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人文•文明之文化的层次2

制造工具——削尖木棍、打造石器等是思维理性的行为,当看成是文化的先导,有了较为丰富的物质保证之后,人们观察、思考的内容,不再满足于食物的获取,对生存、对自然、对智人关系等等都逐渐有了认识,发明创造出了表达意义的文字或符号,现在意义上的文化就出现了。

文化可分两个基本层次。一个是低级层次,称之为实用性文化,力量、扩张、进取,通过实用性的技术、工具等发挥作用,如最初的削尖木棍、打造石器,后来的春耕夏种秋收,修房造物纺织,刀枪剑戟兵法、工程技术等。实用性文化在书面多为专门化的理论,俗称学科理论或专科知识,如物理学、化学、数学等,转化为技术、工具,作用于人之外,在自然界、社会中去获取物质利益。物质利益是实用性文化的基本目的,能够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另一个是高级层次,引领和指导实用性文化的发展方向,主导和掌控实用性文化,分配和利用实用性文化获得的物质利益,这就是文化精神,或称为文化理性。实用性文化是没有精神的文化,纺织就纺织,化学就化学,建筑就建筑,物理就物理,如何运用、如何发展,获得的社会财富如何分配等,则取决于文化精神,取决于具有某种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非观的文化智人。

文化精神形成,文化才算成熟。没有文化精神,实用性文化一盘散沙,人的理性原始、意识自然,文化精神形成之后,人在文化的熏陶下,形成自觉自主的理性观念,实用性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统一了发展方向和实践规则。实用性文化在文化精神的主导下,在现实中发挥作用,影响自然、影响人,影响生存关系。文化精神是文化的灵魂,决定文化生存状况。

实用性文化是工具型文化,工具的优劣,关系物质利益的多少;文化精神是主导型文化,精神的好坏,关系文化的生存价值。文化精神以人为本,实用性文化及其获得的物质利益,有自然客观的生命尺度,有生存关系之和的考量,有利于生存,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以物为本,实用性文化追逐物质利益,无限度,无休止,滋生贪婪,激发争斗,不仅紧张社会生存关系,还危害自然生存关系。

文化精神是抽象的,具有目的性、共识性的特征,外在于人的观念理性、意识思维,不属于自然客观。文化一开始,只在实用,实用的意义在食物,在生存需要的衣食住用,是在本能之恶的动力作用下,发展起来的。恶之欲,在获取、在掠夺、在争斗,智人通过实用性文化增强获取物质利益的力量,来保证自己的生存需要。

原始生存和文化生存的初期,物质匮乏,不采集猎杀就没有食物,掠夺、争斗是必须的手段,不争夺、不厮杀得不到食物,难以维持生命,实用性文化的生存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实用性文化不断发展,智人获取、掠夺、争斗的能力不断进步,物质利益日益增多,有了富裕的社会财富,但文化智人没有给实用性文化戴上人文精神的笼头,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没有生命航标指引,依然和原始生存时代一样,为物质利益而物质利益。

在物质利益的文化路线上,文化力量在增强,人的精神没进步,恶之欲主导着实用性文化,文化智人还是争还是抢。人的精神没有进化,文化生存时代的实用性文化,从生存工具沦为了人与人、群体与群体、国家与国家相互争夺物质利益的武器,文化智人的野性之争,从尖牙利齿的自然力量,进步成了文化理性、文化武器的文化力量。战争出现了,而且随着实用性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冷兵器、热兵器、原子弹,到今天的智能武器、网络战争,文化智人的自相残杀更加惨烈,豺狼虎豹望尘莫及。

实用性文化是专门化了文化,专科理论各有特质,各有作用,力量可以不断强大,但不能促进人的精神进化,不能使人摆脱原始野性。西方文化在公元前三百多年的亚里士多德时代,实用性文化就很发达了,有政治、逻辑、物理、数学、天文、伦理、哲学等专门的著作,艺术和文学的成就也很大。但缺乏生存关系的根基,没有以人为本的意识,所以直到今天,西方文化也没有把人当人,没有真正的人文精神。

西方文化“一切文化中心的前进意义,全集中在物质生活上,全偏倾在经济问题上。”物质利益既是其文化发展的方向,又是其实践运用的路线,其文化精神以物和利为支点,争斗和掠夺为实用的路线。没有物,没有利,西方文化没有精神支撑,实用性文化就会失去方向,无法形成文化体系。

中国文化起源于伏羲八卦,肇端于人与自然客观的生命联系,一开始就有以人为本的文化意识,后来的中国文化的沿着人文路线发展。八卦阴阳,生存关系是基础,人是核心,和为理想。没有生存关系,人不能生存,没有和则生存艰难。以人为本,生存关系之和为基础,和则安,和则健,和则生。“和”的主体是人的生命之和,生命之和有赖于自然生存关系之和,有赖于社会生存关系之和。

《易传·系辞下》:“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生是天地大德,但有生,还不能拥有美好的生存状况,还必须有仁。仁,则人与人和,群体与群体和,国家与国家和。最重要、最关键的仁,是圣人君主之仁。生与仁,是生存关系之和的立足点,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支点,一个取决于自然生存关系,一个决定社会生存关系。

《易传·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建立在生存关系的基础上,以人为本、和为贵的中国文化精神,是儒家文化的显著特征,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儒家精神成熟于于春秋战国时期,因为人没有进化精神,恶之欲很嚣张,胜王败寇、弱肉强食的野性意识很张狂,以人为本的儒家精神,并没有被当时的“君主”们所接受,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未能成为中国文化的主导精神。

(0)

相关推荐

  • 黄开泰:人性·人文·文明之文化主导的生存意义1

    黄开泰:人性·人文·文明之文化主导的生存意义1 ​        科学与商业文化的发达,对于生存是大有好处的.短期的好处,就是解除生存之忧,防灾减灾,远期的好处,是在毁灭人类的天灾来临之前,帮助人类逃 ...

  • 命与文化·黄开泰讲中医天命篇

    动物是自然,力量自然,需求自然,欲望自然,皆能适可而止.人有文化,力量在文化,欲望需求受文化引导,可以无限发展,不断膨胀. 以人为本的文化,是命之化,人之化的文化,有人文精神.在这样的文化引导下,文化 ...

  • 人性•人文•文明之文化宗旨3

    和有社会生存关系之和,有自然生存关系之和.社会生存关系和,以自食其力为前提,大家安居乐业,没有你争我夺:自然生存关系和,空气清新.水源洁净.食物天然,没有重金属污染,没有二氧化碳的危害,绿水青山,活得 ...

  • 人性•人文•文明之文化宗旨2

    人文精神的善,野性之争的恶,以生存关系的和与乱为分界,物质利益以及物质实用性文化不是分析善恶,评判人文精神,认识人性实质的依据.文化不是自然,认识和评判文化善恶,必须从文化中走出来,困在文化之中,不知 ...

  • 人性•人文•文明之文化宗旨1

    我们需要认识文化精神,需要重视文化精神,弃恶从善,运用仁义道德的精神实用性文化,促进精神进化,保证物质实用性文化的发明创造和实践运用,具有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 文化的终极意义是什么?让人活得久.终极价 ...

  • 人性•人文•文明之文化的善恶意义8.2

    没有精神进化,不可能有文明!精神进化,有人性的自觉,有生命的觉悟,有仁爱的主动.人类要有文明,要有美好的生存远景,必须解放存在于每一个人生命之中的善之欲.知天命.明善恶,扬人性.立礼仪,使人们本能之欲 ...

  • 人性•人文•文明之文化的善恶意义8.1

    人性·人文·文明之文化的善恶意义8.1 西方文化也讲善恶,也讲文明,也重视伦理,也有人文思想,也有人性文化,可是这些并没有发展成为文化主流,没有形成文化精神,特别在文艺复兴,科学战胜了神学,成为文化精 ...

  • 人性•人文•文明之文化精神的分类2

    寺庙有如来.观音等,在一般人心中,能救人脱离苦海,许愿求升官发财:道观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可以助人成仙,以求长命百岁.文化层面,佛.道不帮助人们实现物质欲望,而是帮助人们进化精神,修养道德 ...

  • 人性•人文•文明之文化精神的分类1

    人性·人文·文明之文化精神的分类1 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百家争鸣的时代,当时社会战乱纷争,诸子百家各种知识,各显其能,争地盘.争霸权.夺财富,"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 ...

  • 人性•人文•文明之重视文化精神2

    个人有个人的生存状况,与个人修养.文化知识.社会关系等因素密切相关.人类整体有整体的生存状况,取决于强势精英们的思想觉悟.人文理性.仁义道德.个人的,社会的,世界的生存状况,皆可概括为善恶两类基本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