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不会洗澡、天天玩手机:警惕“穷家富养”害了留守儿童

16岁孩子不会自己洗澡、一餐饭没鱼没肉就嚷着点外卖、不好好学习天天玩手机上网追星——这是刚摘帽贫困县里一个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尽管这个案例有些极端,但根据笔者调研,这并非个案。“富养”留守儿童现象在一些地方比较普遍,令人忧心。

图源网络

一些留守儿童一个月零花钱要一两千,智能手机、iPad等时髦电子产品不离手,住在父母打拼多年才在县城买的房子里,学习却不上心。究其根源,一些父母在沿海发达地区打工挣钱,觉得亏欠远在家乡的孩子,因而在经济上拼命补偿,生怕亏待了孩子。

他们习惯于用金钱度量一切,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以为钱给得多就是对孩子爱得深。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人陪护,娇惯之气尤重。一位远在温州打工的农民工,平时省吃俭用,一块豆腐要分两次吃,但留在老家的孩子动辄点外卖……

的确, 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陪伴,对他们多一些关心关爱是人之常情。但硬币有两面,不讲原则地过分溺爱、一味“富养”留守儿童并不可取。

一些父母在外打工的家庭,穷孩子“富养”现象突出——他们只注重吃穿用度等表层上的关爱,一心想着让自己的孩子和城里富家的孩子一样物质富足,而没有从更深层次、从长远出发培养孩子。

关爱孩子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穷家富养”的结果却事与愿违——既丢了父辈吃苦耐劳、勤俭能干的品质,又可能在通过努力实现“跃升”的进程中成为跌落者。

一些留守儿童的教育发展前景令人心忧。一位教育工作者坦言,从县域教育圈来看,两类孩子往往成为读书的佼佼者:一类是穷人的孩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知道只有努力奋斗才有更好的出路;一类是富人家的孩子,家庭教育教养跟得上,孩子有更远大目标,晓得苦读奋斗。

恰恰是那些“有点儿钱又不算富”的家庭,把孩子当成宝贝,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飞了,这样的孩子,往往不易成才。

可怜天下父母心。自古以来,对孩子是“穷养”还是“富养”,是一代代家长们常议常新的话题。真正的“富养”,是提倡在品格与精神上的厚蓄滋养。这样“富养”出来的孩子,才有自然而然的自信,有不卑不亢的持重,有上进心与拼搏精神,更能闯出一片广阔天空。

摒弃依赖父母思想、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才是正确的教育理念 ——小孩子在公园里跌倒了,只要问题不大,自己爬起来;孩子从小就要帮助父母洗碗、扫地,养成爱劳动的习惯;进入大学,利用假期打零工赚零花钱,学费都可以自己挣。

羊羔跪乳,乌鸦反哺。 真心希望一些家庭早日转变观念,摒弃不讲原则溺爱娇惯孩子的做法,也希望“留守儿童”们能真心体会父辈的不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