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镇江副都统载穆:十四阿哥允禵玄孙,殉节前为满人争取了三件事,影响至今
1911年11月9日,清廷驻防镇江的副都统载穆,独坐在署衙中,满面惊惶,沉默不语。
载穆是他的名,姓爱新觉罗,他是满洲镶蓝旗人,他的爷爷的爷爷名气很大,原名爱新觉罗·胤祯,后来得到了父皇康熙帝的赐名胤禵,再后来为避雍正帝胤禛的名讳,胤禵改名为"允禵"。
因为“九子夺嫡”的故事特别精彩,近代每隔几年都会有一部像《步步惊心》、《宫锁心玉》这样的好作品问世,所以“十四阿哥”在年青人中间的人气也很高。
载穆就是“十四阿哥允禵”的五世孙,清朝的皇族基本上都被汉文化熏陶过,所以他有个字“敬修”。年轻时作为大内侍卫,后来升至头等侍卫兼办事章京,累功出任太原城守尉,一直在地方防卫部队工作。
在他61岁这年,升授“京口副都统”,四月授命,六月到任。
他任副都统后,似乎有一种紧迫感,一到镇江,就开始筹划旗民生计问题。他先抓经济,鼓励垦荒、养蚕;再抓八旗子弟的文化,整顿八旗学堂;他非常关注地方“新政”,如自治公所、商会等,保持与汉人的良好关系,地方上的口碑不错。
在地方军事防务上,他丝毫不放松,终日“整顿操防,协调军队”,提防各种会出问题的环节。
但即使这样,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
载穆上任两个多月后,1911年10月10日爆发了武昌起义,天下震动。
短短二十几天后,镇江新军起义。
原本以为手上还有很多筹码的载穆,面临一夜之间的大军压境,而他则兵临城下却众亲叛离,完全失了抵抗的信心。
一面是势如排山倒海的革命浪潮,一面是对清廷皇室的忠诚之心,坐在行署里的载穆心乱如麻。
知道无力抵挡惊涛骇浪的他,已令清军旗兵“缴械”投降。
但内心又痛苦万分的他,把顶戴花翎扶正,朝北跪拜再三后,缓缓站起,自缢在署中。
他的两个副手,听闻他自缢的消息后,一个叫恩沛的大哭,返回家中自缢,年五十五;另一个叫德霈,也回家自缢,被人救下后,忧郁致疾而亡,年五十四。
01
“京口副都统”是一个什么样的官职?
早在载穆之前,有一个“京口副都统”就非常出名,即第一次鸦片战争“镇江之战”失败后自杀殉国的海龄副都统,他举火自焚在都统署中。海龄,姓郭洛罗氏,满洲镶白旗人。
清朝统一全国后,派汉军绿营驻守全国各省,又派满蒙各旗官兵驻守边疆水陆要冲,以及重要的中心城市。这些地方,设置将军、都统、副都统。这些显赫职位,几乎都是由八旗子弟担任。
驻防将军有十四人,分别驻守盛京、吉林、黑龙江、绥远城、江宁、福州、杭州、荆州、西安、宁夏、伊犁、成都、广州、乌里雅苏台。驻防将军的品级为从一品,其职权相当于现在的集团军军长。
除却十四将军,还设置了三都统,分别是察哈尔都统、热河都统和乌鲁木齐都统,级别和将军一样。
在设有驻防将军之处,一般设有专城副都统,为正二品,受将军节制,相当于现在的师长。
都统满语为“固山额真”,副都统满语为“梅勒章京”。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军占领江苏。清廷列江苏为全国一类重要军事防地,在江宁(今南京)、京口(今镇江)等地派八旗兵驻守。
最初京口是设汉军将军的,并设左、右翼副都统各一员。到了乾隆年间,裁京口将军,所部归江宁将军兼辖。江宁将军每隔月一次到京口查阅营伍。
裁京口将军后,留镇守京口等处地方掌印副都统一员,统辖标下八旗官兵。驻京口。
副都统以下,设协领、参领、佐领、防御、骁骑校、笔帖式、骑都尉兼云骑尉、云骑尉、恩骑尉等职务。
到了雍正朝,京口驻防有马兵2000名,步兵1000名,炮手72名,铜乐弓铁匠20名。乾隆朝为了防范汉军,调江宁驻防八旗蒙古兵1592名到京口驻防。
晚清时,八旗军战斗力直线下降,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京口副都统将常备军改编为京口驻防改练步队第2营,驻扎云梯台。其营制同江宁驻防改练步队第1营。同年,巡防队改编为京口驻防改练马队营。
驻防京口的载穆可以说是八旗子弟中的一股清流,他对晚清的局势有清醒的认识,到镇江后立即部署防务,委旗员恩沛、德霈为参谋正副长,督饬军队,分防各隘,兼联络标营。
对镇江新军,他是刻刻提防的,如发现镇江新军有异常,他就准备调兵遣将予以镇压。
02
武昌起义爆发,对于镇江的防务,载穆还是有信心的。
他手下掌管的旗营与各绿营(清朝常备兵)、防营(防守地方的军队)共万人。
其中,驻防旗兵4个营、炮兵1个营,共1500余人、300余匹马、山炮6尊、机关炮3尊,另还驻有水师营、新水师营,及从南京调来的湘军巡防营。
而驻扎在镇江的新军三十五、三十六标是五个营。
在力量对比上,武器装备上,新军是不占优势的。
而且驻防的旗兵也不是傻子,新军的情况他们其实都知道,要说防范,旗营将大炮架到城头上,正对新军营地,发现新军有异常,即开炮轰击新军军营。
辛亥革命爆发后,载穆非常紧张,觉也不敢睡,眼睛都不敢闭一会儿,不断的走到军营里犒赏军士鼓舞军心。
在载穆看来,只要自己指挥得当,不说击溃革命党人,抵抗一阵子却是不成问题的。
但大清终究是气数已尽,他手下的部队早就跟城内的士绅联系上了,水师营、新水师营、绿营、湘军巡防营都表示愿意参加起义,试图通过他们偷偷联系,表示自己愿意投降。
就连旗营,都有人为了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偷偷和外界联系。
山雨欲来风满楼。11月3日上海光复,11月4日苏州光复,11月7日上海革命党给镇江旗兵发了一篇檄文,对驻防旗兵的心理施加了极大的压力。
战斗还没打响,各级官员均已逃匿,道、府、县各署均人走房空,甚至连旗营都统署内的卫兵也不听从调遣了。
没有士兵,载穆就成了一个光杆司令。
这时,赵伯先的同乡杨邦彦,当时是丹徒县教育会会长、城厢自治议事会议长,出面牵头镇江头面人物吴兆恩等士绅各界200余人,在关键时刻决定在市自治公所内召集并邀载穆参加最后一次会议。
这个会议,说是为了和平解决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劝降会议。
载穆带了剩下的旗营官佐左翼恩沛、右翼德霈及其下属参加了会议。
会上,地方各界表态出奇的一致。
载穆心里也明白了,如果对抗,地方的所有势力肯定会支持革命党人,与其玉石俱焚,还不如就投降了。
载穆提出了三个条件:保全旗人生命、保全旗人财产、护送载穆家眷安全出境。
镇江当地的士绅全部答应了下来。
载穆走进旗营,对众涕泣,哽不能语,但最后,载穆还是下令让所有士兵缴械。
镇江和平光复了。
03
载穆一个人回到了衙门内,在空无一人的衙门内坐了很久,最后留下了遗书,自缢而亡。
他的两个副手,恩沛、德霈听说后,也随载穆自杀殉节,但德霈被救了下来。
载穆死后,镇江士绅们以礼殓之,并且护送载穆家眷安全返乡。
在安葬殡殓载穆时,发现他怀里有一封遗书。
遗书是给镇江地方的,里面除了对自己缴械投降有交代外,还关心着旗营的数千男妇之生命财产。
《续丹徒县志》记载着全文:“臣以菲才奉命驻防京口,原为保卫商民,今民间惑于离间,变起仓猝,苏抚程德全随声附和,传檄四府,一律光复,驻镇之三十五、三十六标亦群起响应,管带杜淮川无法收束,拟即辞职。本城各董,幸有感情,特来臣署,再三商恳甚表同情,免使万民参受锋镝,臣思旗营饷械出自苏垣,今程抚既已反对,幸而战胜无以为计,万一不胜,百姓罹灾,因与各绅董约定民军入城不扰旗营境,穿城一过,随即出城,能如是,则旗营暂守中立,静候谕旨。然臣负罪非轻,愿以一身为报。”
当时清政府被推翻,也没有什么官员自尽取义成仁的,载穆和他的副手表现的这样刚烈,镇江人非常感动,把载穆当作忠义之士。
不少人送来挽诗挽联。商会送的挽联是“忠贞维系世纲常 亦慷慨 亦从容 立懦廉顽三不朽;德泽被长江流域 无恩仇 无远迩 家尸户祝万斯年”。
镇江人民除协助家属将灵柩运回山西安葬,两年后又在北固山甘露寺建载公祠,“立祠祀之”。恩沛、德霈也附以载公祠内。
载穆自缢殉节,《申报》在三天后——1911年11月12日作了报道,发了一条消息:“京口都统载穆已自尽,旗兵并无他种举动。”
而载穆为满族争取到的三件事,也影响至今,为满族快速加入大家庭铺垫了道路。
参考资料:《载穆:镇江和平光复的关键人物》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请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并给我个留言。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