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黄连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黄连汤
[方药]黄连三两(9克)甘草三两(炙)(9克)干姜三两(9克)桂枝三两(去皮)(9克)人参二两(6克)半夏半升(洗)(9克)大枣十二枚(擘)(4枚)
[煎服]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现代用法:水煎二次温服)。
[原文]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173)
[解说]
胸中有热,腹中有寒,寒热隔拒,阴阳不调,升降失常。用黄连汤清上温下,和胃降逆。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以宣通上下阴阳之气;并加重黄连用量清热于上。诸凡寒热错杂之吐泻腹痛,均可用本方化裁。
[运用]
一、下利(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刘渡舟医案:林某某,男,52岁,1994年4月18日就诊。患腹痛下利数年,某医院诊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迭用抗菌素及中药治疗,收效不显。刻下:腹中冷痛,下利日数行,带少许粘液。两II办疼痛,口渴,欲呕吐。舌边尖红,苔白腻,脉沉弦。辨为上热下寒证。治以清上温下,升降阴阳。为疏加味黄连汤:
黄连10克,桂枝10克,半夏15克,干姜10克,党参12克,炙甘草10克,大枣12枚,柴胡10克。服药7剂,腹痛、下利、呕吐明显减轻,但仍口苦、口渴、胁痛。又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清胆热温脾寒,服7剂而病愈。(《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104~l05)
按语:上有热,下有寒,寒热阻拒,阴阳不交,影响胃肠的消化、传导功能,而见腹痛、下利、呕吐、口渴、舌红之证。治以黄连汤清上热,温下寒,交通上下阴阳,实为正治之法耳。
二、呕吐
赵守真医案:陈襄人,男,25岁。久泻愈后,又复呕吐,医进参、朮、砂、半,复进竹茹、麦冬、芦根,诸药杂投无效。其证身微热,呕吐清水,水入则不纳,时有冲气上逆,胸略痞闷,口不知味,舌光红燥,苔腻不渴,脉阴沉迟而阳浮数,乃上热中虚之证,应用黄连汤。
方中姜、桂、参、草温脾胃而降冲逆、黄连清胸热,伴半夏以止呕吐,为一寒一热错综之良方。服药呕吐渐止;再剂,证全除,能进稀粥。后用五味异功散加生姜温胃益气而安。(《治验回忆录》1962:75)
按语:胸中有热,则胸脘痞满,舌光红燥,寸脉浮数;胃中有寒,呕吐清水,苔腻不渴,关脉沉迟。此上热下寒,黄连汤证也,是再剂而安。
三、胃痛呕吐
丁带川医案:王某某,男,45岁,1965年8月30日就诊。患者于1965年8月29日晚间,突然胃脘疼痛,呕吐不已,呕吐物初为食物,后为痰沫,次晨呕出绿色胆液,饮水则呕。刻诊:按其痛处确在脐上部,脉象弦数,舌尖边赤,苔黄薄。
证属胸中有热,胃中有寒,寒热不调,阴阳升降失常。法当和解,处方:黄连3克,淡干姜2.4克,法半夏9克,潞党参9克,川桂枝3克,甘草2.4克,大枣3枚。嘱服l帖,徐徐饮之,以防将药呕出。
8月31日复诊:药后呕吐已止,惟脘部尚有微痛。仍宗原方,以巩固疗效。5个月后随访,并未复发。(江苏中医1966;(6):26)
按语:大论“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联系本案,甚为贴切。
一月不见,那位憔悴的老李脸色红润了,体重也有上升。他是7月16日初诊的。他今年58岁。他患慢性腹泻30年,4年来上腹部经常胀痛,胃镜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食欲不振,持续消瘦。身高175CM,体重仅55公斤。我给他的处方是经方黄连汤:黄连3克、肉桂10克、党参10克、姜半夏15克、干姜10克、生甘草5克、红枣20克。每天一剂,昼三夜一,分四次服用。老李告诉我,该方服后一周,腹痛腹胀的症状就明显好转,服用一月不到,恼人的胃病几乎消失。对中药的疗效,老李非常满意,连说这是好方。
老李仅仅是我用黄连汤治愈的案例之一。我曾用此方治愈反复发作的腹痛、糖尿病导致的胃轻瘫,还用于治疗胃肠型感冒发热不退、心肌炎等。有关黄连汤的报道也不少。在日本,此方用于醉酒。经方论坛上还有人介绍此方预先煎成真空包装汤剂,当做成药出售,用于春节期间的消化不良,卖得很抢手。
黄连汤首载《伤寒论》:“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其方为黄连三两、桂枝三两、干姜三两、甘草三两、人参二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
经典方证言简意赅。
“胸中有热”,非指胸内发热,而是说患者多有烦躁、失眠、心悸等。
再说“胃中有邪气”,胃中,多指心下,是上腹部;气,多为动的意思;所谓邪气,是指不正非常之反射或动作,如胃内撩扰不适,或呕吐,或胃中撑胀攻冲,或肠鸣如水声。
”腹中痛”,多指脐周或脐下疼痛,或如窒如胀,或如坠如结,或冷痛,或冲逆而痛。
从临床应用来看,黄连汤适用的病症,或为腹中痛,或为呕吐,或为心悸,或为不眠等。但其人必定消瘦,肤色暗,唇舌多暗紫而淡,舌苔多白。其腹部多扁平,腹肌菲薄而缺乏弹性。其脉多弱,或有心悸、自汗等。这种人就是我所说的桂枝体质。黄连汤证就是桂枝体质患有黄连病。所谓的黄连病,就是心中烦,就是不得卧,就是心下痞,就是下利。
黄连汤中的桂枝,以肉桂为佳。肉桂气味浓烈,擅长治疗腹中冷痛以及心悸不寐等,正是黄连汤的主治之证。如桂量需大至15克以上者,人多畏之,药房也或有微词,不妨肉桂桂枝同用,药效也可。黄连汤中的人参,一般用党参,但瘦弱不食者,也可以用生晒吉林参,如党参就嫌力薄了。
方中黄连肉桂,是全方之根。肉桂辛以通阳散寒,黄连苦以清热除烦,前人所谓苦辛配伍法,前人说能交通心肾,治疗失眠心悸,是交泰丸的主药。入汤剂,连桂两者药量的比例,原本是一比一,但也可适当调整。如不欲食而舌淡红者,桂大于连;如心烦而脉滑者,连大于桂。
黄连汤与半夏泻心汤仅仅是一味药的出入,但方证有差异。半夏泻心汤有黄芩无桂,其人多内有伏热,唇舌多红,心下多痞,是黄芩证明显;本方有肉桂无芩,其人多有阳郁冲逆证,唇舌暗淡,多有心中悸而腹中痛,是桂枝证明显。
关于本方服法,古法为一日五服,昼三夜二。为何如此?可能与呕吐不能进食,不可大量服用药液有关。所以,黄连汤当少量频服。
还需要强调,黄连汤不宜乱加减。前面的李先生,药后颇为舒适,后请一医生转方,虽也用黄连、肉桂、干姜、甘草、党参等,但加进黄芩、瓦楞子、蒲公英、旋复花、木香、神曲、鸡内金、莱菔子、枳壳等药,服后不但无效,汤液也难以入口。经方精妙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