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全解》之系辞(十七)

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

“明于天之道”,是说懂得自然规律。“察于民之故”,是说了解社会规律。

“是兴神物”,即创造出“神物”。这里的“神物”指的是蓍。因为蓍能知来,所以称“神物”。

“是兴神物”有前提条件,这就是“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即既懂得自然规律,又了解社会规律。由此看来,“神物”本身并不“神”,真正“神”的是人。不是蓍既懂自然,还懂社会,而是人“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因为蓍是人创造出来的。这与今天的电脑虽然神通广大,但它却是人设计、发明出来的,在道理上是一样的。

“以前民用”,意思是说让人民在做事之前都问它。

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

“此”,不是指“神物”,而是指“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斋戒”,是古人在祭祀以前,进行三天斋、七天戒,显示自己心地洁净。《礼记·祭义》说:“斋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斋三日,乃见其所为斋者。”这表明斋戒的目的是为了与神相接。这里是借用祭祀时的“斋戒”,来表示专诚之意。

“以神明其德夫”,就是使德更神明,也就是提高认识水平、加强修养的意思。以上为第三节。

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

“户”,是独扇门。“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是说关上门就叫做坤,打开门就叫做乾。这里用户这一眼前习见的东西作比喻,来说明乾、坤是对立的。

“一阖一辟谓之变”,是说关上门又打开就叫做变,这实际上是讲乾、坤的相交或统一。乾坤相交就是天地相交,天地由对立变统一,从而发生变化。

“往来不穷谓之通”,是说乾坤相交以后的变化、发展。“往来”,是讲变化发展的规律是一往一来。《系辞传下》说“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谓“往来”,就是一往一来,也可以看成是一正一反。

从《易经》来看,乾坤相交以后,屯卦是正,蒙卦是反,需卦是正,讼卦是反,师卦是正,比卦是反,等等,所有卦的排列都是一正一反,也可以证明变化发展的规律是一往一来。总之,这句话是说事物按一往一来的规律向前发展,这样下去就通行无阻了。

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

这段话的意思是,从户的可见角度说,就是“象”;从户的有形角度说,就是“器”;根据象与器而有所制作、有所应用,就是“法”;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都应用它,这就是神。

这一节实际上是孔子在讲了蓍、卦以后,将“乾”、“坤”、“变”、“通”等概念通俗化。用眼前习见的独扇门做比喻,把本来很难、很抽象的东西讲得很明白。以上为第四节。

未完待续……

本文选自金景芳、吕绍纲合编的《周易全解》,市面上非常靠谱的讲解易学知识之书,想入门或深学的朋友都可读一读。

这里是你的移动文学图书馆:有小说、散文、诗词,还有历史典故,更有中华传统文化和写作技巧方法等。本号是一个传播传承纯文学的平台,拒绝网络爽文“小说”!

阅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儿!关注本号,一起来读书养性、终身学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