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相关疾病|脊柱相关疾病与脏腑经络病机
中医学认为,经络体系是网罗周身的一个复杂经脉系统。它对内联络五脏六腑,在外分布于五官七窍、四肢百骸,沟通了人体表里、上下、内外,将人体各组织部分连接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经络还承担着运行气血,濡养周身,协调阴阳的功能。通过经络的运输、协调和反应作用,使得身体各部分组织能够正常运行,以保持人体功能活动的稳定及其与外环境的统一平衡。由于经络系统使局部蕴藏着丰富的整体讯息反映出人体整体的正常生理状况和异常病理变化。
《素问·气府论》以“足太阳脉气所发者七十八穴……五藏之俞各五,六府之俞各六……”晋代王叔和《脉经》在其基础上又记述了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五腑背俞的位置,即:“胆俞在背第十椎”;“胃俞在背第十二椎”;“大肠俞在背第十六椎”;“小肠俞在背第十八椎”;“膀胱俞在第十九椎”。在《灵枢·经脉》篇日:“督脉之别,名日长强,侠脊(《甲乙经》作挟脊)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胖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又云:“膀胱经太阳之脉……扶脊抵腰中……”考“膂”乃脊柱两旁的肌肉,“挟膂”“挟脊”实均指脊柱两旁。
督脉之别和膀胱经夹脊而行,而前者由督脉别走太阳,可见督脉和膀胱经之间,正是华伦夹脊穴分布的部位,提示夹脊穴与督脉和膀胱经之间的密切联系。人体中“背为阳中之阳”“督为阳脉之海”,督脉旁通足太阳,并与足太阳经多处重叠,经气交通,共主一身之阳。
《灵枢·卫气》曰:“气在腹者止之背俞”,说明脏腑功能与背俞有密切联系。从古至今,背俞穴为历代医家所重视,膀胱经是十二经的核心,通过该经背俞穴与各脏腑相连。《灵枢·背腧》进一步指出:“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说明脏腑有病,与脊背关系密切。可以反映于背部,而且针灸背部的俞穴,还可以治疗脏腑疾病。《灵枢·背腧》云:“五脏之俞皆本于太阳而应于督脉”,说明督脉与膀胱经对调节脏腑功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也进一步说明了脊柱与脏腑经络联的密切性。
《太乙照神经·论背》曰:“胸厢之上,心肺之部也;胁肋之间,肝胆之部也;夫背者,胸中之府;其中行乃督脉之所行,太阳行其旁。”是说在胸廓内,上藏有心脏和肺,下面的两旁是肝胆。而背是胸的城郭,督脉从正中行过,太阳膀胱经行在两旁。胸多称胸廓,是指腰以上及颈以下的部位,主要由胸、肋骨及肌肉组织等组成。
正常人的胸廓两侧对称,呈扁平圆桶状,左右较前后径大。人是靠胸背来支撑身体的,所以古人认为观察胸背及脊背,可以看出内脏气血的强弱,作为脏腑之气疏通出入之处,内应于脏腑,反注于背部,是五脏六腑在体表的“窗口”,也是脏腑生理病理状态在体表的功能感应点。它不仅能反映脏腑功能的变化,而且可以用以诊断和治疗脏腑疾病。如果把膀胱经的每个背俞穴看作纵向的联系,每个背俞穴和它相应的夹脊穴看作横向的联系,通过经络反映在体表的背俞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