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可军 | 特色食品庆佳节

特色食品庆佳节

文/应可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温饱问题早已经解决,但是你知道在80、90年代,生活条件还不是很好的时候,穷困的人家都是吃什么吗?当时俗语说;“牛靠歇,人靠节”耕牛全靠放耕时,吃些草料,补充营养。人民全靠节气头日,弄些花样的食品吃吃。提到节日食品,宁海就有《节俗谣》可知“清明吃青草,四月八日吃柴脑;端午笋壳包;六月六日尝新吃麦糕;八月十六蒸洋糕;九月重阳麻糍糕;十四吃糰,冬至汤圆,年夜饭大团圆。”青草指青叶。

食俗,即饮食风俗,与一个地方的生活方式、文化特点和宗教信仰等等相关,并伴随着许多优美的神话和传说,使人终生忘不了那份自幼年时代哺育熏陶出来的亲情,也许除夕夜,母亲一边给焐粽的灶洞添柴,一边做着新鞋那幅风俗画,现在已经罕见,但上年纪的人肯定历历在目,由于过去生活并不富裕,平常难得吃上一餐佳肴,但四时八节,不得不随俗,备上特色食品解解馋,让节日充满欢愉的笑声,怪不得东乡逢月必有一节,这就是宁海食俗的内涵之一吧。

总而言之,宁海食俗以岁时节令最丰富,而节庆食文化以春节最丰富,不妨将年货清单介绍一二:

馍糍

今多称年糕,在宁海还有一定的区别,块状叫馍糍,条状叫年糕。先用洗净的粳米(或糯米)浸泡一夜,沥干磨粉放在蒸桶里,猛火蒸熟放在石臼上捣匀,分手捣、搭台捣两种,然后擀平切块。旧时邻居多采用换工互助方式,其乐融融,洋溢着节日的气氛,后改为机器加工,一般称年糕了。旧时馍糍作为接待客人或自食佳品,食用方便,又易于保存,只要浸入水里即可,有些大户,整七石缸浸着,可能要吃到清明季节,不过保存的水最好为“冬水”即存贮立春前的井水、泉水等,馍糍不易开裂或发糊。

糯米经水浸、沥干,用粽箬或笋壳等包裹成三角状,东乡也有横包粽,北乡有笔杆粽。有的在糯米杂以蕃茹干、红枣、赤豆或火腿肉等,几只一串(内杂材料不一,以只数来区别)放在锅内长时间地焐,除夕守夜时最为温暖,围坐灶前,柴火通红,锅内清香阵阵,热气腾腾,肚饿了解只粽充饥,吃起来又糯又香又甜。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日,民间也多裹粽,因是端午必备食品。有特色的粽子,还要分赠亲友品尝。这天裹(也叫扼粽)粽,相传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

米胖

将糯米放入特制的密封容器内,架在烧旺的炉子上,一手抽风箱,一手不停地旋转着容器,烧到一定压力时,启盖释放发出惊天的响声,糯米能放大好几倍,故称米胖。还可将玉米、黄豆、馍糍片等食品膨化,使它们变得松口,吃起来颇有风味。

饴糖汁    俗称“糖淋”,将蕃薯洗净煮烂,用麦芽作酶,在大铁锅里熬成糖汁,以备作打糖划糕时的粘结剂,本身又是麦芽糖,如果制成棒状,冷却后藏之炒粉内(以防溶化粘口),吃起来齿颊生香。

打糖划糕

用饴糖汁或直接用白糖受热成稠汁,分别放入炒熟的冻米(用蒸熟的糯米饭晾干而成)、花生、芝麻、炒豆、米胖等,再添桂花、切细的桔皮粒、生姜粒等,利用糖汁的粘合作用,压实擀薄,然后在冷却前切成小块,成为春节必备的糖果。如果用炒米粉或玉米粉掺少许米胖作原料,切成条状小块,俗称“炒粉糕”,吃起来相当煞劲,余味无穷。

蕃薯糕

用去皮蕃薯煮熟,捣糊掺入少许芝麻、切细的桔皮、生姜末等,放在特制的木格里(大约25公分见方)制成小毛巾状的薄片,晾干。然后剪成小块,炒熟后味道相当香。有的将小蕃薯煮熟,直接切成条状晾干,则别有风味。

春节, 除了上述食品外,一般家庭还杀鸡宰鸭,做些腊味,还有风鳗,墨鱼干等,做水作(豆腐、空心腐、香干、豆腐皮等豆制品)榨老酒(多用蕃薯、糯米)等等,食品之丰富,不在此篇幅能说清了。

汤包

一种饺子状的食品,是宁海十四夜必备之食品。分别按各人的口味,将猪肉、笋丝、带豆、韭菜、咸菜、豆芽、香干等切成细丁、裹入擀薄的粉皮上,然后做成汤包,放在锅里蒸。由于它的外形绝象人的耳朵,宁海有句俗语说“你的耳朵粘在羹架上”,比喻人家耳背,听不清自己说的话。汤包可直接吃,也可再下汤煮,是鲜味无比的粉制品。

糊辣羹

也是十四夜要吃的食品,先在锅里炒好肉丝、冬笋丝、香菇、木耳、蛏干、香干丁、油豆腐丁、川豆板、菠菜之类,米粉用水调匀后,混在一起烧开糊状即成糊辣羹,十四夜有些村乡小孩拿着碗,到各家各户品尝,特别是有新媳妇之家,比较出手艺高低。至于吃糊辣羹的由来,一说是元朝末年,推翻统治者胡人,共吃糊辣羹以示庆贺,另一说在嘉靖年间,戚继光率军民抗倭,一时粮绝,人们只好用野菜等混合成糊辣羹充饥,后来取得大捷,为纪念而吃,以后相沿成习。

菁馍糍

旧时有寒食节,人们都不举火,只吃冷食,最早寒食节长达一个月,后来渐渐变成三天,现在人们不再习惯冷食了。但这个节日作为风俗还保存下来。相传春秋时,有位晋国的贤臣介子推,他与晋文公(公子重耳)流亡时,曾在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熬成肉汤,献给重耳吃,使重耳挺过难关。后来重耳做了国君,却忘却介子推的大恩。待重新想起时,介子推已带着母亲隐入深山,不肯面君,晋文公只好放火烧山,企图逼出介子推,而介子推宁肯烧死也不相见。人们非常尊重和想念介子推,故在这个月不忍举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寒食节。现存唯一只有吃清明馍糍的习俗。先到田野采来绵菁(鼠曲草)、糯米菁等嫩草,煮熟捣糊,再拌入蒸熟的糯米粉中,放在石臼里捣匀,然后擀薄切块;有的直接用菁叶,糯米粉拌和揉成团,嵌进馅料,馅料有甜有咸,用蒸笼蒸熟,叫“菁团”。菁馍糍或菁团是清明节必备的特色食品,也是上坟主要供品。

乌饭馍糍

先采摘“山乌饭”(一种野果)嫩叶,捣碎过滤取汁,浸上糯米,一夜后,蒸熟米后再捣成馍糍,色乌紫,撒上松花粉,外黄内乌,别有一番风味,这是宁海“四月八”特色食品——乌饭镆糍。“四月八,牛生日”,相传天牛星君因自己失误,下凡做牛吃草,竭尽一生,减少农民劳动强度。以后到了这一天,人也象征性地吃柴草,而用鸡蛋、黄酒犒劳耕牛,来感谢天牛星君任劳任怨之功。

立夏蛋

传统习惯,立夏要吃补食,猪肉和酒煮之,称“肉淘酒”,食之能滋补身体,准备投入农忙季节。这天要吃茶叶蛋,免疰夏;吃青梅,能明目;吃竹笋、海蛳,健脚骨。儿童还将煮熟的蚕豆,象项链似的串起来,挂在头颈上,一边玩,一边吃。相传是戚继光抗倭时,朝廷以倭首数量论功领赏,士兵们提着头不方便,到后营用倭首换蚕豆,战后以蚕豆数量来领赏,故我县许多地方称蚕豆为“倭豆”。东乡还作兴蚕豆拌和糯米煮饭吃,据说与刘阿斗有关,孟获为报诸葛亮对他七擒七纵之恩,当刘阿斗被俘后,起兵声讨,司马光为了笼络孟获,让阿斗吃糯米拌蚕豆的饭,营养丰富,保持体重不变,孟获认为没有亏待阿斗,收兵而归。所以立夏日,宁海还有秤体重的习俗。

立秋西瓜

旧时吃西瓜是奢侈,贫困之家只有到立秋日,买只西瓜让家人尝尝,表示炎热已经过去,秋凉即将开始之意。

中秋月饼

宁海在农历八月十六日过中秋,家家户户都要吃月饼。月饼的由来,传说起源于元朝末年,汉人利用面饼,夹上一张纸条,号召人们八月十五日一齐动手,推翻元朝残暴统治。起义马上获得成功,后来人们便在中秋节吃月饼表示纪念。旧时月饼还夹着一张纸条,不过上面写的是吉祥贺词而已。

重阳糕

用米发酵,磨成水磨粉,蒸熟成多孔的阳糕,其形大如盘,再放橙瓣、红绿丝、中间镶一层红糖糕和栗子的最好。重阳节吃阳糕,相传从登高避灾演变而来,阳者指重阳节,“糕”与“高”同音,以吃糕表示也曾登高,可以取到避灾之效。

冬至圆

冬至日吃的汤圆专称。先用优质糯米水浸水磨,沥成团块,再用黑芝麻、猪油(纯板油)、绵白糖、桂花做成馅子(也有用豆沙、白糖)用手搓成圆形,吃时放入沸水中,待汤团浮起水面,再加少量冷水煮熟,汤圆吃起来香甜滑糯俱全。或用肉丁、香干、笋丝、葱花作馅,或蒸或炒,各有风味。“冬至大如年”,吃了冬至圆,年龄又长一岁,合家团团圆圆吃汤圆,不是一个好兆头吗?

“民以食为天”,说明饮食是人生存的第一需要,因而饮食向来受到仅仅是普遍的注意和重视,由于当时客观条件,节庆特色食品更为突出,宁海绝非以上数种,只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至于为什么突出节俗饮食,因为旧时人们生活水平普遍低下,有句俗话说;“牛靠歇,人靠节,”不可能每天在饮食上变花样。只能在节日将饮食上多作文章,所以带有不可少的联系,总有一种味道总能让你无法释怀,这就是节俗食品,印着家乡的标志,你到天涯海角总会记起家乡饮食。

相关链接:
应可军美食文化专辑
应可军古戏台文化专辑

作者简介

应可军

应可均 ,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理事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叶寒

□ 图片:网络
□题词:储吉旺先生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
(0)

相关推荐

  • 【飞红说吃】雪白丰腴的长街糰

    长街大湖 · 叮噹 摄 十三汤包十四糰, 历来是宁海东路人过年时沿袭的 一道不可或缺的主食. 如果说玲珑娇巧的汤包 如同小家碧玉飞入寻常百姓家. 而长街糰, 恰似深宫里雪白丰腴的贵妃娘娘 ······ ...

  • 应可军 | 宁海灯史

    宁海灯史 文/应可军 在我未得病前,总往农村跑,碰到不少宁海乡土者,不知怎么回事,他们收集了不少农村老物品.总想建立乡愁展览馆.非常惭愧,我没有为她们提供较好或系统的文字稿.这几天,忽然想到写点文字, ...

  • 应可军 | 小偷帮忙送元宝

    小偷帮忙送元宝 文/应可军 话说白溪流域山脚有一家农户,夫妻俩勤俭节约,生活过的比较丰裕.   一日黄昏,夫妻俩在床上聊天,一个小偷正潜入他家准备行窃,发现他们在聊天,他也静静的躲在一边偷听.只听见男 ...

  • 应可军 | 宁海名人绝粮时故事

    FLO 宁海名人绝粮时故事 文/应可军 史载:孔子离开陈国到楚国,途经蔡国被围绝粮几乎致死.孔子离开陈国到楚国,陈国亲吴派害怕孔子辅佐楚昭王楚国更强大,便派说兵胁迫孔子改道,不让孔子去楚国.孔子在蔡国 ...

  • 应可军 | 文化名人与宁海

    文化名人与宁海 文/应可军 文化名人主要是指在文化生活中特别突出的人,对于人类的进步与人们文化境界的提高都起了重要作用的人物,他们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带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影响.流行名人主要是指那些在社 ...

  • 【乐益行三月三特辑】北际社区:浓情三月三,团建庆佳节

    为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促进志愿者在服务之外的交流互动,结合壮族"三月三"特色节日,近日,南宁市乐益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驻点社工联合北际社区居委会在北际社区居委会会议 ...

  • 应可军 | 宁海照相史话

    宁海照相史话 文/应可军 我们这玩地方文献的群体,对老照片的喜爱是难以言表的,可惜存世的老照片实在太少了.老照片作为一个建筑.一个人一段时期的特定影像记录,有着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特点,就算发展到今天 ...

  • 应可军 | 周恩来与宁海

    周恩来与宁海 文/应可军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

  • 应可军 | 闲谈宁海染坊

    闲谈宁海染坊 文/应可军 "世界博物馆日"由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发起创立.1977年5月18-29日,国际博物馆协会在莫斯科召开了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 ...

  • 应可军 | 孙中山与宁海

    孙中山与宁海 文/应可军     孙中山,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