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在殿试上所作的诗,工整绝妙,还神奇地预测了自己的身后事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许多多关于诗歌的故事,有一种诗歌,甚至因为某种巧合而与后来发生的事情吻合,因此被人认为一语成谶。最著名的当属武元衡所作的《夏夜作》。当时武元衡是宰相,深受唐宪宗的器重,而他性格强硬,正在配合唐宪宗平定淮西蔡州的叛乱。
然而,在他写完《夏夜作》的第二天凌晨上朝时,这位铁血宰相就在长安街头遇刺。普遍认为《夏夜作》中,那句“无因驻清景,日出事还生”就是谶语,注定了他的结局。其实小珏认为,还有一首诗,比这个预言更为精准。

那是在开元二十六年,一位叫做崔曙的才子走入了唐朝的科举考场。他一路走来,品尝了人世间的酸苦。崔曙出生于宋州宋城县,家境十分贫寒,更为可怜的是他自幼双亲亡故,是一个孤儿。然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崔曙拜师学习,终成大器。他在当年的科举考试中,考中进士第一名,惊艳了整个唐朝。
要知道,在唐朝时,科举制度还不完善和成熟,没有后来明清时期那么严格,甚至没有糊名誉录的制度。因此,在当时达官显贵的子弟亲友占尽了便宜,应试学子拜访考官或者名流以获取功名,在唐朝不算违规行为。然而,出身如此贫寒的崔曙,还能拜访谁?孝敬谁?他的成绩,是用真材实料赢得的。

不光如此,在接下来的殿试中,崔曙再次展现了无与伦比的才华,他让唐玄宗真心称赞,直接点为状元,书写了一段寒门子弟的神话!在殿试之中,他所作的诗就是这首《奉试明堂火珠》:





从标题上来看,这首诗就是考场之作,它的意思也是歌功颂德为主:帝王处于正位,建造了明堂重屋,明堂之上耸立着火珠。在夜晚的时候,就如同两轮明月,在白天之后,就如同一颗孤星。天色明净星光难以磨灭,云霞生出看上去若有若无。我早就知道在这太平盛世,国宝必定出现在我们伟大的名都。
对于这首诗的思想性,在现代看来当然是有所欠缺。但要知道,它完全属于科场之作,就是必须歌功颂德的。所以唐玄宗大喜,将崔曙定为状元。但是,它能够让崔曙一诗成名,又与之极高的艺术价值是分不开的。

此诗是典型的四韵诗佳作,寥寥数笔之间,诗人就将明堂火珠光彩夺目的形象勾画得淋漓尽致。特别是与星月作比,可谓精彩绝伦。从整首诗来看,它跨越了白昼黑夜两个时间段,诗人信手拈来,从容大度,给人一种雍容的气派。
唐诗讲究气象,特别是在盛唐时期,要与国力繁荣相吻合。崔曙虽然经历坎坷,但他竟然能做出如此气象的诗歌,彰显了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最强大一面,真是不可思议。然而,更不可思议的却还在后面,这首诗终究是一个不幸的谶语。

在此诗之中,“曙后一星孤”备受人争议。一方面唐代封演、宋代李昉、清代梁章钜等人认为,它不仅是溢美之辞,更是对于君王的警示。另一方面它却与崔曙人生悲剧有着惊人的吻合。
崔曙当上状元之后,被任命为河内县县尉。官职虽然不大,但考虑到他的身份和唐玄宗的赏识,应该是前途无量的。然而崔曙在第二年就突然病故了,只留下一个孤女叫做崔星星。

因此,很多人相信,“曙后一星孤”中的“曙”就是指的崔曙本人,“星”就是指的女儿崔星星。在崔曙的最巅峰最辉煌时刻,他最为得意之作,竟然一语成谶,道出了自己的结局。这个结局自然是无限悲凉的,以他的才华,如果不是英年早逝,不知道将会留下多少千古名作,又将作出多么惊世骇俗的伟业。只可惜,一切都在这句谶语之中,随风而去,不留一丝痕迹。也许,这就是命运的作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