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灭亡的锅不能只让褒姒背,有没有烽火戏诸侯都得东迁
今天给褒姒洗个地吧。从西周当时所面临的政治危机的情况来看,无论有没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这回事,西周在关中都待不下去了,必须寻找新的出路。
西周衰落不是一天两天了,是从周厉王时期就已经开始在走下坡路了。到宣王中兴,实际上也就是回光返照,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西周所面临的危机。到周幽王时期,这个危机终于爆发,就是诸侯国与戎狄勾结,消灭了西周,平王东迁,开启了东周。
周朝祖先本来在甘肃庆阳一带,受到戎狄侵逼,不得不往东南迁徙。先后迁徙了两次,才到了现在的陕西宝鸡岐山一带。又经过长期经营,才最终消灭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消灭殷商之后,周武王和周公先后在关东地区大量分封诸侯,同姓诸侯和异姓诸侯混杂,相互制衡,形成了西周初期的政治均衡局面。而西周的王城则仍然在关中。在关中,西周同样封建了许多小诸侯,以此来夹辅王室。
分封之初,诸侯中很多人和周天子都是兄弟叔伯,有血缘关系,自然是相互支持,关系比较密切的。但是经过了长达三百年的西周,这种血缘关系自然就淡薄了很多,更多的时候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而非血缘关系。
也就是说,到西周晚期,原来的分封制已经开始出现危机,诸侯对周天子已经不再如初期那么顺服了,既不承担对周天子的义务,也不再把周天子视为政治效忠的对象。所以,周天子和诸侯之间的关系本身也需要调整,要么是承认现状,承认王室衰弱,放弃原来对诸侯的要求,要么周王室振作起来,通过征伐来重建周天子的权威。
与诸侯日渐强大几乎同步的是,周王室所在的关中地区的西北方向,戎狄经过三四百年的发展,也已经越来越强大了。虽然周朝的祖先就是因为戎狄侵逼才被迫迁徙,但到周朝兴起之前,戎狄势力开始衰退。
而且,周朝封建的有些诸侯封地就在戎狄区域。这些诸侯中,有些经过长期经营,完成了对这些地区的定居化、农耕化改造,有些为了生存,不得不“入乡随俗”,自己变成了戎狄的生产和生活习俗。
可以说,整个西周时期,游牧与定居农耕两种文明就在持续的博弈。无论是在西北、华北、华东、华南地区,都经历了这个过程。到西周晚期,这个博弈的格局大体稳定下来。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适合农耕的地区基本上逐步转为农耕定居,而不适合农耕定居生活的地区,则同化了被分封到那些地区的诸侯。在这种形势下,本身就需要通过一次新的政治动荡来进行政治格局的调整。
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反应的就是两个事实。第一,诸侯已经不再遵守对周天子的义务,不再随时在周天子需要的时候前来勤王,保卫周王室了。第二,犬戎已经强大到了能够消灭周王室的程度。
实际上,为了逃避犬戎的侵逼,周王室在平王东迁之前,就曾在关中地区来回迁徙,多次迁都。这些也可以视为周王室在当时的条件下做出的应对措施,但都不成功,仍然未能避免最终被犬戎消灭的命运。
在周幽王和太子被杀之后,晋国、郑国、卫国、秦国等诸侯才姗姗来迟,赶走了犬戎,另立周幽王的另一个儿子为周天子,即周平王,迁都到雒邑,才算是又找到了一个落脚之处。而周王室从东迁完成之后,就经常和临近的诸侯发生冲突,甚至出现过诸侯射中周天子的情况。最后,周王室被迫接受自身地位的下降的现实,无力干预诸侯国的事务,甘心充当诸侯国的吉祥物,才彻底完成了从西周晚期到东周初期的政治格局调整。
所以,无论有没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周王室东迁都是必须经历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分封制并未从根本上阻止犬戎强大起来的过程,而强大起来的犬戎也必然通过劫掠农耕地区来发展自己。
已经暮气深沉的周王室无力重新振作起来,阻止犬戎入侵,被迫东迁,这个历史性的任务就交给了秦国。周王室东迁之后,秦国才开始逐渐扩张和强大起来,从一个西鄙小国发展成为春秋时期的一大强国,乃至在最后消灭六国,重新实现了大一统。
而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是否真实存在,本身也是很可疑的。很可能只是在平王东迁之后,诸侯为了把西周灭亡的锅甩给周王室,故意编出来的。因为这样,就可以给诸侯在周王室受到犬戎入侵的时候不及时救援一个合理的借口,不是我们不去,是你拿我们找开心,我们才不陪你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