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领域风险不只是到银行取不到钱
在日前召开的人民银行2017年支付结算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央行副行长范一飞指出,支付领域合规风险、操作风险、经营风险、业务连续性风险等风险因素不容忽视,需要在认清传统风险的同时把握新风险,做到心中有数。他强调,要坚决守住支付领域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继续加大监管力度,保持对各类市场乱象和违法违规行为的高压态势,防止市场乱象反弹。
虽然这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理解起来也非常困难的工作,似乎离普通人很远。但是,只要稍加解释就不难发现,这是一项与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企业、每个投资者都密切相关的工作。如果真的在支付领域发生了重大风险,出现了支付问题,那么,其对社会稳定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将是十分巨大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曾经在一些地方、一些金融机构出现过支付风险,并引发了比较严重的社会矛盾。同时,在中央提出对金融“三乱”(乱集资、乱办金融机构和乱办金融业务)问题进行整治后,也在一些地方发生了支付风险,出现过群众聚集、集资企业兑付不了等方面的问题,最终由政府买单。如供销社社会股金问题的解决,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
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以后,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金融实力以及其他方面的实力,都有了明显增强,应对风险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但是,由于在这期间,市场化步伐也在不断加快,改革的力度不断增强,各种新业务不断诞生,新的支付方式也在不断增多,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机构、理财机构等新兴业态、新兴业务的大量出现,无形中也给支付领域的风险防范带来了很大压力,隐含了许多支付风险。特别是那些披着创新外衣、从事非法金融活动的企业或个人,更是成为了支付领域的主要风险点。毫无疑问,守住支付领域的风险底线,是确保金融市场稳定、发挥金融对经济促进作用的重要方面。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守住支付领域的风险底线、不在支付领域发生重大风险呢?显然,维护良好的金融市场秩序,打击各种非法金融活动,规范金融机构行为,提升从业人员职业操守,是做好支付领域风险防范工作最重要、最关键的方面。
事实也是如此,纵观这些年来发生的各类支付风险,可以说没有一起不是与不规范、不合法联系在一起的,不是某个领域、某些方面市场秩序和管理秩序混乱的结果。正是管理上有漏洞、行为上不规范、秩序上有问题,才给了不法分子、投机分子有机可乘,继而留下了很多的风险隐患,也发生过不少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风险的种类很多,表现形式也很多,但最终都会集中到支付上。也就是说,只要支付领域不出现问题,就可以意味着风险没有暴露、没有发生,甚至可以认为风险是不存在的。反过来,只要支付领域发生了风险,就算行为再规范、管理再严格,也无法否认这不是风险。所以,支付领域会不会发生风险,才是衡量风险是否存在的最根本标准。自然,防止支付领域发生风险,也就会成为最重要的工作。
问题的关键在于,支付领域会不会发生风险,又不是由支付系统决定的,而是整个金融活动在支付系统的反映,金融活动行为规范、秩序好、管理严,风险就很难传递到支付系统。支付系统所以会出现风险,是因为其他环节出现了问题,并最终集中到了支付系统。而支付领域的风险,也不只是到银行取不到钱,很多方面都可能出现支付风险,如保险机构、互联网金融机构等。所以,要防范支付系统出现风险,就必须规范金融行为,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整顿金融市场秩序,把各种可能出现风险的隐患排除掉,而不是任其延伸和蔓延到支付系统。一旦风险传递到支付系统,问题就十分复杂了,矛盾也十分尖锐了。即便能够化解,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就要大得多。这方面的教训并不少,造成的损失也非常大。
所以,在强调防范支付领域风险的同时,更应当把眼光放到整个金融系统、金融活动的监管上,放到金融活动的各个环节上,在每个环节、每个系统设立预警系统。很显然,加大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力度,加快金融监管体系建设,尽快建立新的监管体制和机制,是防止金融风险叠加、金融风险累积的关键。如果金融监管体系健全了,机制建立了,风险就很难传递到支付领域。只要支付领域不出现风险,整个金融系统也就比较安全。这既是前提,也是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