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至松,由圆达空——开启妙悟太极的法门(上篇)


张三丰祖师指明“大道从中字入门”,这就是太极拳的核心要领。所谓中字者,功夫须从二层做,第一求身中之中,第二求不在身中之中。要练好太极拳必须从中至松,由圆而达空。这就是修练太极拳的四大要素。
太极拳原理基于太极阴阳学说,王宗岳太极拳论云:“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说明太极由无极生,而太极则又生阴阳。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极为道体生太极为一。太极生阴阳为两仪,即是二。阴阳乃生化万物的核心,也就是一阴一阳谓之道。道乃天地万物的本源,是万物生化的总体规律。
太极拳所修炼者,动静虚实刚柔曲伸开合等等都是阴阳互化的关系,就是在阴阳运化中悟道、证道、认识天地自然的规律,由了解天地自然规律寻求太极拳本质。天地即阴阳,阴阳即太极,人体有阴阳,人身亦太极。识透天地规律探索人生大道,寻求修炼秘法。
由此可见,求道必先从自身求起,由识得自身而识得天地,由识得天地而合于天地,乃达自然大道。
太极拳始祖张三丰在《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中指出,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而欲得太极拳神髓,须先明太极拳妙理,由修练太极拳而入道。因明理而提高太极水平,张三丰祖师指明了这一辩证关系。太极拳修炼者欲继续提高,必须深入悟彻太极之道。
那么如何开启这个法门?张三丰祖师指明“大道从中字入门”,这就是太极拳的核心要领。所谓中字者,功夫须从二层做,第一求身中之中,第二求不在身中之中。要练好太极拳必须从中至松,由圆而达空。这就是修练太极拳的四大要素。
中国传统武术之化境与修道境界是一脉二络的关系。武学的深邃造诣与证道探究有着奇妙的潜在联系。这一规律普遍存在一切传统文化领域之中。
一、中
大道从中字入门,中者为何?先哲们说:“无极者真中也”,天中者道也。由此明确了中既是无极即是道,一切由中而化生。悟透了中的真意,也就认识了道的真体,因为道做为普遍的规律,是不偏不倚的中正之理。一有偏倚则失去均衡,则离开了道的准则。
身中之中乃藏于元始祖炁之窍也,曰黄庭正位,是大轴中脉,道曰:“念头未起处为中,喜、怒、哀、乐之未发为中”。释曰:“不思善不思恶为中”。而中则有中正、中定、中和之说。
(一)、曰中正
无极大道是以中正为大理而形成规律的。太极拳经云:“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尾闾中正神贯顶。”
这个中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太极拳平准腰顶解》说:“顶为准,故曰顶头悬也。两手即平之左右盘也,腰即平之根株也”。歌曰:“上下一条线,全凭两手转”。在此用天平比做人身, 根株者天平之柱也。上为头顶,中为腰脊,下为尾闾。上中下一线贯穿即为人之中轴也。从活似车轮全凭两手转看,中心所贯串者车轮之中心也。中心不偏不倚中正安舒,才能保正两轮的灵活转动。中心不正,轮转动必受阻滞。不能灵活转动,也就没有八方转换和八面支撑了。
虚领顶劲,头顶要虚,自然顶起,从喉头经耳根至顶心如一线上吊,似气球悬吊空中,曰:“三尺罗衣挂在无影树梢”。存此顶劲则能领起全身,提起精神是保持身体中正的关键,没有顶头悬就周身不灵。
腰为一身之主宰,拳经云:“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意在腰间”。突出腰的重要性。脊柱各节应虚虚相对,节节松开,垂直一线。所谓九曲珠一线贯串,节节如珠都能圆转如意。气敛于内,力发脊背,活泼于腰变换适中。腰脊为一身之枢纽,腰活体正周身自然有主宰,周身才存活字。
尾闾中正,尾椎骨根向前对脸中间,保证重心中正不偏,每欲动作尾闾先指向欲去之方向。才能在动中保持全身中正。以意导引尾闾时时对准地心,尾闾似插地之数寸,与顶头悬之劲互相呼应、上下对拔,脊椎自然节节松开,拳经云:“尾闾擦地走,中正不离土”。自然五行之土为天地之正中,时刻不能偏离此中也,才存一个正字。
悬顶挂天心,尾闾插地心,腰脊居中心,天、地、人三心一贯而串为一线,才是天地人合而为一也。顶、腰、尾闾为人身三盘,拳经云:“上盘神不领,一身难轻灵,中盘没有腰,攻守难得要,下盘无身投,进退拌蒜走,三盘成一体,龙虎象自全”。心会论云:“腰脊为第一主宰,喉头为第二主宰,心地为第三之主宰”。喉头不抛保证了虚领顶劲的一念常存。心地意念引住尾闾常向地插,三大主宰皆居于中脊之上,保证了脊柱的不偏。
三心之主宰一线贯通,占定天地宇宙之机中正位,一切皆为我所用,所以能应无穷之变,正如拳经云:“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功夫“,把握不住三心之主宰,即把握不住中正,徒自手舞足蹈又怎能得其真意?
(二)、曰中定
曲伸、开合、吞吐、升降未发谓之中,寂然不动谓之定。太极十三总势为太极拳总纲,即中心即中定。有中定后才能发展一切。法无定法,法无定向,千招万式皆出于中定。
天地一阴阳,人体一阴阳,而人身处处有阴阳。那就是天地一太极,人体亦是一太极,而人身处处皆应太极,太极围绕中定运,万法皆由中定生。定在身是重心稳定,自然是随遇而安。定有静之意,有静才生定。而定又含全息概念,所以说静中乾坤大,展动万法生。而这些定必居于正中。中是根本的核心,太极拳的运动形势就是以身中的脊柱为轴,胸腹肩胯为轮,是由中轴脊柱发出来的多向离心力和多向的向心力运动。所以身中的中轴脊柱要保持一个相对的静定状态。
定在心意,要心静神安,太极拳主在心意,所以心意的静定是重中之重。万念皆由心意起,万法皆由心意生,只有做到心意的静定才是真正的静定。人体之中的心意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不受时间空间的控制。有形的偏斜,观者可以帮助查找,而容易改正。心意偏斜只能自己体察。修炼太极拳者要心地坦荡,无私无欲才能静定,方能身无一切挂碍,自自然然。所以练太极拳要配合静功修炼。静功有站坐两种姿式。站即站桩,五字要言开篇即讲“欲知拳中理,首由站桩起”;老子曰:“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黄帝曰:“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都是讲的由虚静入门,由虚静求得与天地沟通,与万物相合,求出良知良能。静功包罗万象无所不容。所以千招万式皆出于静定,起自于中正,身正无畏,心定神安,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神意守定自有主宰,身形中正万法自生。
(三)、曰中和
中和符合道的规律,合于自然运化法则。中庸云:“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就太极拳而言,无过无不及中和也。中和者乃太极拳时时处处之规律。中和又叫适中不偏不倚,运动适中无过无不及。招法适中不丢不顶合于中庸之道,合太极之理。太极拳指明之法则,粘不对,不沾不对,不即不离对;丢不对,顶不对,不丢不顶对;浮不对,重不对,轻灵松沉对;有力不对,无力不对,柔中寓刚对等等,都是中和之道。
老子曰:“冲气以为和”。冲者中也,冲气乃中和之气,是调解阴阳二气,起到中和作用,是阴阳二气转换的媒介,就是我们所讲的“息”。是阴阳二气运化万物的根本。
修炼太极拳就要调动中和之气,守己守中,静心虚心,处处调中和之气,刻刻结平和之缘,才能阴阳互济刚柔相乘,不丢不顶以静制动,养此中和之气,不应物时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动静自分随机而变,有不期然而然未知至而至者也。实乃良知良能自然应对也。至此应化万方,灵知灵觉良知良能即神明和于自然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