由于地里种的粮食不光不够吃,还不能够随意想种啥就种啥,也就是种啥不是看你这里的地理条件,而是看上面的想法,比如,农业学大寨,这不光是学人家的精神,连作物种啥都学。嗯嗯,这个集体是吃不饱了,就把粮食分给每家自己做饭吃,但是咱四川人可是吃米饭的,种的却是一些豆子、土豆、高粱……,水稻却种得很少,因为学习的榜样那里种不出水稻。
那谁家里也都不会有多少大米,大米要在来客,或者过年的时候,能够每人吃一些。
有一天,我和妹妹可能是实在不愿意吃这些粮食了,于是一起在家里哇哇哭,奶奶看见我们兄妹俩哭喊着要吃白米饭,心里也不落忍,就拿了一个碗出门去。向村里可能借得着米的人家讨点米,我们家是没有一粒大米的,借遍了全村儿,不说一粒也没有借到,却也只借到了小半碗,那可是,东家给一小把,西家给一小撮,谁家也不容易,这已经是很大的人情了。
回到家,奶奶给熬了一碗粥,盛出来,准备分给我们喝……。
由于我和妹妹看见那碗米粥,实在太馋了,就都跑上去抢,结果,碗掉地上,打碎了,米粥也都倒在了地上。那个时候家里的地面不是磁砖的,而是泥地,所以刮起来吃,是不能够了。
后面的记忆已经丢失,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奶奶一定是不会再厚着老脸去借了。
我为什么要写这个回忆呢,因为,袁老先生的水稻种植技术,自从1982年开始,我就再也没有馋过白米饭,再也没有挨过饿。
在此,向老先生深深的鞠躬,一路走好,最后用他老人家的一句结尾:
年轻人不知道,肚子饿起来真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