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人读论语 10 | 感召而来
感召而来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温、良、恭、俭、让的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代表五种美德。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节约,让即谦逊。“德”是修养,是内化的能量,“德”与“术”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术”更多是指方法和技巧,也是指工具的使用。德者得也,“德”在内,“得”在外,但常人讲的内外不过一物之两面。子贡在这段话中说明,有德之人不需要刻意去强求,他清楚自己也明白自己想要之物,此“物”的来与去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一切因为德之能。
只要做好了自己,一切事物都会因内心感应而来。内心常常保持美好,自然会感召美好的事物;内心丑陋,自然是感召邪恶的事情。所以我们需要做的不过是努力修正自己的念头,念头清净了,自己正确了,世界自然正确,看社会与人事自然顺心、顺眼。
人为什么会生病呢?佛教认为疾病是由一个人的业力感召而来;传统中医认为“正气内存,邪不相干”,意思是说“病邪”找的都是“正气不足”的人。又或者说,“病邪”与“正气不足”之人特别有“缘分”,但如论理解“感召”二字呢?其实,除了先天遗传的疾病之外,一部分的疾病是积累而来,例如心肌梗塞、中风以及大部分的慢性病;一部分的疾病是应急而来,例如感冒发烧以及一些皮肉骨头的创伤等。这些疾病主要由于我们的日常行为、生活习惯等累积而成,我们知道“心”指挥“行”,意思是说有怎样的“心”就会有怎样的“行”,所以“心”不变“行”亦不变。有些疾病非人力和药物所能为,尤其是一些先天性的疾病,它们超出了现在医学能力的范围,或许这些疾病是要通过积德行善才能化解。另外慢性病只能慢慢治,不能急,因为疾病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所以化解也不要想着一两天就可以,例如胃病。胃病决不是短时间能形成,经常不按时进食、爱吃生冷油炸等难以消化的食物、爱生闷气等因素都会形成胃病。要解决胃病的问题,也不是单纯通过药物能够解决,只有在生活中通过长时间的调理,或许才能彻底化解胃病问题。至于应急的疾病,比如刀伤、感冒发烧,出现问题后要及时处理,而且越早介入就越好。
细细想想,我们生活中大部分疾病都是自找的,都是因为无知以及诸多恶念感召而来的。例如经常生气吵架的家庭,其家庭成员容易得病;经常不按时吃饭、不按时作息的家庭,其家庭成员容易得病;经常爱吃垃圾食品的家庭,其家庭成员容易得病。有些人在面对这些问题时,表现出无奈,认为一切是生活所迫,当然家家有难念的经。我们很多人把人生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拿身体换钱;第二阶段是拿钱换身体。菩萨畏因,凡夫畏果。世人总是在面对结果的时候才后悔,其实根源还是由于无知。在面对感召而来的种种痛楚时,世人其呼天唤地的场面,究竟是否值得同情呢?
要改变问题就要懂得自我的健康管理,从现代医学中的营养学可以进入中医的大门。每个人每天都需要不断地给身体提供保持正常运转的“材料”,包括衣食住行,乃至一刹那之间的念头,身体就像一台超级电脑,把这些情况一一记录下来。给身体提供好材料,身体自然能够保持正常、健康;给身体提供不好的材料,身体如何能够表现出良好的状态呢?如何对待身体,如何处理与周边人事物的关系,均由“心”指挥着、感召着。
真正的中医人都懂得积德行善,都知道调“心”的意义。怎么“想”就会怎么“行”,只有“心”变了,“行”才会变,身体乃至命运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