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在中国使用毒气与细菌战的时候,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挨原子弹吗

日军在进攻中国军队战场时,除了日军初期的战斗素养比较强之外,大多数时候都是处于以少敌多、以寡击众的状态,所以比较依赖武器上的优势。这包括几个方面,首先是步兵武器中炮火配置普遍远远高于中国军队,所以每战日军都以重炮轰击,压制中国军队炮火之后,步兵开始冲锋,步兵冲不上去,退下来了,日军再接着继续炮轰。

其次是中国军队当时的空军很快就消耗完了,而且,除了少数部队有防空炮和防空机枪之外,其余大多数部队都没有能力防空,所以日军很快就掌握了制空权。每次作战之前,日军除了用战机侦查地面国军情况之外,经常直接用飞机轰炸国军阵地,有时在发现国军没有防空能力的时候,会直接用战斗机俯冲,对国军阵地上的士兵进行扫射,造成阵地的混乱,便于地面部队攻击。

而在淞沪会战及之后沿江西进攻击马当要塞和田家镇要塞的时候,日军还有一个利器,就是以海军军舰驶入长江航道,停泊于江中水面,在步兵占领攻击出发阵地之后,进行炮火覆盖的时候,海军会以舰炮对国军阵地上的重点目标进行轰击,比如国军的炮兵阵地,经常能够收到出其不意的攻击效果。

徐州会战结束后,日军溯江西进,进攻武汉时期,以及占领武汉之后,国军在两岸依托山区设防,层层阻击,日军从突破马当要塞、田家镇要塞,一直到占领武汉之后进攻随枣地区,这时候日军兵力已经非常紧张,捉襟见肘,而国军选择的战场都是大别山等丘陵众多的山区,日军的坦克等武器无法发挥其威力。

加之国军步步后退,退到武汉外围地区之后,日军的补给线越来越长,弹药补充越来越困难,而国军在人数上每战都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日军必须要依靠强大火力配置,才能击溃国军,一旦缺乏重武器支援,没有了火力优势,日军的攻击旷日持久,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弹药补充会越来越紧张,攻势也就会顿挫。

所以,国军在江西、大别山区和湖北等地,都曾出现过在苦战一段时间之后,日军无力继续进攻,不得不撤退的时候,国军发起追击,让日军损失也比较大的情况。比如黄广战役、信罗战役,都对日军造成了比较大的损失。虽然每战国军死伤人数远在日军几倍以上,但日军兵源有限,每战都出现几千乃至上万人的损失,对日军来说也是非常大的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每次当日军攻击顿挫,陷入苦战的时候,日军为了减少损失,以尽快达成战役目标,多次在战争中使用了毒气,而使用最频繁的就是窒息性瓦斯和催泪性瓦斯。这在日军沿长江西进的作战中,多次出现过。比如在攻击马当要塞的时候,登岸部队攻击无果,国军占据制高点,日军冲上去,被国军的火力打下来,如此循环几次,日军失去耐心,就开始使用毒气,从而一举突破国军防御阵地。

日军多次使用这种战术,一开始还是很有效果的,但随着战争的延续,这种战术也逐渐没用了。起初国军还能配发一些防毒面具之类的装备,以减轻毒气的伤害,后面物资紧张,军政部也采购不到或者采购不起这么多防堵装备,就只好给士兵每人发一块毛巾、几块香皂,在遇到日军施放毒气的时候,军官就下令士兵以此来减轻伤害。办法虽然土,但也还是有效果的。

除了使用毒气之外,日军还多次在战场上投放病菌。日军还多次在攻击受挫之后撤退时,因为无法有效控制某些地区,而这些地区又容易成为国军活动和攻击日军的区域的时候,日军还在一些地区投放病菌,导致疫病流行,从而造成国军的大量非战斗减员。本来国军的营养水平就差,医疗救护能力也很差,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只能仓促逃离,受害的就是当地老百姓了。

总之,日军侵华本来在战略上就是以小博大,起初以为可以依靠自己的武器装备优势,在短期内摧垮中国军队,迫使中国投降,当战争变成了旷日持久的消耗战的时候,日本本身战争资源不足的缺陷就会暴露得越来越明显,而为了弥补自身这些方面的短板,日军经常使用一些非常规手段,以达成其作战目标。而使用毒气、生化武器这种灭绝人性的方式,尤其让正常人类感到愤慨。

后来日本本土被投放了两颗原子弹,成为迄今为止唯一挨过核武器的国家,也算是报应不爽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