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菌色变与人菌共存
谈菌色变之危害
生活中,人们对“细菌”有一种心理恐惧,从而形成“谈菌色变”,这是西方医学治疗动则抗菌,人们已经被灌输致病菌、病原菌、细菌感染这些词太长时间,所形成的固有的细菌观念告诉我们,细菌就是不洁净的代名词,是疾病的罪魁祸首。所以生活中很多人由于对细菌的误读而产生这种恐惧心理,有的甚至䧟入一种“洁辟症”,为了不染上“细菌”,有的人每天洗手达几十次,对日常使用物品用洗涤剂,洗了又洗清了又清,其结果既导致环境生化污染,又浪费宝贵的饮用水资源。
爱干净,讲卫生是一种传统美德。我们古人爱干净,讲卫生是为了去污整洁而不是为去杀菌。所以传统类洗涤剂,是淘米水、皂角、澡豆、猪胰子、茶籽饼等有机物,不会导致环境生化污染。还有草木灰、栏木灰、外贝壳灰,这些灰经水浸泡后之灰水,具有去污抑菌作用,同样不会导致环境生化污染。现代之洗涤剂是人工合成之无机物,大量使用导致严重的环境生化污染。
全世界洗涤用品工业生产自二战后至今已逐步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世界洗涤用品总量1970年为1637.7万吨,1995年为4300万吨,按当时58亿人计,世界年人均消费量约7.9公斤,70至80年代期间增长最快,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市场增势趋于平稳,但发展中国家如亚太和拉美地区发展处于高速增长。预计,到21世纪中叶,全世界洗涤用品需要量将上升至1亿-1.2亿吨。
洗涤剂中含有磷,氮等化合物,对水造成污染,造成水的富营养化。而这些含磷废水大都流入了江河湖海,己大大超过水体自身降解氮、磷的能力,污水流入海洋引发赤潮,严重污染江河湖海。洗涤剂是人们生活的日用品,也是工业生产等方面的必需品。经济发达国家人均用量约每年10公斤,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洗涤剂的生产量已达到每年300万吨,并以年平均3.4%的速度递增。
赤潮(藻华)的发生严重破坏了海洋环境,同时又是各种病菌、病毒孳生的温床,这些产生的病菌、病毒对各种海洋生物带来的是灭绝之灾。赤潮(藻华)的发生使水体的含氧量急剧下降,并导致大量水中生物如鱼、虾、贝等因缺氧而窒息死亡。赤潮的发生给海洋带来的危害是灾难性的,故被海洋专家称之为“海上赤魔”。
由此可见,因人们对“细菌”的恐惧心理,滥用洗涤剂对自然环境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不得不改变对“细菌”的正确认识。特别是对抗菌素的滥用,直接改变人体内环境的严重后果。首先是引起人体菌群失调,特别是广谱抗生素在杀灭致病菌的同时,也会对人体内的正常菌群产生影响,破坏人体内微生态环境的平衡,引发新的疾病。其次导致肝、肾损害,药物性营养不良等。抗菌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大都具有渐进性、积累性,故有隐蔽性,一时难以觉察,使患者病情加重,甚至发生致残或致死。 更为重要的是直接损害我们的防预机能,并导致人体自愈力下降,其结果,不疾而病,小病难治,大病必死之严重后果。
对细菌的正确认识
人们对谈菌色变之“菌”不仅指细菌,而泛指包括细菌在內的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分为以下8大类: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细菌则仅是其中的一个大类。按我国学者提出的分类法将生物分成六界:病毒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不难看出微生物在六界中占了四界,因此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其研究的对象也是十分广泛而丰富的。微生物种类繁多,至少有十万种以上。按其结构、化学组成及生活习性等差异可分成三大类。一类是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胞核的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胞质内有完整的细胞器(如内质网、核糖体及线粒体等),真菌属于此类型微生物。二类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胞核分化程度低,仅有原始核质,没有核膜与核仁;细胞器不很完善。这类微生物种类众多,有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和放线菌。三类是非细胞型微生物 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亦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病毒属于此类型微生物。
微生物的另一种分类是非致病微生物和致病性微生物,致病微生物是指能引起动物植物的某些疾病的微生物,占极少数,比如流感病毒可以起人类、禽类的流感,今年全世界暴发流行的新冠病毒。另外有的一部分是条件致病菌。较大多数属于非致病性甚至有益性微生物,广泛存在自然界、人体皮肤粘膜表面,而细菌还存在于人体内。
细菌(学名:Bacteria)是指微生物的八大类群之一,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属于细菌域。也是所有生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据估计,其总数约有5×10^30个。细菌的形状相当多样,主要有球状、杆状,以及螺旋状。细菌也对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细菌是许多疾病的病原体,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接触、消化道、呼吸道、昆虫叮咬等在正常人体间传播疾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对社会危害极大。 另一方面,人类也时常利用细菌,例如乳酪及酸奶和酒酿的制作、部分抗生素的制造、废水的处理等,都与细菌有关。在生物科技领域中,细菌也有着广泛的运用。
现代科学证明细菌,分布在空气、水、土壤、岩石、动植物中,人之皮肤、肠道、口腔等体内无处不在。它们在维持地球物质循环,维持非生物界无机物和动植物界有无机物相亙转化,维持人体健康之平衡,离开细菌这个就没有千变万化之现象,地球表面就会变成尸体的海洋。抛开我们的生活环境不说,据科学硏究仅与人体共生的细菌数量就有上百万亿,接近人体体细胞数量的10倍,它们携带的基因数量是人类基因数量的上百倍,这就足以说明人菌共存!
科学家把这些细菌划分为有益菌、中间菌和有害菌三大类,致病菌甚微,人之防预机能完全可以抵御致病菌在体的生存。在健康人庞大的菌群中,细菌是有益菌的,与之共存,人之身体具有调节菌群互生之平衡功能。这些细菌不仅能帮助我们阻挡有害菌的入侵,还能产生人体必须的营养物质,如B族、K族维生素等。据说同时还能产生小分子物质,参与神经和免疫系统调控等等,是增进人体免疫力、维持机体正常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外研究发现,那些在农场整天与牛羊、沙土接触的孩子更健康。而一些家长考虑到孩子”健康”,这个脏不能碰、那个脏不能动,平时给孩子过度清洁,反而不利于其身体健康。
最新科学研究表明,人体中的微生物数量大约是人体细胞数量的10倍之多。甚至,这些细菌还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染播, 比如有研究就表明,一个长达10秒的男女之吻,会使情侣间传递数以千万计的细菌。在美国联邦政府新发起的一个叫做"人体菌群计划”( Human Microbiome Project )的5年科研项目中,来自80个不同机构的200名科学家从近250个健康人身上采集了细菌,并测定了这些细菌的基因组成。这个计划常被拿来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相比较。这个研究计划发现,每个人体内的微生物种菌都”独一无二”,甚至 ,人体内的微生物群落可以用于识别个体,这种微生物”指纹” 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在一年后仍然可以由此识别出超过80%的个体。……。
谈菌色变之原因
一是科普知识了解甚少,对微生物认识不足,不能区分非致病微生物和致病性微生物,特别是不能区分微生物中非致病细菌和致病细菌。二是不知人之疾病发生机理,“正气内存,邪不相干”,人之身体防御机能不受损,致病细菌难于入侵,即便入侵也会被免疫系统干掉不会致病。相反人之身体防御机能受损,免疫系统无能,即便致病细菌未入侵,人体内共生的非致病细菌也会乘虚而入导致致病发生。三是对卫生知识片面宣传之误导,特别是西医大夫对病机的片面强调所致。特别是西医对患者,动则“消炎杀菌”的医疗实践对其谈菌色变影响最大。
而具有现代科学观之西医缺乏其医学整体观,是人菌不共载天的斗争医学,动则不是手术切除,就是抗菌杀毒。结果不是“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就是“前门逐狼,后门入虎”,更有甚者导致人菌共亡。因为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具有整体观之医者,才能趋利避害恰到好处,缺乏整体观之医者,不能趋利避害,禍害无穷。
迷信现代科学观之西医从业者,视细菌如毒蛇猛兽,必须赶尽杀绝,这才导致人们谈菌色变,从而形成对抗菌素之滥用,财迷心窍之从医者滥用抗菌素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人们常见蓬头垢面之乞丐,或无人监护之精神病患者,其脏兮兮之脸手之细菌超过常人百倍不说,随时在地上检食,甚至在垃圾桶内检食变质食物,常人见了就要恶心呕吐。这要说食入的细菌吧,不知比未洗干净的食物超若干万倍,为什么他们不被这些细菌感染而病呢?——这就是人菌共存之典型范例!为什么又要去谈菌色变呢!这纯粹是缺乏人菌共存观念之西医学者们对人们宣讲结果之误导。
抗菌素的本质是“抗生”,所以统称抗生素。它是微生物,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代谢产物之垃圾,是与人之生命抗衡的。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有微生物培养液中的提取物以及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其所谓杀菌作用,就是杀生作用,人要生它则杀生背道而驰 。
抗生素杀生作用主要表现在其毒性作用,能够导致机体功能或者组织结构发生改变,导致机体生理和功能改变,并引发二重感染,旧病未去新病又来:引起新感染的细菌可以是在正常情况下对身体无害的寄生菌,由于菌群改变,其他能抑制该菌生长的无害菌为药物所抑杀后转变为致病性菌。
医学研究者指出,每年在全世界大约有50%的抗生素被滥用,而中国这一比例甚至达80%以上。正是由于抗生素药物的滥用,使病菌迅速适应了抗生素的环境,各种“超级病菌”相继诞生。此外,由于抗生素滥用造成的DNA污染也是促成“超级细菌”的另一主要因素。细菌耐药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增长速度之快,是无法用生物的随机突变来解释的。细菌不仅可以在同种内,而且可以在不同的物种之间交换基因,甚至能够从已经死亡的同类散落的DNA中获得基因。因而,耐药基因在细菌间快速传播,进一步的促使了“超级病菌”的产生。——这就叫“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由谈菌色变转为谈癌色变
所谓的“DNA污染”就是基因污染,主要是由基因重组引起的。基因重组是不同基因通过酶促催化而产生转移、交换而重新组合的过程,能使生物表达出新的结构和功能特征。所谓的人体“癌变”原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其基因突变为一种新的结构和功能特征,有别于正常的细胞叫“癌细胞”。人体基因被严重污染就会导致“基因突变”,癌细胞就是“基因突变”之产物。“现在我国患癌率逐年递增,直接与抗生素的滥用有关。这正如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所说:“在今天,世界上每5个肿瘤患者,就有1个是中国病人;而在中国,每5个死亡人群中,就有1名是肿瘤患者。”所以现在一些人患者去医院检查,检查结果出来后,医生將患者家属单独叫到一边未开口,医生先就脸色变了,患者家属跟着脸色也就变了,医生这时才说你看患的是癌症。
现在又有了什么抗肿瘤抗生素、抗病毒抗生素,导致对人体基因更进一步污染,从而形成饮鸩止渴的恶性循环,患癌率攀升则成必然趋势。因为抗生素虽然能“选择性”地作用于菌体细胞或癌细胞DNA、RNA和蛋白质合成系统的特定环节,干扰细胞的代谢作用,妨碍生命活动或使停止生长,甚至死亡,而不同于无选择性的普通消毒剂或杀菌剂。但其过量戓长期大量滥用,自然就变了没有其“选择性”,何况于不同体质的人,对各种抗生素不同剂量的敏感性不同。
所谓的杀“癌细胞”的抗生素之使用,这也正如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士、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所说:“现在治疗癌症都是以杀死癌细胞为目的的,怎么杀:外科医生挖肉,内科医生下毒,放疗科医生烤电,都是以杀癌细胞为主。最后癌细胞活着,病人死了!”。所以樊代明院士才说,“癌症不用治,只要心态好,会自愈的”。
天人合一之人菌共存
要知道,所谓细菌是最主要的微生物,而微生物在自然界无所不在,包括我们自身体外体内时刻存在大量之细菌。可以说,没有微生物就没有动植物界,它是非生物界和动植物界之中介环节,一切动植物离开微生物都无法存活,这已被无数的科学事实所证明。
其实我们华夏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知一切动植物均离不开微生物的存在,大自然的千变万化也是如此,所以才有“天人合一”之定论。这个“天”是指天然即大自然,人生活在大自然,以微生物的存在作为生存之前提,这就是“天人合一”之体现,它象征“万物归一”世界是一个不可分之整体。这就是中国古代哲学世界整体观原理之体现。
传统整体医学之代表作《黄帝内阴阳应象大论》中,“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这个东方生风之“风”,就是指构成生命因素之微生物包括所有细菌在内,风生木之“木”,就是象征生命之草木。这个“风”,“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就是说这个“风”即微生物,是大自然中生命之玄机,我们人应当知其并遵循这个道理,因为它是大自然千变万化之源。
所以具有整体观之传统中医,是人菌共存的和谐医学,人体内互生共存之细菌群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保持其细菌群落之平衡,细菌不但不使人生病,还有益于健康。古中医所论阴阳五行,就是论的这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叫做相生相克。特别是厐大的细菌群所生化之各种生物酶,优越于人工生物酶。各种生物酶促进特定化合物、特定化学键之形成、是特定化学变化的催化剂。人之生命的存在就体现在人之复杂的新陈代谢,人之复杂的新陈代谢一旦停止,人之生命就终结,而各种生物酶在人之复杂的新陈代谢中起决定性的催化作用,是人生命存在之关键。
所以具有整体观之传统中医,主张人菌共存,不但不杀菌,反而调节细菌群落之平衡。具有整体观之传统中医,治病准则是调和阴阳,调和阴阳的本质,就是调和人体内互生共存细菌群落之平衡。人之患病的本质,就体现在不同的新陈代谢障碍上,是因某种特定之酶缺乏活力所致,而互生共存细菌群落则能提供生理必须的各种特定酶。
据现代酶学硏究所知:大肠杆菌DNA聚合酶,存在多种催化活性的多功能酶。多功能酶在分子结构上比多酶复合体更具有优越性,因为相关的化学反应在一个酶分子上进行,比多酶复合体更有效,这说明必须人菌共存。
所以具有整体观之传统中医,是在“天人合一”哲理运用下,形成的人菌共存的和谐医学。这就证明,中医学是哲学原理指导下的整体观医学,有别于在科学原理指导下的局部观医学,所以中医是哲学而绝不是科学,哲学高于科学中医优于西医,中医学理论才是整体医学观优于西医理局部医学观。由此可见,缺乏整体观之西医,奉行西方斗争哲学理念,对科学技术这把双忍剑只知其利不知其害,在与病魔作斗争中,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是必然。而具有整体观之中医,奉行中国古代和谐哲学理念,形成人菌共存和谐文化观念,倡导天人合一之整体观,在与病魔作斗争中,以道御术之结果,则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这就是中医文化之法力,发扬状大中医才是人类未来健康之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