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横幅下的小情怀——春节回家见闻》【满庭芳艺术联盟出品】

 大横幅下的小情怀

——春节回家见闻

“有一种祝福叫安康,有一种乡愁叫张岭”“基地工地心连心,岁末年初盼团圆”,当我再次漫步在张岭街头,穿行在熟悉的大街小巷,喜气的春联、大红的灯笼、多彩的灯饰、暧心的横幅,一个个喜庆的元素把幸福的年味氤氲、蔓延,尤其是看到这些暖心的一条条横幅时,我知道自己回到了张岭,回到了故乡。

其实,张岭并不是我的故乡,我的祖籍是河南,但那也仅仅是我的出生地。我是水电二代,我们是流动性很强的水电施工单位。很小的时候就随父辈从河南“三门峡水电站”、宁夏“青铜峡水电站”,一路走来,修电站、筑大坝。一直到陕西安康,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个名叫“张岭”的山坡上,父辈们盖家属区,建工厂,建学校,不到几年的时间,我们就拥有了自己的幼儿园、子弟小学、中学、影剧院、舞厅、食堂,也就是水电三局张岭基地,建成了一个叫“水电城”的地方,日后也被我们称之为故乡、家园。

我们的老师大多是为了响应“支援大西北建设”来到这里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知识青年;我们的同学都是三局子弟,大家说着普通话。张岭就是一个小社会,一个熟人社会。直到技校,有了来自安康十大县的同学,他们操着地方口音的方言。我们生活在“秦巴明珠”安康,也爱上了这片土地。因为它的静谧、安宁、康泰。“安康水电站”,十年建设,我们也从无忧无虑的少年成长为第二代水电建设者。1991年,我参加工作时,“安康水电站”已接近尾工。随着“安康水电站”的竣工,国企的改革,也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

为了实现单位的转型升级和稳步发展,也为了更好地拓展市场,水电三局机关搬迁到了古城西安。水电三局要走出去,要找活儿干!否则就没有效益,企业就无法生存,就有了“外包”工地一说,我们又和父辈一样,辗转于祖国各地。哪里有工程,哪里就是我们临时的家。多年前我们的父辈从黄河走来,1958年开工的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第一期开发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30多年后,我们又走向黄河,修建“小浪底水电站”。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干流上的一座集减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是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工程。

随后,我们又在长江上修建了“三峡水电站”。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它的建成让毛泽东主席的“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畅想不再成为梦想。从国内的宁夏“沙坡头水电站”、甘肃“大峡水电站”,到云南“景洪水电站”、青海“拉西瓦水电站”,再到丹江口的“南水北调”工程,还有国外的卡塔尔、越南等水电站,都留下了我们电建人的身影和足迹,洒下的泪水和汗水。

也有很多人走出张岭,离开国企,自谋出路,商海搏击,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着。当电建人背起行囊,奔赴祖国的大江南北、异国他乡时,最牵挂的是家人,最难舍的是亲情,最难忘的是故乡。如今,张岭基地依旧是我们的家,但只有老人、孩子、女人留守。张岭基地被称作“993861”部队,老人、妇女、儿童成为张岭的常驻人口,“水电城”已失去了往日的喧闹。只有过年,水电游子都会奔着家的方向,奔着张岭而来,多年不见的朋友、同学热切地拉着家常、小酌几杯,或者走亲访友,街道的人多起来了,张岭就热闹起来了。

去年“十一”前夕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8周年,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水电三局举办了“追赶超越”杯职工篮球赛。这是时隔20年后,水电三局再次举办职工篮球赛事,那几日,“水电城”就像过年一样热闹,激烈的赛事让广大职工家属津津乐道,难以忘怀。今年春节,张岭基地管理中心为了构建和谐基地,增添基地节日气氛,早早地把水电大街装扮起来,第一次将十几条暖心、温馨的横幅悬挂于“水电城”的主街道:“你在工地还好吗?我在张岭等你回家”“你在外的日子,张岭变了新貌,却没变味道”“水电人是最可爱的人,水电城是最温馨的城”。还有基地管理中心大院的这幅春联:“洗去征尘四海游子归来张岭基地识年味,怀揣梦想三局儿女回家水电城中品乡愁”。所有这些,温暖的不仅仅是水电游子的心,还彰显了水电三局的企业文化,一种人文情怀。增强了职工的凝聚力和家庭责任感、归属感。

这个春节除了家人的陪伴,还有来自张岭基地的这份温暖。张岭于我们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是我们赖于生活的家园。我们热爱这片土地,我们都是张岭的孩子,张岭是三局人永远的大后方。

张岭是三局人永远的大后方

作者 朗诵者简介:

林会玲,网名秋叶飘然。喜欢文字,用心灵的素笔,轻描流年的芬芳;喜欢朗诵,用真挚的情感,诉说生活的点滴;喜欢倾听,用内心的淡定,倾听美妙的声音。

图文编辑 |雨晴

图片来源 | 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