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玥波:书馆——评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
书馆的演员和书座儿面对面地进行交流,这其中的体验不言而喻,和在球场看比赛、在音乐厅欣赏音乐、在电影院看电影一样,绝非坐在电视前、电脑前、手机前可以相提并论的。现场的视听冲击和感官刺激,以及群体效应,对演员、观众双方来说都是极大的享受。书馆里可以喝茶、吃零食,这是一般大剧场和小剧场不允许的。书馆里又不卖清茶,不许饮酒,这些规矩又使书座儿有仪式感,从而更加尊重这门传统艺术,尊重艺人。宣南书馆至今还保留着百年传承下来的规矩:
一、现场买票。现在网上订票虽然方便快捷,但票房的冷清使人有些失落,而现场买票使观众自觉地分时段进场、购票。来早了,彼此聊一聊,这十年有很多书座儿都成为了朋友。而演员到了书馆门口儿一看,买票的排着队,说实在的,作为演员的我,此时的心情确实是非常愉悦的。这能够大大提高演员的积极性。
二、现场分账。宣南书馆现在还保持着过去艺人和资方、前台和后台现场分账的传统模式。在这里,我要说明一下,宣南书馆是在国家大力支持下才开起来的,从市里到区里,从文化委到非遗中心,各级部门和领导都非常关心和支持宣南书馆,免场租和水电费,自2007年书馆成立至今,没有收过一分钱。所以书馆也本着传承的态度,实行惠民票价,听一下午三个小时的书,仅须30元,这在全北京恐怕是最低的票价了。每场票款拢账之后,前后台先按老规矩,三七下账,后台的几位演员再按大小份儿分钱。这种模式就是多劳多得、多挣多分,过去叫“树上开花”“一天一咣当”。虽然现在靠说书和开书馆赚不了多少钱,更别提发财,但这种说完就给钱的方法让演员觉得很过瘾,很舒服,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积极性,这比按月发、打卡或不发当然强很多。
2007年9月15日,北京评书宣南书馆成立
连丽如在仪式上致辞
三、不卖清茶和茶资单算。不卖清茶的意思就是书馆还是以说书为主,如果有人进来说我不听书,光喝茶,我也不交书资,那是不行的。在下面大声喧哗、打牌下棋、喝酒聊天儿,都是不允许的。当然,说书人的艺术还要吸引书座儿,使其忘我,随说书人进入情节,从而陶醉。说书人的水平不高,书座儿下面睡觉、看书、看报、玩手机,恐怕书馆也不好出面干涉。现在有了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意识,又加了一条,私自录音录像,无授权传播,也不允许。茶资和书资分开,这是非常合理的。有些地方,尤其是旅游景点,大都是套票,一张票含食品、饮料,甚至多项消费于其内,这是“绑架式”消费,我认为有强买强卖的意思。说实在的,有些我不需要或不喜欢,也没有退换的可能,可是我需要或喜欢的东西,又没有。
宣南书馆的茶资和书资是分开的,书钱是必须要交的,大家一视同仁。如果您不喝茶,当然茶钱就不必交付。如果喝茶,茶钱和水钱也是分开的。茶有好坏,价有高低,可水都是一样的开水,不能随行就市。如果不喝茶就喝白水,那就交一份水钱。喝茶的话,再依据不同价位的茶叶交不等的钱。当然,宣南书馆的水钱和茶钱也是很廉价的。如果有人爱喝酽茶,可以买“双包儿”。所谓单、双包儿,也是沿袭了老书馆的卖茶模式。根据不同价位,茶叶有“粉包儿”“白包儿”“黄包儿”等;瓜子儿有干有湿,有咸有甜。虽然寥寥几种小吃,然而却是佐茶佳品,亦给听书增添一点惬意和小资,正所谓“花钱不多,找乐儿不少”。为了还原书馆旧貌,十年前贾建国先生带着我去买铜壶、茶壶、茶碗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我们费了很大劲儿才找到一个老商场,里面有老式的提梁儿铜水壶和大号的白色搪瓷盘子,茶叶由“张一元”特供,小吃都是老先生亲自把关,亲自去买,绝不以次充好。
夫妻齐上阵
连丽如台上说书,贾建国台下张罗
十年来,500多场的演出,每周六下午都是由连、贾二先生亲自带着大家布置场地,打扫卫生,摆茶壶茶碗,打开水,从中午11点开始,一直忙到将近15点,才得片刻之闲,可连先生又得准备上场了。我经常听到贾先生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该抽根儿烟啦!”每当听到这句话,我都有一种无名的心酸:七十多岁的人,太不易了!17点我下场后,大家又开始收拾,总要忙上一个钟头,才算完事。宣南书馆干活不分老少齐上阵,没有先生、伙计之分,说完书脱了大褂就得刷碗、扫地,跟着一块儿干。所喜的是许多观众散场不走,跟着帮忙,一块儿收拾,真是亲如一家人。这恐怕是在别的剧场、团体很难见到的。
四、“扣碗儿”留座儿。这是一个老传统,也只有在现实的书馆中才可以施行。有的观众为了坐在前排,听得清看得清,可又不能在网上预约,来晚了又怕买不到好位置的票,所以来得特别早,14点开书,12点就到书馆了。先不买票,和沏茶的伙计一说,伙计就在您挑好的座位上给您扣一个茶碗,然后您就可以离开书馆,找地方去吃午饭,到点儿回来买票买茶。而扣碗儿的那个位置就专属您了,伙计是不会把它让出去的。
还有一种“扣碗儿”的情况,就是每回必来的老书座儿,每周六来宣南书馆准坐这个位置,那这个位置上也扣个茶碗儿,象征此处即某人的“专座儿”,这在书馆中也是没有争议的。当然,这对伙计来说难度是相当大的,他除了沏茶续水外,还要记住很多老书座儿的位置,再来时不会因为伙计的疏忽和遗漏,导致老位置的“专座儿”被让出去,从而发生不悦,甚至产生矛盾。
宣南书馆的十年,真的就培养出了“火眼金睛”的“茶博士”。在贾建国先生的调教下,二师兄贾林和沏茶的伙计刘斌练就了一身真本领。一周三个书馆、五场演出,几百位书座儿的需求,他们都能从容地一一解决,并使其达到满意。老书座儿姓什么叫什么,干什么工作的,有什么爱好,书龄是多少,爱坐哪儿,喝什么茶,吃什么小吃……等等,他们都了如指掌,烂熟于心。很多老书座儿现在到了书馆,都不用说话,贾、刘二位就早以把他需要的香茶、小吃摆好在他的“专座儿”了。这种在话剧《茶馆》《天下第一楼》里才能看到的镜头,在宣南书馆每周都在上演着。
现在北京评书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我看书馆的这一项也该评为非遗,并加以保护和流传。现在有书座儿每次特意早来会儿,专门和这二位聊天儿的,同时也为和他们搞好关系,这样才能享受到高品质的服务和继续拥有超然于新书座儿的“特权”。
2013年,连丽如获第二届
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