胝骨疼痛:
验方一:无伤胝骨痛:黄芪30克,续断、杜仲各15克,补骨脂、菟丝子、巴戟、桑寄生、川芎、羌活各12克,小茴香9克。
内服,随证加减:痛剧而冷者,虚寒重也,应加制附片18克,并先煎;痛而胀重者,为挟有湿滞,应加苍术、白术各9克;尾骶正中冷痛者,督脉虚寒较重,应加鹿茸粉1.5克冲服,日服2次;夜尿多而清长者,加肉桂、益智仁各9克;遇阴雨而痛加者,挟风湿也,应加防已12克,苡仁18克,细辛6克;局部痛而拒按者,挟有瘀血也,应加川牛膝、元胡各12克。服药期间,忌食生冷之物,不接触冷水,尤其不可房事。
验方二:
断裂性骶骨痛:当归15克,生地10克,赤芍15克,川芎10克,桃仁14克,红花10克,枳壳10克,桔梗10克,柴胡14克,牛膝10克,炙甘草8克。内服
验方三:腰椎增生、骶骨陈旧性骨裂:熟地黄12克,山茱萸10克,田三七30克,川牛膝10克,丹参10克,桃仁10克,桂枝5克,海桐皮15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黄芪30克,法半夏10克,苍术10克.
验方四:经行尾骶骨痛
每经前二三天即昆骶骨端胀痛,经期加重,胀痛难忍拒按,二阴坠胀,不能正坐,经净后胀痛亦随之消失。忠者经期正常,经量少夹血块,带下色黄量多假臭味,口苦咽于,小溲短赤,大便如常。舌质暗有条纹瘀斑, 苔黄腻,脉沉弦。 曾服用血府逐瘀汤加减10余剂及强的松等无效, 疑有骨骼问题,行X线摄片及肛诊检查均未见异常。
[治则]利湿清热,活血祛瘀。
[方药] 龙胆草10克,柜子10克,木通6克,川芎6克,泽泻12克,当归12克,柴胡9克,红花9克,土茯苓30克,川牛膝20克,茺蔚子20克,炒五灵脂20克,萆薛15克,石苇15克,服10剂病愈。在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之物。 以后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选用承山穴效果不错,这是取类比象的取穴法,因为承山穴在小腿腓肠肌下,这里就像人的屁股。
百会、养老、后溪穴治疗骶尾骨痛。
骶骨裂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1.常用穴位及部位 腰阳关、肾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阿是、承山、阳陵、绝骨等穴,及督脉、骶棘肌。
2.常用手法 滚法、掌根按揉法、指揉法、擦法等。
3.操作方法 :
(1)患者取俯卧位,医生立于其一侧,先在腰骶段两侧骰棘肌施以滚法或掌根按揉法。
手法刺激量不要太大,但可配以上膀胱经诸穴的指揉,并使之交替使用,一般控制在10~15分钟左右,再指揉腰阳关穴及阿是穴。同时加以擦法,以上下纵向擦督脉、膀胱经,以热为度。不作任何被动运动,此法能活血壮腰,增强骶棘肌张力,是治疗本病的主法。
(2)取仰卧位,医生立于其一侧分别指揉双侧委中、阳陵(少阳经合穴,又是筋之会穴)、绝骨(髓之会穴)诸穴,约3~5分钟。能治腰痛,壮筋骨。
针灸刺血治疗主穴:心门、骨关、木关、腕顺上穴
【心门】心门手抚胸取穴,在尺骨鹰嘴突起之上端嘴突1寸5分处,直刺5-8分。
【骨关、木关】
骨关穴手掌面,腕横纹正中央下五分偏桡侧五分处,即食指与中指叉口直上至腕横纹再下五分处。
木关穴手掌面,腕横纹正中央下五分偏尺侧五分处,亦即中指与无名指交叉口直上至腕横纹再下五分处。
【腕顺上穴】腕顺上穴于手背第五掌骨尺骨侧,距腕横纹1 寸,直刺0.5-1寸。
注:腕顺上穴是董氏新穴,可治疗尾椎、颈椎与后头部的症状。
配穴:
1、风寒者灸五花穴
五花一穴位置:平卧取穴,足底,足后跟正中央处。
五花二穴:五花一穴向前一寸处。
五花三穴:五花一穴向后一寸处。
五花四穴:五花一穴向外横开一寸处。
五花五穴:五花一穴向内横开一寸处。
2、肾虚者针下三皇
天皇、地皇、人皇合称下三皇,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处(即阴陵泉穴)直下一寸处,距膝关节三寸五分。
地皇内踝尖直上七寸五分处,即人皇穴直上四寸处,即十四经漏谷穴上五分处。
人皇胫骨内侧前缘,即内踝尖直上三寸五分处,即十四经三阴交穴上五分处。
3、血瘀者臀部尾骶骨区刺血
【臀部尾骨区】
臀部尾骨区在后尾骨部从第一尾椎上往下至尾骨尽端,从正中线向左右各取1寸5分度之区域内;以三棱针点刺出血。
中医辨证分型及方药
1.气滞络阻型:骶髂部疼痛时轻时重,痛无定处,重者腰部活动受限,行走困难,咳嗽震痛,舌苔薄,脉弦数。治宜理气通络,和营止痛。方用泽兰汤加羌活、乳香、没药。
2.血瘀气阻型:骶髂部疼痛局限一侧,局部瘀肿,压痛明显,腰部活动受限。或有腹胀,大便秘结,舌质略有瘀点,脉弦紧。治宜行气消瘀,活血止痛。方用地龙散、复元活血汤、大成汤等。
3.中成药:可选用跌打丸、云南白药、三七片、伤科七味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