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寻宝、甜品店偶遇、修道院溯源|马德里偷得浮生半日闲

上一篇:一帖网尽马德里的五个广场,最后一个最美丽却也最血腥

从马约尔广场西北角的门洞向北走是马约尔大街,站在街口看到北面不远有座钟楼,那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去的圣西内斯教堂。

圣西内斯出生于法国阿尔勒,曾在古罗马戴克里先时期的军中做公证员和速记员,因为拒绝誊写迫害天主教徒的命令文件,于公元303年被杀害。后来天主教将其奉为公证员、文员和秘书的主保圣人。这座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教堂始建于1641年,设计师为胡安·鲁伊斯,砖砌的方式带有明显的穆德哈尔风格。1672年建成后曾在18和19世纪初遭遇三场大火,并经历多次重修,最近的一次大修于1956-1964年完成。当我们来到北侧的教堂门口时,两位捂得严严实实的大姐正一左一右守候在那里,见有人来了才适时地抬起头打两个哈欠。

教堂内光线昏暗,除我们外没有看到其他游客。我们粗粗转了一圈,主要是在寻找一幅油画。

来之前了解到教堂里珍藏着格雷柯(El Greco,1541–1614)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创作的名画《圣殿的净化》(La purificación del templo),通常只在周六上午挂出来向公众展示。我们非常幸运地赶在这个时间来到这里,并最终在一个小礼拜堂中找到了它。作品描绘的是耶稣在看到耶路撒冷圣殿外院聚集着正在叫卖的商贩后非常愤怒,就拿绳子作为鞭子,把牛羊都赶出去,并掀翻了商贩们的桌子。画中的耶稣与我们之前看到的《基督被剥去圣衣》(El Espolio)中的耶稣一样,身着红袍,面色沉静,仿佛早已预知到所发生的一切。宗教如果为金钱所污染,不仅仅是不够洁净,很可能会演变成一场灾难。不知我们国内的那些赚得盆满钵满的寺庙有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

当我们走出教堂准备顺着对面的圣马丁街去皇家赤足女修道院时,街角的一家创建于1902年的巧克力油条店吸引了我们,Los Artesanos 1902,这个得尝尝。可能因为已经过了吃早点的时间,店内的客人不多。比起巴塞罗那的那个卖油条的早点铺,这个绝对称得上豪华。

一位厨师正在制作油条或叫吉拿果,一般分粗细两种,这是粗的一种,炸好后再剪成小段。

我们点了两盘细油条3欧,每盘里有四根,一杯巧克力汁2.5欧,两杯卡布基诺3.8欧,都是含税价,总共为9.3欧。巧克力汁很浓很甜,要多配几盘油条才好。中国人大早上吃这么多甜食估计不太习惯,可是西班牙人就这样。

正吃着,看见一位老爸带着他的两个小天使进来吃早餐了。这就是他们的生活,悠闲的一天从浓浓的甜蜜中开始。

回到圣马丁街上继续向北可以看到一爿规模很大的围合的区域,建筑上的窗户不多,大部分还加了铁栅栏,一副与世隔绝的样子,这里就是建于16世纪的皇家赤足女修道院。

这个地方据说早在阿方索六世时期曾有个古老的宫殿,后来经过改建用于一些王室成员居住。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的女儿胡安娜(Juana de Austria,1535-1573)就出生在这里。17岁时胡安娜嫁给年仅15岁的葡萄牙王子若昂。然而仅仅2年后,就在他们的孩子即将降生时,若昂不幸死于肺结核。18天后,胡安娜生下个儿子,也就是后来的葡萄牙国王塞巴斯蒂安一世。迫于政治压力,她不得不将才出生四个月的儿子留给婆婆照管,独自返回西班牙,此后一生未再婚嫁,也没有回过葡萄牙,至死未能再见自己的亲生儿子。1557年,在其忏悔神父的建议下,她决定将她出生的房子改建为一座修道院。1559年,虽然修道院还未完工,但胡安娜坚持在这里举办了盛大的启用仪式,从此专心投入到宗教事业中,死后安葬于此。1580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二世的遗孀奥地利的玛利亚(María de Austria,1528-1603)带着13岁的女儿玛格丽特(Margarita de Austria,1567-1633)来到这里正式成为修女。由于众多哈布斯堡皇室女成员在此隐居,修道院得到宫廷赠送的大量珍宝和名家画作,包括苏巴朗、布鲁盖尔、里韦拉、提香等大师之作。

进修道院参观需要购买7欧元一张的门票,由专门的讲解员带领,每小时一场,一般是一场西语、一场英语间隔进行。我们到达时刚好错过10:30的那场,只好等到11:30再进。参观过程中禁止拍照,因此我无法在这里用图片展示那些精美的壁画、挂毯和油画,但是我可以保证她是我看过的最美的修道院。每一面墙、每一座门、每一扇窗,都精心装饰过,透着女人的细腻和教徒的虔诚。

参观到最后,我们进入礼拜堂,一群白发老人刚刚做完礼拜,所幸我们没有打扰他们。

1862年这里曾遭遇一场大火,现在的祭坛装饰和天顶画都是火灾之后重新制作的。主祭坛上的浮雕刻画的是法国耶稣会士Juan Francisco Régis(1597-1640)受福的场景。天顶画则表现了在圣父圣子圣灵之下,圣方济各拜见圣母玛利亚的场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