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幅画中都只有“水”,却不单调乏味,反而是艳绝千古之作

国画艺术源远流长,题材广泛,人物、花鸟、建筑、山水皆可以入画,也都可以成为主题。然而,在故宫博物院参观,您可能会有幸看到一套非常特别的组画,它一共由12幅单独成图的画组成,全部的主题都是“水”,让人惊讶不已。

在历代的画作之中,水虽然是常见的元素,也是画作中经常见到的景物,但一般来说都是配角,顶多起到烘托气氛,渲染环境的作用。然而,这套组画却完全不同,它几乎是唯一的描绘对象,自然也是唯一的主题,这也引起了众多文博和书画艺术爱好者的极大兴趣。

这是南宋著名宫廷画师马元的绢本山水画作品,完成于嘉定五年即公元1212年前后。它分为十二个部分,即十二册页,我们在此略作说明。

第一页没有图名,而且缺少了一半的画幅,是一片残页。从仅存的部分来看,它所绘制的应该是金秋时节的湖面,远处的水波轻缓,近处则是密密麻麻的细小浪花。

第二页叫做洞庭风细,显然是春和日暖的洞庭湖。波浪柔和细腻,层层推进,最后消失在远方,形成水天一色的景象。万顷碧波,浩渺无垠,实在是令人神往。

第三页叫做层波叠浪,画面上的波浪汹涌,是奔腾不息的巨浪。第四页的画风陡变,它叫做寒塘清浅,画面是溪水潺潺,回旋起伏,极富有流动感。

第五页叫做长江万顷,刻画的是长江中下游的奇景。画面既壮阔又细致,从大局来看,江水浩浩荡荡奔赴大海,无可阻挡,从细节来看,浪花都是同一个方向打着卷,向远方逐渐虚化。

第六页的画面则更具有震撼力,它叫做黄河逆流,绘制的是母亲河最壮丽的一刻。黄河叠着巨浪,翻滚咆哮,既向前抬压,又向后逆涌。这幅画面气势逼人,被公认为最佳之作。

第七页秋水回波出现了为数不多的其它元素,在浩渺无边的湖面上,白鹭几乎贴着微波飞行,让画面显得柔和动人。第八页云生沧海也出现了另一个元素——云。波浪前倾,云蒸雾绕,仿佛都能听到退潮时的浪花声。

第九页叫做湖光潋滟,这个湖面与洞庭风细、秋水回波有所类似,湖面依旧比较平静,只有微波轻轻荡漾,波光粼粼之中,显示出世间的安详静谧。

第十页叫做云舒浪卷,那是在云雾之下,前浪被后浪簇拥着,中间的波浪最为明显,这也是沧海洪波的生动刻画。第十一页是夕阳西下的湖面,湖面金光荡漾,一片宁静祥和。第十二页细浪漂漂顾名思义,细浪层层,水波不惊,湖面平淡唯有几只沙鸥惊起点点涟漪。

后人分析,这很可能是马远在宋宁宗时期供职于宫廷画院时的作品。当时,他每完成一幅画,都要送去给杨皇后题名。这十二幅《水图》也不例外,我们看到的名字,除了第一幅有所损毁外,都是当年杨皇后亲笔所书。而且,这套组图很可能是马远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绘制的临摹范本,交给杨皇后赏析临摹所用。没想到历经百年时光,它不但成为了艺术珍品,而且意外打开了一扇门,让水这个主题得以大行其道。

可以很明显看出,马远根据自己的观察,结合各种场景之下的“水”所表现的娇媚姿态,将“水”刻画得生动形象。这种将情感融入到线条中的高超技法,让后世赞叹不已。历代收藏家都将这幅作品奉为珍宝,包括耿昭忠、梁清标等等在内著名收藏家都曾留下印鉴。明朝首辅李东阳除了在卷首以篆书题写标题“马远水”,更是留下了题跋:

右马远画水十二幅,状态各不同,而江水尤奇艳。出笔墨蹊径之外,真活水也。

到乾隆时期,这幅名作进入清朝内务府,成为故宫旧藏。在清末民初,它流出皇宫,最终被朱光先生。后来,故宫方面出面,以清初四僧之一渐江名作《秋山双瀑图》将其换回,也算是物归原主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