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世界糟糕的样子,却不屑于用同样的样子面对世界

一、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我们应该在意什么,而是我们自己是什么,应该活成什么样。
一个人会随着自己的经历而改变自己看待世界的态度,当他的价值观受到人生的经历和外界不同的声音共同影响之后,就会在无形之中产生微妙的转变。
但是不幸的是,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会在经历了人生蹉跎和嘈杂之后,改变本性之中的纯洁,并且因为外界存在的卑劣和阴暗而受到影响。
就好像生活中,总有一些人随着年龄的递增和自己经历许多事情之后,逐渐产生麻木以及圆滑,甚至是险恶的状态,这虽是人之常情,但是这样一种人之常情对于人生来说,并非是值得提倡的结果。
如果我们能够换一种方式,使自己在这种过程中不断地反省自己,能够借由外在的声音及经历不断磨合自己内心的价值观,在保留自身气节的同时,能坚守内心存在的真善美,这才是应该有的结果。
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让我最骄傲的事情,就是从那些阴暗的人和事上吃亏之后,依然不屑成为那样的人。
人生最美好的品质就是看过人性邪恶之后,也能保留自己内心的善良,当一个人经历了人性嘈杂的时候,还能保持本性的纯真。
即便见过世界最恶心的样子,也不屑于用同样恶心的样子去面对这个世界。
生活中总是存在着许多我们不愿意面对的人生,其中当然也包括有关于自己的负面声音,比如说小人有意无意之间的诋毁和诽谤。
如果是别人的有意诽谤,触碰了自己的底线,那么我们就要学会用相同的方式选择回击,维持自己的底线和原则,但是生活中的大多数诽谤和诋毁根本没法解释和澄清,甚至会陷入越描越黑的深渊之中。
所以当我们面对这样的状态时,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因为外界的声音而伤害了内心的状态,并能借此机会磨练自己内心的心智,让其成为完善自己的机缘。
人生每一种负面的事情,都不应该成为我们怨恨这个世界,或者让自己变得冷血的根本,而是应该成为增强自身对抗残酷现实抵御力的核心精神。
二、
《菜根谭》之中有一句话,叫做:
毁人者不美,而受人毁者,遭一番讪谤便加一番修省,可释回而增美;欺人者非福,而受人欺者遇一番横逆便长一番器宇,可以转祸而为福。
意思就是说:诋毁别人的人是丑恶的,但是对于受到诋毁的人来说,受到一番诽谤之后,就进行一番修身反省,可以改掉自身的弊端,从而变得更加纯美;欺负别人的人是没有福气的,而受人欺负的人受一番打击之后,就增强一番气度和人生的韧劲,这样可以转祸为福。
从主观情绪的角度来看,我们期望人生遇到顺境和赞扬的声音,但是从客观世界来说,能够使我们成长和变得更加优秀的,恰恰是那些我们不想面对的嘈杂。
比如失败和诋毁,再比如挫折与逆境等等,都是如此,我们需要借助它们从而变得更加顽强。
从客观来说,这些事情本身都是好事,但是在主观情绪的误解之下,我们不但没有抓住这些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的机会,反而因此改变了自己本身的纯洁,让自己变得更加黑暗和残暴,这不就成了本末倒置吗?
人生最不应该关心的就是外在的事情,尤其是当我们认清了大众思想是何等的无知和浅薄以及随意时,就更不应该让自己因为外界的声音和问题而受到影响,而是能够将其作为人生的辅助,使其成为磨练自己的机会。
民国时期的学士胡适,就经历过这样一个事情:
当时有一人叫林琴南,写了一部小说贬低胡适、蔡元培等人,后来过了几年之后,有人化名为园丁模仿林琴南的路子又写了另一篇小说诋毁林琴南,帮助胡适出气。
这个时候,林琴南已经去世4年了。
胡适看了这篇文章之后,并没有很痛快的快感,反而给报社写信,指出小说中存在的不合时宜的细节,并且说:“我们虽然不赞成林先生的思想,但是我们却不能污蔑他的人格。”
就这样,林琴南与胡适的这一段渊源,以胡适的宽容大度为其结局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在胡适看来,公正、公开、全面地评价一个人是最起码的底线,更是做人的良心。
同理,如果因为和其关系好就忽略他的缺点,因为和其关系坏就抹杀他的优点,不能公平客观的看待问题,那岂不是变成人性黑暗的帮凶了吗?
总之,一个人不要将自己活成生产流言蜚语的“机器”,同时也不要让自己的本性受到流言蜚语的影响。
这个世界对我们是什么样的态度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最重要的是我们在经历了这些事情之后,会变成什么样的自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