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紫巷”早年是“五里沟”的地盘

“五里沟”与“三里庄”“魏家庄”一样,以前都是老济南商埠区里有名的“城中村”。
五里沟,最早称为“五里铺”。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修《历城志》,“里社”卷有“五里铺在城西五里司一名兵六名”的记载。后因梁家庄到北大湾的一条自然形成的泄洪沟在此(即五里沟东街)路过,又逐渐改称叫“五里沟”,这在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修《历城志》“里社”卷同样有记载——“西关北保二领街庄十日铁塔街——曰五里沟”。也就是说,在1771年以前,五里沟(庄)就已经有了雏形。
为什么把这个地方叫作“五里铺”或“五里沟”?据当地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说法是,此地到“扬帆航运”的小清河是五里路,去城里“走走逛逛”也是五里路,因此人们把这条大沟和五里路结合起来,就叫“五里沟”。
老济南自开商埠之前,五里沟周边都是荒草野坡、水沟池塘和零散农户,东边是一片荒冢累累的义地和一个常年积水的大湾。后来随着五里沟这个地方“安营扎寨”的农户多了,一些小商小贩也就垒一个茅草屋固定的住了下来。慢慢地,那片空旷的义地和水湾附近,就有了生意人,后来就形成了集市,再后来就是远近闻名的“夜猫子市”。
1904年济南开埠后,五里沟就以一个“农户村庄”的形式保留下来。它东起纬五路,西止纬六路,南到经二路,北止纬一路的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口”字形的、四边设有“寨门”的棚户区。此时,因为五里沟东面那片义地和水湾已经在“寨门”之外,所以不再属于五里沟的范畴,这就是后来依次改名叫作“湾子巷”、“卍字巷”、“万字巷”和“万紫巷”的历史演变过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时五里沟这个村庄四周有五个出入口,形同“寨门”。这五个“寨门”中的四个,白天会打开,晚上要关闭,深夜有更夫。这五个“寨门”的具体位置是,东门一个,在槐家巷东口处(即现在的纬五路),对面就是从五里沟分割出去的万紫巷;南门一个,直通繁华的“金银地”经二路,南门出入口因有十多个台阶,也叫“下崖子”,是五里沟居民进出的主要通道;北门三个,即西北门、北门和东北门。西北门在发祥街北口,对面是经一路的铁路货场;北门在今天的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东侧;还有一个“北水门”,也就是东北门,其位置在北门以东大约100米处,用于汛期到来时观察洪水,平时锁着不开。
早年在五里沟扎根安家的第一代村民,是靠沟边开荒种粮种菜或在周边打零工挣钱维持生活,后来随着胶济铁路的建成开通和周边集市贸易的发展,使五里沟街内的居民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那时,万紫巷自发形成的“夜猫子市”里,“批发”和“零售”都非常的热闹。每天凌晨,人们会提着马灯,挑着青菜,推着五谷杂粮和旧货布艺,前来兑换交易,天亮就收摊。以后日夜兼营,渐渐形成气候,就有了早摊点、五金杂品、海鲜副食等品种,也就有了搭棚的常摊和固定的店铺。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近水楼台先得月”,居住在五里沟的居民也不甘寂寞,每天凌晨他们也手提肩挑着货物,出了东寨门就到了可以摆摊设点的万紫巷,不愿意出去的,就在家门口摆个小摊,照样挣钱,因此五里沟先后出了一些精明能干的商家和大的店铺。正如《老济南商埠琐记》一书中写道:20世纪30年代前后,五里沟有了众多的店铺,俨然成了一个小商业区。在东街上,两旁的百货店、杂货店、黄酒店、饭店、锅饼铺以及澡堂等依次排列,狭窄的街道上人流如织,热闹异常。比如,在五里沟东街中段,有一处两进的大宅院,名为“季家大院”。它是当年的主人季先生在万紫巷开了一家杂货铺,渐有积蓄,便于1928年盖起了这处大宅院。这在五里沟的生意人当中,季先生无疑是靠自己劳动发家致富的代表人物之一。《济南大观》中也列举了当时的菜市景象:“一在商埠万字巷,一在纬一路新市场,一在城内刷律巷。陈列鸡鱼鸭肉、海味蔬菜,每晨购者拥挤。”
台应新拍摄于2009年
关于万紫巷的历史发展沿革,有文章这样写道:1948年秋,济南解放,万紫巷迎来了新生。人民政府惩治了恶霸,对万紫巷环境大加整顿,使万紫巷商场重现生机。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和建设,万紫巷商场变得万紫千红起来,这里曾是济南最大的综合农贸市场。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万紫巷是济南人购买蔬菜以及副食品的首选之地,买家总能在这里找到最合适的商品。周末,尤其是春节前,整个商场内熙熙攘攘,牛羊猪肉、山珍海货、各种罐头、豆制品、油盐酱醋一应俱全。上世纪50年代,万紫巷商场专卖一种荣成石岛产的蠓子虾砖,称为“济源号虾糕”。虾砖比豆腐干大些,包装的红纸上用木戳印着“蜢子虾砖”四字。虾砖味道较虾酱浓郁,买回来掰下一块用水一泡就能用,炖出来的菜味道鲜美,故风靡一时。万紫巷西街上有济南冷食糖果一厂,夏天制作冰糕,冬天则制作糖果。一到夏天,整条街上都能看到批发冰棍的商贩。万紫巷东街上有一家煤店,供应着万紫巷一带的生活用煤,每到冬季,煤球机日夜不停,送煤的、拉煤的地排车络绎不绝。
万紫巷东街东口。台应新拍摄于2009年
万紫巷的“热闹”还遗留到了现在。2017年5月,万紫巷附近施工过程中,挖出40枚炮弹。有人猜测是济南解放战役期间所遗留,有人猜测是日本人败退时期所遗留,众说纷纭。张宗昌督鲁期间,曾在商场的东南部建了一处军械仓库,名为“济南兵工厂办事处军械分库”。日伪时期,拆除了军械仓库,建起了一座名为“心平菜市”的农贸市场,这些炮弹大致就是这处军械仓库的遗存。一处繁荣的商场,在一堆炮弹上经营了70余年而平安无事······。
万紫巷西街。台应新于2009年拍摄
五里沟,由“农户村庄”逐渐演变成了“城中商业街”后,上世纪20年代末已有人家1000多户,50年代更是达到2300多户。为了便于区域管理,1950年,五里沟正式将五里沟东街、五里沟西街、发祥巷和槐家巷分为四个片区。但是,由于那条自然形成的“大沟”的原因,五里沟的地势比经二路低了两米多,每逢大雨,这里必是地上河,每年汛期的大洪水带来的浸害,是当地老百姓挥之不去不去的烦恼。所以家家户户门前的台阶都比路面高出许多,有的门口还备有挡水木板。即使这样的防备,遇到排泄不及的雨水,照样浸泡到屋里。在东街南口面向经二路的慢坡台阶两侧,就设有高过膝盖的水泥垛子,这是早年为了阻挡洪水设立闸门时留下的痕迹。
经过整体迁移后的宏济堂西号,它原来位于五里沟南口。台应新2019年拍摄
近百年来,当时的管理者和老百姓对五里沟的排洪大沟,先后进行了多次治理修整。据史料记载的就有,上世纪30年代,在后来形成的五里沟东街的位置上,将一段排洪明沟改为暗渠,上铺青石板,宽约3米,形成一条贯通于经一路至经二路的“庄”内人来车往的通道;1965年底,又大范围的治理了五里沟内的排洪沟渠,先后铺设了水泥路面。
但是,终因该处地势低洼,未能彻底解决大雨中向居民家中灌水的难题。从2007年4月起,济南市计划对五里沟棚户区实施拆迁改造,直到2010年5月,发祥巷小区整体开发改造竣工,才彻底解决了这个困扰五里沟地区100多年的“顽疾”,老百姓终于告别了狭小潮湿、居住拥挤的蜗居,大部分都住进了“发祥巷”这个美观舒适的大型社区。常年低洼内涝的“五里沟”,已经消失在棚户区改造之中,留存下来的仍然是挥之不去的记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