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全科学(副高)[代码:113]-高级职称考试大纲+考霸笔记+必过口诀
中医全科专业——副高级
一、专业知识
1.掌握全科医学(包括全科医学、全科医疗、全科医生、临床预防、以家庭为单位的健康照顾、居民健康档案和全科医疗管理等)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与学说,中医诊断学、中医药学、方剂学等。
3.掌握内科、妇科、儿科、外科与皮肤科、骨伤科、五官科等社区常见疾病的中医治疗。
4.掌握在社区中开展针灸推拿工作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5.熟悉中医的药物与非药物保健与康复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6.掌握初级卫生保健(包括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理论知识。熟悉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妇女保健、儿童保健、老年保健、流行病学、卫生统计、社区卫生诊断基本理论知识。
二、专业实践能力
1、内科常见疾病的中医治疗
①掌握感冒、咳嗽、胃痛、泄泻、便秘、胁痛、眩晕、中风后遗症、消渴、痹证、自汗与盗汗的定义、临床表现、辨证分型、治法、方药及预防保健。
②熟悉喘证、哮证、呕吐、心悸、不寐、水肿、遗精的定义、临床表现、辨证分型、治法、方药及预防保健。
2、妇科病的中医治疗
①掌握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带下病、崩漏、胎漏与胎动不安、缺乳的定义、临床表现、辨证分型、治法、方药及预防保健。
②熟悉月经前后诸证、绝经前后诸证、妊娠恶阻、产后恶露不绝的定义、临床表现、辨证分型、治法、方药及预防保健。
③了解子肿、产后发热、阴挺的辨证分型与治法。
3、儿科常见疾病的中医治疗
①掌握感冒、哮喘、肺炎喘嗽、腹泻、麻疹、水痘、痄腮的定义、临床表现、辨证分型、治法、方药及预防保健。
②熟悉厌食、鹅口疮、奶麻、顿咳、风疹的定义、临床表现、辨证分型、治法、方药及预防保健。
4、外科、皮肤科常见疾病的中医治疗
①掌握疖、湿疮、褥疮的定义、临床表现、辨证分型、治法、方药及预防保健。
②熟悉粉刺、乳痈、丹毒、冻疮、痔疮、疱疹的定义、临床表现、辨证分型、治法、方药及预防保健。
③了解鹅掌风、烫伤烧伤、蛇虫咬螫伤的临床表现、辨证分型与治法。
5、骨伤科常见疾病的中医治疗
①掌握关节扭挫伤、颈椎病的定义、临床表现、辨证分型、治法、方药及预防保健。
②熟悉肩关节周围炎、腰部伤筋、腰椎间盘突出的定义、临床表现、辨证分型、治法、方药及预防保健。
③了解骨折、脱位、落枕、腰椎椎管狭窄症,骨质增生,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
6、五官科常见疾病的中医治疗
①掌握天行赤眼,熟悉针眼,了解胞轮振跳、全疳、聚星障、圆翳内障、外伤血灌瞳神前部、肝劳、疳积上目、目痒的定义、临床表现、辨证分型、治法、方药及预防保健。
②熟悉耳鸣、耳聋,了解脓耳的定义、临床表现、辨证分型、治法、方药及预防保健。
③掌握鼻渊,熟悉鼻衄,了解鼻鼽的定义、临床表现、辨证分型、治法、方药及预防保健。
④熟悉乳蛾、梅核气,了解喉痹、喉喑、口疮的定义、临床表现、辨证分型、治法、方药及预防保健。
7、针炙推拿治疗
①熟悉腧穴的定义、分类及定位法。
②掌握以下重要腧穴的定位、主治要点及操作方法:百会、风池、关元、中脘、天枢、大椎、肾俞、夹脊、列缺、内关、合谷、典池、三阴交、足三里、委中、阳陵腺。
熟悉以下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要点及操作方法:水沟、下关、攒竹、天柱、廉泉、翳风、气海、膻中、肺俞、肝俞、心俞、脾俞、胃俞、秩边、尺泽、后溪、阴陵泉、太冲、丰隆、环跳、昆仑。
③熟悉针刺前的准备,针刺角度、针刺深度及常用进针方法,得气的概念和意义及常用行针基本手法。了解针刺补泻。熟悉针刺注意事项。
④熟悉常用炙法和种类。
⑤了解拔罐的种类、方法及注意事项。
⑥熟悉推拿的定义和作用。推拿的基本手法及操作常规。推拿的主要适应症和注意事项。
8、常用中药的临床应用
①掌握四气、五味的含义及作用。
②熟悉药物配伍“七情”,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
③了解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的含义,服药禁忌,煎服法。
④掌握解表药、清热药、温里药、补虚药的定义,药性,功能、主治及运用注意点。
熟悉泻下药,利湿药,理气药,活血化瘀、平肝熄风药,化痰止咳平喘的定义、功能、主治。
⑤掌握麻黄、柴胡、石膏、黄芩、生地、银花、大黄、附子、陈皮、茯苓、川芎、半夏、浙贝(川贝)、黄芪、当归、沙参的功能、主治。
熟悉青蒿、薄荷、干姜、香附、玄胡、杏仁、羚羊角、党参、鹿茸、杞子的功能、主治。
了解其他常见中药的功能、主治。
9、社区急诊
熟练掌握社区常见急症和危重病症的现场识别、紧急处理原则与转诊注意事项。掌握社区常见意外伤害的初期处理和抢救原则。了解常见重症病人在监护病房的处理要点。
10、中医药的养生保健
①掌握下列滋补药的运用:人参、西洋参、绞股蓝、薏苡仁、龙眼肉、黑木耳、灵芝、天麻、石斛、枸杞子、鹿茸、冬虫夏草、蜂王浆、阿胶、哈士蟆油。
了解下列滋补药的运用:黄芪、大枣、莲子、芡实、当归、荔枝、银耳、百合、杜仲、雪莲、紫河车、海马、鹿鞭、蛤蚧、黑蚂蚁、燕窝。
②熟悉膏滋的应用。了解膏滋的制作方法。
③熟悉药膳的定义及常用选方。了解药膳的特点,使用原则及禁忌。
11、社区健康教育
掌握社区健康教育方法与技术。熟悉社区健康促进计划的制定、实施与评价技术;熟悉老年保健管理、儿童计划免疫和系统保健管理以及孕产妇保健管理的程序、内容和方法;熟悉社区常用流行病研究方法、简单统计方法以及统计图表制作。
12、全科医疗管理
①掌握全科医疗管理常用技术,包括全科医疗目标管理、质量管理和组织管理;社区卫生诊断流程与常用技术;家系图编制与家庭功能评估;老年人生活质量评估。熟悉卫生经济学常用方法。
②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病例讨论与分析能力;具有社区全科医学教学及其组织管理能力。掌握相关法律法规、专业技术规范和规章制度。
三、学科新进展
1.掌握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国内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熟悉国内、外关于全科医学理论、知识的新进展和前沿知识。
2.熟悉社区危害人群主要疾病的有关中医治疗、预防的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
3.熟悉卫生部或国内权威学术部门推荐的社区卫生服务技术规范和重大疾病防治指南。
四、中医类全科专业主要病种
1、内科常见疾病
感冒、咳嗽、胃痛、泄泻、便秘、胁痛、眩晕、中风后遗症、消渴、痹证、自汗与盗汗、喘证、哮证、呕吐、心悸、不寐、水肿、遗精。
2、妇科病
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带下病、崩漏、胎漏与胎动不安、缺乳、月经前后诸证、绝经前后诸证、妊娠恶阻、产后恶露不绝。
3、儿科常见疾病
感冒、哮喘、肺炎喘嗽、腹泻、麻疹、水痘、痄腮、厌食、鹅口疮、奶麻、顿咳、风疹。
4、外科、皮肤科常见疾病
疖、湿疮、褥疮、粉刺、乳痈、丹毒、冻疮、痔疮、疱疹。
5、骨伤科常见疾病
关节扭挫伤、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腰部伤筋、腰椎间盘突出。
6、五官科常见疾病
天行赤眼、针眼、耳鸣、耳聋、鼻渊、鼻衄、乳蛾、梅核气。
中医临床经验122句
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
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
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
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5.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9.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10.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1.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2.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3.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4.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5.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6.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7.亢则害,承乃制。
18.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19.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0.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21.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22.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3.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源)。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须凉血散血。
52.内热曰烦,外热曰燥。
53.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54.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55.火动风生热,筋挛脉急,风煽火炽,而炽乱神迷,外窜经脉则成痉。
56.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57.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58.火郁发之,木郁达之,金郁泄之,土郁夺之,水郁折之。
59.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60.膏粱之变,足生大丁。
61.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62.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63.阳虚恶寒,阴虚恶热。
6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65.胃本不呕,胆木克之则呕。
66.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67.形寒饮冷伤肺。
68.木叩金鸣,土中泻木。
69.耳聋宣肺。
70.胃喜清凉,脾喜温。
71.胀在腹中,痞在心下,胀有形,痞无形。
72.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73.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74.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75.少阳属肾,肾上连肺。
76.淋属肝胆,泻属脾胃。
77.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
78.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79.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80.足太阴痰厥头疼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
81.内不坚则善病风。
82.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83.辛开苦降,芳香开窍,淡渗利湿。
84.脉络空虚贼邪不泄。
85.脑为元神之府,心为藏神之脏。
86.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87.手心热来腹中热,手心凉来腹中凉。
88.发热恶寒者发于阳。
89.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90.恶寒非寒明是热症。
91.恶热非热明是虚症。
92.久病非寒,暴病非热。
93.久痛无寒,暴痛无热。
94.麻是气虚,木是血虚。
95.牙痛长,腿痛短。
96.冬不用栀子,夏不用麻黄。
97.久病多瘀,怪病多痰。
98.从阳化热,从阴化寒。
99.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100.久病必瘀,久病必虚。
101.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102.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
103.扎针拔火罐,病好一大半。
104.中药不效,炮制不到。
105.四季脾旺不受邪。
106.肝阳上亢,水不涵木。
107.气证饮水,血证不饮水。
108.热在上焦,气伤则渴。
109.热在下焦,血伤则不渴。
110.血之为病,上焦瘀血小便必难,下焦瘀血小便必自利。
111.一切血症,日轻夜重,一切气症,日重夜轻。
112.一切火症,心急潮热,一切水症,胁硬心下怔忡。
113.无阳则厥,无阴则呕。
114.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115.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116.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117.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118.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名曰:热入血室。
119.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120.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
121.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122.内侵膻中则为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