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灵:如何识别对手,远离无效争论?
有意义的争论可辨明是非对错,是推动思想进步的重要途径,然而,社交平台上整日吵吵嚷嚷,多的却是浪费时间的无效争论。
产生无效争论的主要原因在于人。有的人本就是奔着吵架来的,你说什么都没有用;有的人是为了自我炫耀,想得到旁人的赞同和承认,而不想听取意见;有的人永远不会认错,一处错了,十处找补。遇到这样的人,建议不管你和他的分歧多大,关系如何,都不要轻易与其争论(最好的办法是当成没看见,实在忍不住骂几句,骂完可拉黑,可闪人),除非是特殊情况,比如公开的辩论比赛或者正式的教学活动。因为这样的争论对双方都没什么好处,不会有什么收获,到最后往往演变为斗气吵架,甚至发生各种不可预料的后果。
下面提供几条简单的标准,帮你检测对手,分辨是否值得与之争论。
一、能不能理解对方的观点?
理解对方的观点是进行讨论的基础,这点不言而喻。然而说起容易做起难,据我目测,超过60%的口水战都是因为不理解乃至故意曲解对方的观点。这又可以分为几种情况:
第一种非常简单粗暴,一句话不如他的意,或者纯粹就是看你不顺眼,各种帽子就免费批发给你。“你就是XX”,“你无非要XX”,有的还加上感叹号,附送人参鸡汤。一些热门微博下面,类似的评论乌泱乌泱的,我就不多举例了。
第二种看上去似乎很理性,上来就是长篇大论,甚至苦口婆心。问题是,他说的这些可能正是刚刚被你反驳过的,他不是针对反驳来回击,而是把已被反驳的观点原样再说一遍。比如你谈的正是幸存者偏差靠不住,他举一堆幸存者偏差的例子试图来说服你。
第三种隐蔽性更强,他不批发帽子,也不谈大道理,而是彬彬有礼地向你请教。“老师,请问您对XX问题怎么看?”然后你认真回答了,答案只要与他预设的不一致,马上就会翻脸。这很是令人郁闷,所以要私聊请教问题的,请自觉先发红包以表诚意。
有些人一谈到与他意见不一的人,就只有贬低、讽刺乃至谩骂,然后再趁机自吹自擂一番,从来不会肯定或者赞扬他的对手。这种人可能确实是有才华有水平的,你可以向他学习,但不要和他辩论,顺着他称赞他就好了。他要的是自我表现,你的质疑或反对如果没道理就算了,顶多被他骂几句,有道理的话就糟了,很可能就成了他的仇人。
需要说明的是,发现对手的合理性甚至闪光点,与一个人的性格关系不大,而与早期所接受的思维训练相关(但一旦错过了系统的训练,思维的缺陷就可能固化为性格乃至人品,终生难移)。米塞斯向读者推荐死对头兰格;诺奇克努力为罗尔斯辩护;柯兹纳批驳极端主观主义,却称沙克尔为大师;帕尔默赞赏施密特是“最有才华的敌人”。这些学者性格各异,有的也自视甚高,但有科学思维的人知道,前进的道路上,发现好的对手比好的同道更重要。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如果一个人对谁都看不上,那么也就意味着,他不会主动地或被动地审视自己的不足之处,因此很难再有所提高。我见过一些非常聪明非常勤奋的人,目下无尘,自认天下第一,但在达到一定的水平后,许多年都不再有实质进步,这实在是令人遗憾。
三、是否能认识到做出判断的约束条件或前提?
我们做出一个论断,几乎都是有约束条件的,并非无条件成立。如果双方都默认这种约束条件,一般我们就略过了,不着重强调。比如,我们说“汽车比自行车快”,指的是普通汽车正常行驶的状态下,不包括堵车、汽车坏了,自行车大赛等等。又比如,“计划经济计算不可能”,主要指的是复杂经济体的中央计划,而如果人数较少、目标单一,如小公司、小公社,制定计划进行计算并非不可能,此时市场安排也未必优于计划。如果不能认识到论断的约束条件,往往会鸡同鸭讲,各说各话,产生许多误解。
测试这一点时,可以举一个约束条件不同的反例(苏格拉底经常这样干),看对方是否能意识到结论不同是因为前提变了。如果他坚持自己的观点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或者开始各种乱七八糟的狡辩,那你赶紧打住,呵呵一笑,啥也别多说了。
以上这几点简单客观,可以用于测试他人,也可以自测。测试自己是不是顽固不化,不能与人交流。如果你习惯于不总结别人的观点、甚至不等别人说完就急忙忙反驳;如果你经常听到别人对你说:“你误解了,这不是我的意思”;如果那些与你意见不同的人你没一个瞧得起的;如果你认为你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正确的,那么或许你该反省一下了,或者立马X掉这篇文章,把我取关拉黑,谢谢。
我在“为什么愚蠢是一种道德问题”一文中曾经说过:“真正的聪明不是博闻强记,学富五车,而是有着开放的思想,能够有效地进行批判性思考,不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进步。”有读者马上反驳道,人人都认为自己聪明,思想开放,你这说了等于没说。嗯,本文就算是一个迟来的回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