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锅了!华为新“天才少年”出炉!真面目曝光后我们又被骗了:快醒醒吧,这就是现实

每天12点
教育资讯│人物故事│亲子养成│育儿观念
作者:桑榆晚
来源:凯叔讲故事(ID: kaishujianggushi )

01.

最近,一位武汉大学博士入选华为“天才少年”。

据了解,“天才少年”计划由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于2019年发起,旨在吸引顶尖人才。

3年来,华为招募的“天才少年”不足20人。“天才少年”的工资按年度工资制度发放,共有三档,最高年薪达201万元。

江奎,是武汉大学首名入选的学生。

据湖北日报9月17日从武汉大学获悉,该校计算机学院2019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江奎入选华为“天才少年”计划。

资料显示,江奎,男,1994年生,2019级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生,导师是王中元教授。

华为“天才少年”项目是任正非发起的用顶级挑战和顶级薪酬去吸引顶尖人才的项目。

任正非曾在华为EMT(经营管理团队)内部讲话中提及,将从全世界招进20—30名“天才少年”。

据悉,“天才少年”的工资均按年度工资制度发放,最高年薪达201万。

加入华为之后,华为将为天才少年兑现三个承诺,支持解决世界级挑战性课题,提供大牛导师、全球化的视野、平台和资源,以及5倍+的薪酬。

华为“天才少年”的招聘标准非常严格,一般需要经历7轮左右流程:

简历筛选、笔试、初面、主管面试、若干部长面试、总裁面试、HR面试。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或表现不佳都有可能失败,难度非常大。

02.

“天才少年”如何养成?

在校期间,江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湖北省技术创新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6个项目的研究。

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国际和国内重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第一作者文章14篇(SCI 中科院一区论文8篇,IEEE 汇刊6篇),申报发明专利8项,授权两项。

同在一个实验室的易鹏博士眼中的江奎性格开朗,学习上,他总是积极地与导师交流沟通。

生活中十分热心肠,平时他不仅专注于自我的提升,还会给其他研究方向的同学提供一些学业上的帮助。

江奎经常会和实验室的好友相约打篮球,在运动场上挥洒汗水。

他认为,拥有健康的体魄是能够坚持科研、焚膏继晷的前提。

热爱生活的他,平时也会记录点滴生活细节,比如吃了一顿丰盛美食,看了一场口碑佳片,他总能从平淡的生活当中发现一些简单的美好。

他的女朋友是他科研路上最坚实的后盾。

“我很感谢她,科研之路并不平顺,当我精心撰写的论文被拒稿时,当我熬夜赶工感到十分痛苦时,当我代码调不通情绪不稳定时,我的女朋友总会默默地陪伴在我身边,支持鼓励我,给予我心理上的疏导,情感上的慰藉。”

不仅如此,江奎的日程表也在报道中披露。

据悉,他能做到短时间内处理大量事情的秘诀就在于:多任务并行。

做科研,投入大量的时间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找到合适的方法。

“我在完成一篇论文的时候,已经在写下一篇论文了,同时还在做下下篇论文idea的验证。这样时间是连续的,形成一个闭环,中间不会有空窗期。而且还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互补优化。”

在其他人苦恼于写论文与做项目之间的时间冲突时,江奎开始着手把所有需要完成的事情按照重要程度排序,细分到每一天的早、中、晚,合理分配在自己的时间记录表里。

每天晚上,他会对照时间表进行总结,查找遗留问题,并记录一些自己的想法。

“要好好利用老师没有给你布置任务的时间,你有完全自由的时间去做自己的事情,这个对研究生生活实在太重要了,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学习。”

江奎博士的每日任务清单

江奎的导师王中元教授这样评价他:

“他很努力,很勤奋,能坐得住,动手能力很强,并且有一套自己的高效学习方法。

此次入选'天才少年’,他的辛苦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同时这也是他人生当中一个新的起点,希望他继续脚踏实地,做出工作实绩,成为行业领军人物,为学校和学院争光。”


03.

优秀的品质,是人生逆袭的秘密
严格的选拔、远超平均水准的高薪水,一直都是这个项目的特点。
被选中的「天才少年」没有一个例外:
姚婷,华中科技大学博士,156万年薪。
张霁,同样是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拿到最高一档的年薪,201万。
有人评论说: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真的很大,我刚毕业,就因为月薪5000而高兴不已,人家年纪轻轻,就拿到了我一生想要拥有的财富。”
很多人觉得,毕竟是「天才少年」,一定天赋异禀,非普通孩子能比。
实际上,他们并不是天生优秀,甚至也曾成绩平平。
但看了他们的经历后才知道,原来人生逆袭的根本,都在教育。
华为录取的这两个「天才少年」,其实都不太「天才」。
张霁第一年高考成绩不理想,复读了一年。
第二年虽然很努力,也只勉强上了一个普通的三本——武昌理工学院。
姚婷,也算不上智商超群。
她的中考成绩4A2B,进不了湖南任何一所重点高中,后来勉强以择校的方式进入周南中学。
作为普通家庭里的普通孩子,他们靠什么弯道超车?
张霁说,「从小学开始,父母对我的影响就特别大。」
张霁的妈妈是幼儿园老师,爸爸是小学老师,他们对孩子的培养理念就是——培养品质。
他们从不带孩子上各种辅导班,不控制孩子,但一定会花心思帮孩子树立正确的品质。
比如,独立思考的能力。
遇到问题,父母会一起冷静分析这个决策好在哪里,不利的影响在哪里,然后再由张霁去做选择。
一些无伤大雅的事情上,给予孩子绝对的自由;但这种权利也有所限制,制定规则,不要让孩子误入歧途。
就这样,张霁从小习惯独立思考,这个好习惯也一直影响到现在。
当然不仅如此。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成功渴望,从不认命的韧劲儿。
这些从小就在他心中扎根的品质,随着时间,也慢慢体现在他的身上。
真正优秀的人都是什么样的?
就像盖楼一样,不一定天资多么优秀,不一定起步就比别人快,但一定底子扎的稳。
高考复读也只考上三本,但人生不停步于此。
其实不难发现,他这10年间,每走一步路,都很扎实,高考没考好,继续读,大学毕业后,继续深造,硕士毕业后,继续读博士。
没有真正的弯道超车,孩子的加速度,永远来自内在的燃动力。
而这些动力,就是优秀的品质。
天才不可复制,但优秀一定有迹可循。
为人父母,不求子女大富大贵,但一定要为孩子铺好未来的路,在关键的时候推孩子一把。
不是逼孩子学习,不是控制,而是帮助孩子从小培养起好的品质。
好的品质,不一定能立竿见影,但一定能让孩子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受益无穷。
04.
良好的习惯,是学霸养成的必经之路
姚婷的成功,也离不开父母的教育。
她曾经这么评价自己:
“我算不上努力,也不敢自称天才,我见过比我努力的人,也见过比我聪明的人。”
而当我们看了姚婷的采访后,也明白了她这句话的意思。
不是最努力的,也不是最聪明的,但却是习惯最好的。
比如说:
目标清晰。
教过姚婷的老师都说:「姚婷对自己的学习有规划,知道什么时间该干什么事情。」
自律,专注。
老师说,姚婷刚进入学校时,成绩并不拔尖。但她的努力方式是,该玩的时候玩,可一旦投入到学习中,就非常专注。
她研究课题,论文写作,出国留学交流,永远靠着自律,鞭策自己向前走。
敢于挑战,不服输。
姚婷也曾经失败过,保研的时候错失了一个向往的学校。
懊恼的她在日记里写下了一段话:
“但凡一个能通过努力让自己有进步有突破的地方,都是我喜欢的好地方。”
姚婷这样的见解和思想,显然已经超越了绝大多数人。
学霸很多,但真正优秀的人,绝不仅仅只有「学习好」这一个优势。
而谈起自己的成功,姚婷不止一次提到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家庭教育。
「学习环境,生活习惯,品质品性等方方面面,家人就像我的心灵驿站,能源源不断给我补充能量。」
网上曾有这样一个问题:
排名在前1%的那些学生,靠的到底是天赋还是努力?
高赞回答@edmond说:
既不是天赋,也不是努力。
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在十几年间由成长环境、出身阶级、教育资源等因素潜移默化形成的「习惯霸权」。
天赋的差距固然存在,但好习惯好品质的养成,显然也被低估了。
是习惯放弃枯燥的事物而寻求娱乐?还是习惯于在枯燥中坚持下去?
前段时间吴奇隆在节目上聊到童年,说自己小时候几乎每天都在训练。
当时父母的严厉和心狠,今年再回忆起来时,吴奇隆很感恩。
「这个阶段吃的苦,都将成为未来生活很重要的基础。让我养成了不轻易放弃、自律、坚持努力的习惯。」
一个学习习惯好的人,从小适应了枯燥的钢琴舞蹈书法绘画,更习惯于在枯燥中坚持下去。
一个学习习惯差的人,可能在幼年被不恰当的「快乐教育」影响。
习惯性放弃枯燥,追求娱乐,久而久之,再也无法培养起坚持。
除此之外。
是习惯拖延还是习惯马上行动?
是习惯遇到困难就躲避,还是迎难而上?
是随遇而安,还是在每个不同的环境都拼尽全力?
这些思维与行动的习惯。
在从小的钢琴绘画与电子游戏之间。
在巧妙的引导鼓励与粗暴的填鸭灌输之间。
在科学的言传身教与无度的溺爱家暴之间。
形成了一道道无形而万难贯穿的,名为「习惯霸权」的壁垒,自上而下残酷地分隔,筑起了普通孩子和学霸之间的壁垒。
影响孩子一生的是教育,而教育的本质还要仰仗父母的格局和用心。
好的习惯和品质,不止体现在学习,还贯彻孩子的一生。
能让孩子把命运、把人生选择权、把变理想为现实的能力,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05.
父母的远见,是帮孩子自控
为了给孩子的未来打好基础,父母都恨不得拼尽全力。
学区房、早教班、辅导课...... 还有的父母甚至安排好了孩子的发展路线,恨不得帮孩子踢掉成长路上的一切绊脚石。
但是富养孩子,品质和习惯才是永远不会过时的武器。
很多中国父母效仿国外的放养教育。
孩子要快乐、要自由、要释放他们最完美的天性、要让他们独立自由地成长。
但很多人误解了「放养」,放养是有规则限制的,是有底线的。
真正的放养,放的是思想,养的是习惯。
曾有一项心理学研究,调查哪一种因素最能影响大学生的成绩。
研究人员先将可能有用的品质都列举出来,例如积极、开朗、幽默、严谨、健谈、冷静、内向、爱阅读……等三十多项。
他们找了数百学生进行测试。最终发现,唯一能影响成绩的,就是自控。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自控,甚至是比智商,更加重要的因素。
父母最常说的一个问题就是:孩子不听话。
3岁时,你的情绪控制力很差,一点小事就哭,怎么哄都没用。
8岁时,总忍不住先看电视,把作业留在最后。
19岁时,你没能进入理想的大学。
29岁时,你在工作里都没办法好好努力。
其实缺的,都是自控力。
心理学上说,父母没有原则的爱,没有规则的自由;没有原则的严厉,没有理由的训斥,都可能造成孩子低自我控制。
而孩子的自控能力,在他们三四岁的时候就基本形成了。
杜布森博士著作《勇于管教》中有这样一段提到关于给孩子的规矩说:
“如果悬崖边上设有栏杆,那么人就敢靠着栏杆往下看,因为不会害怕摔下去。
如果没有栏杆,大家在离悬崖很远的地方就停住了,更别说站在悬崖边缘往下看了。”
栏杆就是父母给孩子拉出来的一根线,被适当控制的孩子才会更懂得自控。
适当的心硬,是为人父母的远见。
06.
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为人父母的我们,总想给孩子最好的。
当我们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出类拔萃时,不用感叹天才难遇。
优秀,从来都有迹可循;成功,也是可以复制的。
孩子真正的起跑线,不是学区房,不是经济条件,不是上了多少辅导班,而是父母给孩子培养好的品质和习惯。
在遇到挫折时,在人生迷茫时,在每一个选择,每一个人生的岔口。
人生是场马拉松,父母永远只能陪跑半程。
等我们不再能够帮他们保驾护航后,不管处于什么情况下,
那些好的品质,是他们能够弯道超车,战胜困难的根本。
——— 感谢阅读 ———
您的“分享”与“在看”,是对我们最大的认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