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人大战”,不能一抢了之

【原创】

“抢人大战”,不能一抢了之

(非特别标注,文章皆为谭浩俊原创)


12月9日,国内领先的生活服务平台58同城、安居客发布《2019人才政策与安居就业报告》,《报告》显示,仅2019年,全国已有百余城出台了人才政策,有超30个城市陆续出台了新的落户政策,广东、黑龙江、浙江、江西等省均在其列,其中不乏二三线城市的身影——天津、深圳、广州、佛山、成都、西安、南京、宁波、马鞍山、长沙等地市,相继对人才政策、住房购买及销售行为等做出规定。特别是宁波,最高补贴可达800万元。

不能不说,人才引进已经成为“一窝风”了,且政策一个比一个吸引眼球,甚至人才的“底盘”已经相当大,大得让人根本分不清是人才还是人员,大得已经没有了标准、没有了评价手段。面对这样的场景,我们只能说,相当一部分地区是以“人”养“房”,以“人”推动房地产市场稳定。因为,真正的人才,并不需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引,而应当为他们创造能够创业的条件、营造创业的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纷纷出台人才引进政策的城市里,许多是高校密集城市,大学生聚焦的城市。我们不禁要问,有多少大学生愿意留在所在城市工作?又有多少留在所在城市工作的大学生能够持久待下去的?留城率与流失率到底有多高?

也许有人会说,正是因为大学生们不愿留下来,才需要通过政策来吸引和留住他们。听起来很有道理,仔细分析则不难发现。当我们在不断出台人才引进政策时,已经在城市驻足的大学生,却纷纷离开,形成了“狗熊掰玉米”的矛盾状态,一边用政策大量引进,一边人才大量流失。最终,城市仍然是人才严重缺乏的格局。

实际上,对人才而言,不能只做增量文章,更要做存量文章。存量文章做好了,增量文章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做好。所谓存量文章,就是把已经留在城市的人才用用好,把已经留在城市的人才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空间。一旦这些人用好了,用出了效率、用出了水平、用出了效果、用出了前程,其他地方的人才,就会向这个地区聚焦,就不需要出台那么多物的政策,而只需要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创新氛围。

不错,深圳也在出台人才引进政策,但是,深圳的人才引进,呈现出两大特点。一个特点是,对技术人才,深圳是向着最高端拓展,也就是一般人才对深圳来说,不需要用政策去吸引,而是会自然而然地向深圳聚焦。这方面,深圳已经形成了人才的虹吸效应。只有尖端人才,深圳才需要用政策来吸引,且主要是与几大一线城市和国外城市竞争。一个特点是,深圳在人才引进方面,采用了补短板的方式,对某些人才严重短缺的领域,通过引进的方式补充人才,如教育,就开出了很高的筹码。而一旦大量优秀的教育人才进入到深圳,深圳的人才梯队就能比较好地建立,深圳作为新兴城市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就能得到解决。

相反,那些教育资源十分集中和发达的地区,收应当通过盘活存量、用好存量、用活存量的方式,让人才使用的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并形成磁铁效应,在将存量人才紧紧吸住的同时,吸引外地人才进入。如此一来,人才的集聚,效应也就产生了,就能够使地区的人才越来越多。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很多地方,产业定位、产业规划、产业布局工作没有做好,就开始出台大量的引进人才政策。这就弄不清楚了,这些地方到底需要引进什么样的人才呢?如果没有很好的产业定位、产业规划、产业目标、产业方向,而是盲目地通过物的政策引进人才,人才来了以后做什么呢?总不至于想通过什么人才都引进,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把地区的产业门类做全吧?

人才需要集聚,但需要通过产业来集聚,必须首先确定产业定位,再去广招人才,没有产业定位的人才引进,是盲目的,是形式主义,只能认为是为了房地产而引进人才。产业定位好了,人才看到有产业做支撑,自然会形成集聚效应。像有的地方的人才引进方式,完全是做形式、做样子,是跟风和炒作,没有明确的引进人才目标和思路。所以,必须改进人才引进办法,不能“一窝风”,更不能失去底线,不能把物的标的越定越高,从而失去人才引进的意义和价值。政府在人才引进问题上,更多的是创造环境,而不是出台那么多物的政策。政府的钱,也是纳税人的钱,不能盲目使用,更不能浪费。对引进人才出台这么多物的政策,已经立足的人才却没有任何政策,就会倒逼他们去其他城市享受人才引进政策,形成人才的非正常流动和扭曲。这一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与警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