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手术评估及技术要点(一)
髋关节置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成熟的手术方式,为无数髋关节疾患如股骨头坏死等患者解决了痛苦,恢复了正常生活!本文简介髋关节置换的术前评估和手术要点。
一、评估骨盆平片或双髋正位片需要了解的一些概念
双侧髋关节的正位片的投照应该以耻骨联合为中心,放射球与体表间距1m,下肢内旋15°。
1、中心边缘角(CE角):
髋臼外上缘到股骨头中心连线与垂线所成之角,正常20°~30°,DDH患者此角变小,反应股骨头旋转中心移位程度,小于20°提示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
2、Sharp角:
在骨盆正位片上,双侧泪滴下缘连线与泪滴下缘至髋臼上缘连线的夹角,正常值为33°~38°,此角大于40°提示髋臼发育不良。
3、髋臼指数:
成年人则为髋臼外上缘到髋臼窝中心连线与水平线夹角。髋关节结构和发育状况的一个重要判断指标。正常髋臼指数为20°~25°,大于25为髋臼发育不良。
4、髋臼深度:
骨盆正位片,耻骨联合上缘与髋臼外上缘连线至髋臼底的最大距离即为髋臼深度。正常成人:男13(7-18)mm,女12(9-18)mm,临床上常与CE角配合使
用表示骨髋臼发育程度。
5、髋臼覆盖率:
股骨头受髋臼覆盖部分的横径(A)除以股骨头的横径(B),即为髋臼覆盖率,其正常值应大于075。判断股骨头移位情况。
6、髂坐线 :从坐骨切迹外侧到闭孔内侧。连接髂骨内缘与坐骨内缘的曲线,正常时此线为连续光滑曲线,能反应四边体的完整性。实际反映髋臼底部(中央部、内壁)的缺损深度及范围。髋臼窝超过髂坐线内侧称为突出。
7、泪滴:在骨盆前后位相上,于髋臼内下方重叠可见一泪滴影。泪滴影解剖主要是由髋臼切迹前半部及其稍上方的髋臼内外侧皮质构成。外侧缘为髋臼窝的前下缘,内侧缘为方形区的前部,正常情况下泪滴应与髂坐线相交或相切。U形或泪滴形者表明髋臼窝底部骨质较厚,线条形代表骨质菲薄,可反应髋臼窝骨量情况。
8、Shenton 线(沈通氏线)耻骨下缘与股骨颈内侧缘所连成的弧线,正常时此线连续光滑,能反应股骨头与髋臼的关系。
二、骨盆各线标的意义
a. 双侧髂骨最高点的连线,代表骨盆的最高点。
b.连接双侧髋臼顶端的连线,代表髋臼的上界及负重区。
c. 连接双侧大转子尖顶点的直线,正常通过双侧股骨头中心,一般用于股骨头置换术后股骨头高度的评价。
d. 连接双侧泪滴尖端的直线,代表双侧髋臼的最下缘,一般用于人工关节置换对髋臼假体位置的评价,正常时髋臼假体的内下缘紧贴此线的上缘。
e. 连接双侧坐骨结节下缘所成的直线,代表骨性骨盆的最下缘。
f. 连接双侧小转子下缘所成的直线,代表股骨近端最下缘。
g. 坐骨内缘与髂骨内缘的双切线,也称谓 Kohler 线(科勒氏线),代表髋臼的内侧界,一般用于髋关节置换中假体深度的评价,髋臼陷入症或髋关节置换骨质磨锉过深时髋臼突至此线内侧。
h.经过耻骨联合的直线,为骨盆的对称轴。
正常情况下,骨盆的六条水平线相互平行,且与经耻骨联合线垂直,当六条水平线出现不平行情况时,表示存在骨折错位或骨盆与髋臼的发育不良。
三、手术假体安放需参考的指标
1、外展角、前倾角、颈干角
髋臼正常外展角35-45°,前倾角15-20°,股骨颈干角130°,股骨颈前倾角10-15°;
手术就是为了模拟重建正常关节角度,为防止后脱位可适当增加前倾,为防止后上脱位和减少磨损可减少髋臼外展,目前主流观点外展在35-45°,前倾在15-20°。
2、联合前倾角:即髋臼假体的前倾角与股骨假体前倾角之和,多采用Dor的标准25-50°。如果髋臼前倾角稍大,前方覆盖不足,股骨侧前倾角可适当放小,避免前脱位;反之亦然。
伸髋0°,屈膝90°,大腿与地面平行,内旋使得股骨头假体缘与内衬缘平行,此时小腿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度(髋关节内旋的角度)即为联合前倾角。
3、股骨头旋转中心:
股骨头旋转中心的上移、内陷等都将造成软组织平衡丟失,应力分布的改变,如旋转中心上移将造成外展肌力臂显著减小、髋臼压力增大、磨损松动增加等。尽量实现旋转中心的解剖重建,特别是对于DDH患者应力争将髋臼建在解剖位置,并尽量保证合适的外展角、前倾角、足够髋臼包容性与骨性接触、髋臼底应紧贴 Kohler’s线,髋臼下缘基本与泪滴下缘持平。一般情况,股骨头旋转中心与股骨大转子上缘平齐。
4、偏心距( offset):指股骨头旋转中心与股骨干纵轴的垂直距离,即髋外展肌的杠杆臂。
重建髋关节偏心距(增加),相应外展肌力臂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增加,外展肌力工作效率增加,增加关节稳定性,减少脱位发生,同时使假体应力分布最佳,也可减少术后聚乙烯的磨损,减少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发生。
偏心距减小、力臂减小、臀中肌无力、跛行、磨损增加。
对某些外展肌肌力较弱患者,可适当增加偏心距以恢复外展肌的力臂以提高关节的稳定性。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