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泥埙制作技艺传承人王建先生
2019年5月2日下午,在焦作市音乐名师工作室韩冰、陈小芹两位老师的引荐下,焦作市创客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焦作市第十一中学教研督导处主任张怀华老师来到武陟黄河泥埙坊,探访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泥埙制作技艺传承人王建先生。
王建先生是河南武陟人,九十年代考入沈阳军区某部文工团,后进修于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竹笛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黄河文化研究中心首批特邀研究员。河南省竹笛葫芦丝学会副会长、河南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黄河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省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泥埙制作技艺传承人。
2018年,张怀华老师指导的基于陶埙的高中生科学探究项目荣获河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先后在《物理通报》《物理教学》和《湖南中学物理》上公开发表三篇研究论文。
此次探访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泥埙制作技艺传承人王建先生,为的是了解古老的陶埙文化,聆听悠美的陶埙演奏,体验古朴的手工制埙,感受博大的中华文明。
在黄河泥埙坊,王建先生向我们介绍了我国古老的埙文化。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大约有七千年的历史。是我国汉族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埙的起源与汉族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后随社会进步而演化为单纯的乐器,并逐渐增加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
黄河泥埙的用料黄河泥独具武陟县黄河文化地域特色,粘性较强的黄河泥既有可塑性,又不过于软塌,揉、捏、摔的过程使泥的质地均匀而无气孔,泥盘好后,做毛坯、开孔、调音,再经过涅槃再生的窑烧,制作过程结束。经王建先生一双巧手制作的黄河泥埙色泽自然,古朴淡雅,手感温润,音色优美。
王建先生用他亲手设计制作的各种黄河泥埙进行吹奏表演,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激越,时而舒缓,手法娴熟,情感丰富。埙乐神秘,悠远,苍古,空灵,摄人魂魄,令人沉醉。
焦作市音乐名师工作室成员、武陟县育才小学陈小芹老师被优美的埙乐所感染,情不自禁地拿起一把埙,与王建先生共奏一曲。小埙高亢,大埙低沉,倾情演绎,配合默契。
随后,王建先生还向我们展示了他自己设计制作的各种乐器,这些叫不出名字的乐器在王建先生手里似乎都有了生命,优美的音符从跳动的手指下缓缓流出,演绎出自己别样的精彩。
最后,王建先生向我们展示了黄河泥埙的手工制作过程。一块毫不起眼的黄河泥巴,经过王建先生的揉捏,拍打,钻孔,切削,宛然注入了灵气,软软的泥巴竟然能现场吹奏出耳熟能详的乐曲。
黄河泥埙是王建先生对传统陶埙的继承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王建先生的不懈努力下,黄河泥埙精雕细琢,诗画并茂、小巧精致,高贵典雅,成为了秀外慧中的黄河文化精品。
不知不觉之间,三个小时过去了,我们宛如参加了一场神奇的音乐会,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王建先生的黄河泥埙坊。
临行前,王建先生称他将为焦作十一中创客空间定制一把黄河泥埙,供焦作十一中学子开展与声学相关的科学探究活动使用。我们也盛情邀请王建先生在方便的时候莅临焦作十一中,在博雅讲堂开设讲座,讲述他与黄河泥埙的感人故事。
埙说
埙是泥捏的东西,发出的是土声地气。现代文明产生的种种新式乐器,可以演奏华丽的东西,但绝没有埙那样蕴涵着的一种魔怪。上帝用泥捏人的时候,也捏了这埙,人凿七孔有了灵魂,埙凿七孔便有了神韵。
——贾平凹
我用黄河水和黄河泥,用黄河泥制作黄河泥埙,用黄河泥埙吹奏黄河音乐,用黄河音乐传播黄河文化。
——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