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华民|大家优秀作品:知青的故事之(三)一切从军事化开始
一切从军事化开始
――知青的故事之三
作者:霍华民
我们这批“上山下乡”的知青,在进入“阵地”之后,工作与生活的历练,一切都是从军事化开始的。在那表情比较一致的岁月,穿戴也是比较一致的,走路更是趋向一致。
那个时候,用了一个现在没有理解的词,叫代培。做法是由一个部队连队代培一个民兵的连队。当时,我们连队的通讯地址是:大兴安岭3004部队民兵九连。当时,没有地址只有番号。
刚到这原始森林的生活和工作,一切都陌生的。同时,也是新鲜和自豪的。特别是第一次往家写信的时候,我们都用上了印有“人民解放军”字样的稿纸和信封,这让我们觉得非常荣幸,从心里往外甜美。但是,军事化的工作和生活,可不是轻松的。每天的时间,规定的极死。到什么时间,做什么。早晨规定几点起床,晚上规定几点熄灯,一切没有弹性。
我们工作的现场,是在半山坡上修路:炸开山坡修出道路。这个工作,被叫做半山开挖。其实,就是遇山开道,遇河架桥。经过放炮后的,我们就是清理土石方。一边挖山一边填河。从来没做过这样的累活,从来也没有这样紧张地生活。虽然,年轻人累了容易休息过来,但还是大家觉得疲惫。每每休息的时候,大家戏称为“三五分钟”能睡一觉。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们基本上都懂得了一些放炮,打炮眼、装炸药等一系列的工作技能。还有系上安全带,在半山腰上撬险石。
仅仅工作的劳累,还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军事化的生活。早晨要出操,饭前要唱歌,每周末要开班务会。还有,说不准半夜什么时候,还要紧急集合,要背起行李跑几里山路。
刚到边疆时,我在四班当战士。几个月后,我到六班当班长。因为不会喊口令,部队的排长领着我们几个班长到没有人的一个山坡上喊:立正……稍息……齐步走……
准确的说,那个时候的备战气氛还是很浓的。当时,是背靠“苏修”(称原苏联)。说来也奇怪,也不知道是真有什么具体敌情,反正帐篷前后,经常有信号弹升起。搞得大家阶级斗争的心情还是挺紧张的。所以,最早的头一年,半夜的紧急集合,还是经常搞的。每当这个时候,都会出现一些“狼狈”情况。紧急集合规定,不许有亮,只能黑暗中穿衣服、打行李(要学解放军战士一样)“三横两竖”。记得,那时候有把鞋穿错脚的,裤子前后穿反的,跑起来行李散的,各种情况都有……现在想起来,都令人忍俊不禁。
现在,一想起那个时候的工作和生活。其实,那就是读了一所“军事”大学。现在要录取,那是零表啊。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真是人生的偏得。但是,那年头对于外界的信息,知道得少,可以算得上消息非常闭塞。报纸只有隔一段时候才能看,真正是来就一“抱”。一个连队一部手摇的电话,没有号,完全都是事先规定的几长几短声来判断。就是这样的条件,真是犹如磨石……人生也确实需要这种“磨石”。
我们知道,精神是被环境和文化铸造出来的,而文化同生物一样,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命过程。而过程,就是结局。我记得,是哪个寺庙的一副对联上写:要知身前事现在受者是,要知身后事现在做者是。从这个联上想,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的算命先生,无须问谁。
咀嚼过去,是一种朝拜圣地的巡礼;联想现实,是对一些深刻问题的巡访。大兴安岭精神是来自于高寒禁区的文化。面对高寒,就是运动、就是拼搏。这个文化,是非常有活力还有影响力的东西。这是各方面带来的融合文化。最为特殊的特质,就是解放军那种雷厉风、敢打硬仗,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底韵。
大兴安岭的精神,是一种多元融合的文化。这种文化的享用,影响着多年以来的这些知青们的生存与发展。可以说,也影响了我们的一生。因为报怨不需要学习,只有生存的技能和毅力才真正需要学习。
投 稿
A、微信投稿版块:http://www.dajiawenxue.com/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122&page=1
B、《大家文学网》投稿网址:www.dajiawenxue.com
..
已有1045位文学爱好者关注大家网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