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村落改造后大变身,当地人幸福感爆棚
每天一条独家原创视频
四川彭州山里的一个村子——小石村,
居民的幸福感意外地高,
村中房屋颜值也都颇高,
几乎都有大屋檐,
屋檐下大家喝茶、遛鸟、摆龙门阵,
川味十足,好不惬意。
5年前,这里曾是一个空心化而没落的村子,
从外地经商回乡的村支书岳付飞、
与扎根西部的哈佛海归建筑师李烨,
携手村子的整体规划和改造。
修文化大院,盖时髦厂房,
利用闲置民居改造出共享民宿,
并引入新的产业实验共享经济。
原本打算看笑话的居民,
现在见到建筑师会问:
“什么时候轮到我家改造?”
建筑师李烨
如今,乡村熟人社会的生活回来了,
生产与就业也被带动。
这场乡村建设的试验,
到目前都令人称羡。
初秋,一条来到小石村转了三天,
也与建筑师和村民们聊了聊,
这个简朴又现代的小村的蜕变。
撰文 | 叶荔 责编 | 陈子文
从成都市区出发,自驾一路往西北开一个半小时,就进入到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的龙门山脉地区。猛吸了几口清新的空气,在林间的雾气里神游了一番,我们很快就抵达了栖息在群山环抱中的目的地——小石村。
山里多雨,但街上依然处处能看到屋檐下的村民,喝茶遛鸟的大爷,开心打扑克的嬢嬢,最多的就是三三两两在屋檐下摆龙门阵的。
村中角落
李烨与村民
“檐下,真的很有川西味道!”建筑师李烨随手捞起草帽,对着我们说道,“这个村子,你们雨天来体验,正好。”
这是李烨从清华、哈佛硕士毕业后,在小石村做设计的第五个年头,周围村民和团队伙伴都熟悉地喊他烨哥。只是烨哥自己也没想到,当初一个不起眼的机会,会让自己在村里扎根。
2017年春天,李烨第一次进村。
在此之前,通过朋友牵线,仰慕李烨设计的村支书岳付飞,专程去大理登门拜访了李烨的工作室。
岳书记在外经商多年,2016年末临危受命回到故乡小石村,担任村支部书记,挑起振兴小石村的重任。很多人不理解他“花30万雇经理继续打点生意,而自己拿每月2000块钱的工资当村支书”的决定。
当时以民宿、文旅振兴乡村的模式很火,他想请李烨来盖一座民宿。
进村主干道
抵达第一天,李烨就觉得犯难:简陋的砖混房子千篇一律,年轻人离开,村子空心化,自然景观不特别,又无名胜古迹。这样平平无奇、随处可见的小乡村,如何吸引人来?
他想,还是得从村民内部入手:与其造民宿,不如先造一座公共建筑,把村里的凝聚力提升。再吸引外来者,才能水到渠成。
2018年9月,一座“大屋顶”建成了,地处村中心,成了村里人的文化大院。
屋顶内部,夜校、健身房、文化展厅“忠孝堂”齐聚;屋檐下的空地,成为了村民闲聊遛鸟,可以观看露天电影的文化场所。又足够自然生动,屋顶四坡分别打开四处天井,活的竹子从中穿出来。屋顶铺了小青瓦,慢慢地长出青苔,颜色沉稳,带着山林气息。
有一天大家无意中发现,村民对外自我介绍的开场白,已经变成“我就住在有那个大屋檐的村子里。”
身份的认同感,就这样实现了。
平平无奇的小石村也曾有过高光时刻。1958年,彭州建了跃进煤矿,其中的东风井就建在小石桥不远。地下采矿,地上生活,还建了电影院、公园、球场、子弟学校。最多的时候村里有六七千人。
“村里大多靠煤炭来生存,我们家里当时就有4台大货车跑煤炭运输。”岳书记感叹,“过去我们村太有钱了……过去打麻将都是20块的,现在都是打2块的。”
2008年汶川地震,几乎让一切骤停。
画面远处的就是震后新建的住宅单元楼
现在的小石村,常住人口不到1000人。村民的房子分两种:一种是单元楼,跟城里常见的居民楼几乎一样,一栋楼十来户人家;另一种则是2层小楼,通常是一大家子一栋。
这两种房子都是震后快速新建的,虽然能住,但有不少缺憾。第一阶段改造,就从居民最缺的功能入手。
村民的檐下生活
针对沿主干道两侧100来米的20多户人家,李烨只做了一件小事:加屋檐。屋檐2-3米不等,故意做得比传统的大。
村民们非常高兴,因为空间面积确实变大了。纷纷从屋里面走了出来,沿街摆上麻将桌,摆上饭桌,孩子写作业,村民打牌,还有些老人做一些竹编活儿,刮风下雨都能用起来,村子活了。
五统一公共空间
还诞生出“五统一公共空间”:农具清洗、存放,农作物晾晒、储存,红白喜事——都在这同一个空间。留出阳光最好的一块地,用作农作物晾晒,村民还可以在这里举办坝坝宴。
村民刷脸就能进到室内,每一户居民都有一个自己的仓储空间,也没有什么保管员。
有趣的是,在不远处的另一个小区,山寨版“五统一”也由那儿的村民自己动手修了起来。
共享民宿改造前后
“你不要碰我的房子,碰我的房子我就跟你拼了!”
刚开始做共享民宿时,李烨感到十分头疼。
何为共享民宿?
简单来说,小石村有不少空置的老房子,常常一整栋楼,只有一两个老人在住。于是统一由村集体出面,把村民闲置的二层租用下来,整体改造成民宿,交给第三方公司来运营,村民则以这个空间入股,同时也可以继续住在一楼。
民宿经营涉及到的三方:村集体,村民,外来的运营公司,分别占30%,30%,40%的股权。
建筑师李烨回忆自己的设计压力很大:楼上楼下会不会有冲突,比如说噪音、生活习惯上的干扰?以及流线上怎么去解决……
具体的解决方式就是,把位于二层的民宿统一起来,设置单独的出入口,与村民互不干扰,也保证了独立的运营。
住在里头的村民也提了不少问题,屋檐尖不要冲着窗户,家门口不想看到沟渠,不要种某些特定的植物。很多都是当地风水上的习惯。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由村集体出面解决。
由于这些村民的点滴要求,民宿最后的呈现反而有一种既有亲和力、又与众不同的姿态。
做完了,当初威胁的村民再来看:“哟,做得不错,很漂亮嘛。”
周围的邻居本来等着看笑话,现在却老是问起,“什么时候改造我们家?”
如今,30户村民的闲置翻新、设计已好,其中村委会以北的4户居民楼已经完成改造,共9间客房对外开放。而村支书早就认真统计过,在未来,这样的共享民宿,小石村还可以提供100来间。
王尔琼
王尔琼大妈就在自家民宿做保洁员,一个月工资2000多,年底还有民宿分红。最近,她把当地玉米馍馍放进了早餐菜单,很多客人临走还要找她再买一大袋带回城里。
民宿的店长是90后,辗转重庆、苏州、上海积累了丰富的民宿运营经验,把新理念都带到这个小乡村。他会每天给住客准备时令水果,一天就能帮附近果农增加三四百的营收。
村集体作为中介,也和村民达成了协议,村民需要遵守哪些规范;一旦有冲突,用什么样的办法解决。
“其实村民对这种模式很有热情,像接待自家客人般想得很周到,因为游客住的就是’自己家’”。
共享的概念,不仅在村子内部实现,来的游客也能体验。
溪边位置极好的一块地,开辟出来种瓜果。紧挨着村委会的共享厨房,提供给游人摘菜、下厨的一条龙体验。
说到乡村振兴,文旅是绕不过去的话题。但李烨也意识到一个问题,这不该是一个只被旅游产业覆盖的村子,而要有自己的“造血功能”,“把村里的生产文化、劳动就业岗位纷纷带出来,这样村子可以抵御文旅浪潮的冲击,自我生存。”
从主干道到河岸边,李烨划出一条环线,事先梳理了原有的生产空间,通过改造和新建,排布出一串能够融入乡村自然的现代厂房、作坊。
环线上体量最大、也最吸睛的,是建在半山腰的甜品厂。
2020年,在成都从事食品行业的企业家巫姐,准备把成都的工厂挪到山里来。她有糕点美食制作的设备和技术,有经销渠道,同时懂得培训当地员工,更重要的是生产过程对环境无污染。
村里和她达成协议:村集体出地出钱为她建设厂房,她来做资金和运营,相当于村集体和外来的资本都占有这个股份,是一种共享的经济模式。
选址就落在废弃了的校舍,因村镇一级的学校合并,这块地已经空置多年。
一个大坡屋顶下,沿着山势折了几道弯,在风景好的那一侧留出一面长走廊。对工人来说,室内干净宽敞不说,连廊上的大玻璃也给工作环境加分不少。“路过我们厂房的人,甚至10个里头有9个问我们这是不是民宿。”一位员工告诉我们。
在建筑端头,还有一个观景平台,无论员工还是村民,都可以走上这个绝佳的位置看风景。而从村里的主干道看向这个工厂,它又隐在自然里。
甜品工厂负责人巫姐(上图中)
8月下旬,甜品厂正在赶工中秋月饼,巫姐临时又招当地人来厂里帮忙,带着他们从头开始学。还有曾经在原址的学校里工作30多年、退休后又返聘到厂里来的刘老师,也加入进来。
说起这个建筑第一印象就是“惊艳”,“我带很多客人朋友来,他们都说这里更像是美食博物馆。”在这行干了20年的巫姐也笃定了接下来一直在小石村,要把它打造成在全国来说都叫得上号的美食机构。
豆腐坊改造而成的酒店
小石村所在的磁峰镇还有一个土特产——麻饼,小石村的麻饼厂也是震后重建的,李烨对外部空间稍作改造,现在这里也同时用作了农村公交站的候车厅。类似的还改了小石酒厂。
村里原先豆腐厂的一堆小房子,整合改造后,整个地块被投资公司看中,就从村集体里购入这个项目,委托建筑师改造为酒店。
山里还有会竹编工艺的老匠人,竹艺馆正规划在建。
李烨考察小石村传统民居
李烨是北方人,现在把家和办公室都搬到了成都。
2009年从清华建筑系毕业后,去哈佛深造,在美国学习工作了三年后回国。游历了一圈,他选定了大理落脚,建筑实践都是在西部欠发达的地区。
大概是因为在清华时跟着老师李晓东做了乡村学校,埋下了在村子里做设计的种子。“你可以看到建筑是怎么生长起来的,这点很关键。”
小石村改造点分布
在小石村,他也不回避自己外来者的身份,以旁观、中立的态度来观察村子,留出一个距离反而会成为一种优势。他用的“同在屋檐下”的概念,也是自己长时间观察所得,非常四川,因为这里的人就对屋檐“有一种天生的情感”。
他常会进到当地深山里找灵感,找寻地震后留存的老房子,跟村民请教民间经验。
左:四川农家楼撑
右:文化大院的一处天井
文化大院的吊顶,一整排细竹子的做法,就借鉴了一处传统民居夹层楼板的做法,村民管它叫“楼撑”。水刷石的做法,也是村里保留的工艺。
从2017年到2019年,李烨事务所的两位驻场建筑师,就住在了村里。
改造后的村中角落
村民逐渐信任他们的专业能力,到后来一根电线杆、一个公共厕所的位置,都会来征求建筑师的意见。
虽然设计费不多,但能在一个村子做遍公共建筑、民居、厂房、商业项目等各种类型,事无巨细——对建筑师来说实属难得。“接触到了社会运作的最底层逻辑,建筑设计下沉得更深入了。”
岳付飞(右)和李烨(左)
村支书岳付飞和李烨,从策划到执行,全程紧密协作。尤其在和村民有一些矛盾误解的时候,村集体的中间调和作用便尤为重要。
接手整村规划之后,李烨的照片和简介在村里的各个宣传栏随处可见,村支书开玩笑说他成了“墙上的建筑师”。
而李烨的朋友评价小石村,“虽然形式上是四川的,但你做的东西简洁平静,还是有一种北方的气质在里面。”
建设中的漫游道
目前正在建设中的还有处于东坡的“一公里博物馆”,煤矿产业相关的遗址,比如采矿的矿场,存矿的煤仓,通往城市的铁路桥,还有一条隧道,都会串联起来。
李烨在网上看到跃进煤矿的一位矿工,回到小石村后写了篇长文感慨,“没想到我之前战斗过的地方被保存得这么好。”他还注意到了建筑师特意设计的用矿渣铺成的漫游步行道,与小石村过去的情感联系一下就复活了。现在他每年都回来看看。
除了建筑师一方的努力,经济运营、社区治理等方面都互相结合。每一方,都运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全方面地去改变它。
“你是可以看到你做的事情不是锦上添花,而是能切切实实地去改变一方水土,改变一个人,一个村落,一个社区的生活。”
部分图片由时地建筑工作室提供
部分建筑摄影提供:直译建筑、存在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