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话镇江#15
#百字话镇江#15
镇江有些方言,确实会让外地人难以理解。
如刘鹗老先生的《老残游记》中,有一句“连走是走”的话,结果中华书局在出版这本书时,就感到为难了,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于是,就在书中注明,可能是作者笔误。
实际上,这句话在刘鹗的老家镇江,更直接地说丹徒,就是走得很快、走得匆忙的意思,就像竞走一样,而不是笔误。为此,我还在《周末》上发了一篇文章。
联想到自己当年刚到镇江上学时,与盐城的一位同学一起,向班主任老师借照相机。由于我和这位同学都来自农村,且我们两地“ji”和“zi”不分,于是,把老师给蒙住了,问了我们几遍,你们要照相纸干什么,还以为我们要洗照片呢。好在其他同学解释,不然,班主任还不知道怎么办呢。
而我们自己,对镇江把“鞋子”说成“孩子”,把“孩子”说成“下子”,把“做什么”说成“干什尼”等,也是很长时间才适应。只是,40年过去了,镇江的方言,没学会几句。
好在镇江属于北方语系,方言再难懂,听几遍就能听懂。如果到了镇江下属的丹阳,那就只能一个结果——气死。因为,连我这个土生土长的丹阳人,很多丹阳话也听不懂。因为,丹阳多数说吴语,而又夹杂着太多自己发明的音调。譬如“做什么”,在丹阳语中,就有“哆过”、“掉过”等多种说法。说不好,在外人听来,还会认为是骂人。
所以,丹阳能够出语言大师,如吕叔湘。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