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猫》表格式教案(2课时)

科目教师年级班级授课时间备课语文七年级一月   日教学内容17 猫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2.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过程与方法:1.划分层次,分析三只猫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2.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文章的体悟,理解消除误会、平等相处的意义。学习重点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2.理解作者在本文写作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学习难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教学方法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教学准备预习教案郑振铎的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猫是一种可爱的小动物,很多人因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家里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今天,让我们随着大师郑振铎,走进这个爱猫的家庭,亲自去体验养猫的快乐与悲伤!二、作者简介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五四”时期在北京参加学生运动,曾与瞿秋白等人合编《新社会》旬刊。著有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等。三、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感知课文内容。2.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一只?文章共写了四只猫,即自家喂养的三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重点写了第三只猫,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3.再次朗读课文,完成下表。第一只猫第二只猫第三只猫来历隔壁要来的舅舅家抱来的张婶捡来的外形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浑身黄色,很可爱毛色花白,并不好看,瘦,毛被烧脱了几块,更觉难看。性情活泼较第一只更活泼,更有趣,会捉鼠天生忧郁,不活泼,懒惰地位宠物宠物若有若无,不大喜欢结局死亡丢失死亡四、课文精读1.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第一只猫的形态?作者从猫“刚要来的时候”和“后来”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主要写了猫的两种形态。一是自身的形态,刚来时是花白的毛,很活泼,白雪球似的;而后来,光泽的毛也污涩了,毫无生气,懒惰郁闷。二是逗着玩的形态,滚来滚去,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后来却是不肯出来,不愿理会。2.家里的人对第一只猫的态度怎样?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家里人都很喜欢这只猫,如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因为小猫活泼可爱,一家人都很喜欢它。3.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家里人的态度是怎样的?这只猫最终病死了。作者先交代的“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就已经埋下伏笔。对于这只猫的“病死”,三妹“很难过”,“我”心里也有一缕的酸辛。4.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从性情和本领等方面来表现。“园中乱跑”“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等是表现它的性情;会爬树、捉蝴蝶、会捉鼠,这是它的本领。5.画出文段中表现家里的人对它的态度的词句,体会家里人对它的感情。大家都非常喜欢这只猫。主要词句有“提心吊胆”“查问好几次”“笑着骂”“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等。6.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大家持什么感情?这只猫最终亡失了;对于这只猫的“亡失”,三妹“很不高兴”,作者也是“怅然”“愤恨”“诅骂”。7.家里人对周家的丫头、不知名的捉去猫的人所持的态度,说明了什么?家里人责怪周家的丫头,诅骂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周家的丫头”代表着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代表着不顾别人、自私自利的一类人。作者借第二只猫的失踪事件,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的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与鞭挞。8.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是从形态和性情等方面来写的。如“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了好几块”“忧郁”“懒惰”。9.对第三只猫的厌恶,作者写了这样几句话:“大家都不喜欢它”“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这几句话在表现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第一、三句话是一般人的角度,第二句是个别人的角度,足见第三只猫被人厌恶的程度。10.文章生动地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过。其中,前两只猫活泼、有趣,找出相关句子作分析。(1)“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写出了小猫玩耍时的动态和情态。(2)“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写出小猫的调皮、机灵和好动。(3)“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捕捉什么似的。”小猫的淘气、顽皮让“我们”会心一笑!11.这一组句子,从细小的方面写尽了前两只猫的活泼可爱、顽皮淘气。这样的描写,叫做细节描写。它可以使文章生动而富有情趣。第二课时一、复习提示前两只猫都遭遇了不幸,此时又有了第三只猫的到来。不同于以往的两只猫,第三只猫的到来似乎并不受大家的欢迎。在大家眼中这只“可厌”的猫,将会有怎样的命运呢?我们一起继续走进课文。二、巩固理解1.第三只猫难看也罢、忧郁也罢,但这都不妨碍它成长。然而,这种平静的生活很快被打破,不幸随之而来,猫被冤的“罪名”是什么?被主人误认为偷吃了芙蓉鸟。2.“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3.“凝望”是何意?猫究竟为什么要“凝望”鸟笼呢?目不转睛地看。想当初,那只猫就像一个孩子,被人抛弃,无家可归,在冬天的早晨,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它常常对鸟笼凝望着,也许是在羡慕鸟儿的美丽,也许是悲叹自己的悲惨经历和孤苦伶仃的生活……4.“我”的判断是否准确?是谁咬死了芙蓉鸟?根据是什么?不准确。一只凶恶的黑猫把鸟咬死。根据是:“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5.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主观臆断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6.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用了哪些词语直接描写“我”的思想感情,并仔细体会这些词语的含义。作者用了“难过”一词表达自己的痛苦心情。比之对于以前两只猫的亡失的感情,“难过”要强烈得多。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第三只猫,“我”深感内疚和自责。越是内疚和自责,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7.体会“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也是全文的结尾,它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这句话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手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感愧疚,为了不让这样的悲剧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8.请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发展的过程,给每一情节拟一个小标题,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有六个情节,小标题可依次拟为“买鸟”“凝望”“被疑”“蒙冤”“受罚”“真相”。这当中前五个情节是细述第三只猫的不幸遭遇,把读者置于疑云中。直到最后一个情节,才用寥寥数语揭示真相,于是疑云顿开。这样安排,不仅使情节显得曲折跌宕,而且容易激起读者对第三只猫的同情与怜悯。9.文章围绕中心写了三个故事,思考:作者是怎样将这三个故事串联起来的?每个故事都以猫的亡失为线索,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三个故事又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10.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作品中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他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他就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制造者。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地利用“我”在文章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从而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三、文章脉络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据此,文章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第二部分(第3~14自然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第三部分(第15~34自然段):写第三只猫的故事,且其死亡让“我”难过自责。四、 写作特点1.抓住细节,描写逼真。本文作者用生花妙笔,通过对点滴小事生动具体的描写,使笔下的三只小猫呼之欲出,各有特点。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这样的细节描写,读来生动有趣,小猫淘气、顽皮的情态被表现得淋漓尽致。2.对比手法的运用。“我”对第三只猫的感情远超过了前两只。“我”对前两只猫十分喜爱,对第三只猫不喜欢,却对它难以忘记。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是精湛的,使作者所欲彰显的部分更加突出、醒目。二次备课板书设计:猫郑振铎第一次养猫:难过、酸辛第二次养猫:怅然、愤恨第三次养猫:受伤、愧疚作业设置:教学后记:教学反思1.语感教学有个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于文本解读之中。具体包括如何通过品味语言解读文本,挖掘语言背后的内容,感受语言的魅力。在《猫》的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关于三只猫的不同性情以及“我”和家人对它们不同的态度,作为感知主题的两条线索缓缓推进,意在水到渠成感悟主题。2.设计替“我”说出几句话的环节(可以书面或口头的形式展开),这本身也是一种语言的训练,这是语感教学中除了品味语言外的另一种形式。这些中间环节的设计,需要注意的是,任何创造都是来自本体的,不要搞一些形式化的“作秀”,或是脱离文本的内容。任何课堂形式的创造都要体现有效教学的原则。3.读——要成为语感教学的手段,不要为读而读,或是随性所为,想到了就让学生读一下。朗读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语言、理解语言。在课堂中,如果因学生无法理解而造成“僵局”,可以通过“我们来读读这些句子”化解。当学生品味了一些精妙语句后,可以通过朗读让其感知其中的妙处或情感。真正做到以读促解,以解带读。4.除了朗读训练外,更需要注重精读、细读。例如,抓住三只猫“是怎么来的”这一线索。前两只都是自己或家人主动要来的,而第三只猫是在门口捡到的,从而得知花猫的不受重视的起因。又比如“晒太阳”的细节也各有不同,花猫是“蜷伏”,感觉很凄清,可能“我”平时对它并不好。又比如引出“若有若无”后,可以追问:“还有哪些类似语句?”总之,应该多找出一些这样的细节。又如,在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冤枉,是因为不喜欢吗”这个问题时,抓住“一定是……一定是……”,表现这种偏见已经是根深蒂固了。

(0)

相关推荐

  • 七年级上册十七课《猫》教案

    <猫>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情达意.对于斑羚飞渡优秀教案.培养学生感情读文,品味揣摩重点句子,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情感.态度.价 ...

  •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全册课文填空练习题

    第一单元 1.<春> 一.作者:__________,是中国现代著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本研读 第一部分(1)____春 ...

  • 《黄河颂》表格式教案(1课时)

    第  三   周  星期     一                     2021  年   月   日课 题<黄河颂>课时1教学目标1.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 ...

  • 《济南的冬天》表格式教案(第2课时)

    总 课 题四季美景总课时数授课日期课    题2. 济南的冬天课时2-2课  型新授教学目标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② 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 ...

  • 《春》表格式教案(第1课时)

    总 课 题四季美景总课时数授课日期课    题1. 春课时2-1课  型新授教学目标①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②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③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教学重点反复朗读,感知内 ...

  • 《春》表格式教案(第2课时)

    总 课 题四季美景总课时数授课日期课    题1. 春课时2-2课  型新授教学目标①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②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③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教学重点反复朗读,感知内 ...

  • 《济南的冬天》表格式教案(第1课时)

    总 课 题四季美景总课时数授课日期课    题2. 济南的冬天课时2-1课  型新授教学目标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② 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 ...

  • 《孙权劝学》表格式教案(2课时)

    科目语文年级七年级班级授课时间年  月   日课题4孙权劝学节次2"三维"目标(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 ...

  • 《时间的脚印》表格式教案(2课时)

    8 时间的脚印教学目标课题时间的脚印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教学 ...

  • 《大雁归来》表格式教案(2课时)

    7大雁归来教学目标课题大雁归来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教学目标知 ...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表格式教案(2课时)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目标课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