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曲礼上,关于日常行为礼仪

曲礼上

备注:《曲礼》是指具体细小的礼仪规范。曲为细小的杂事。

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导读】礼记作为君子修身和学问的基础,所以在开篇首先谈了君子的日常表现

【本段解】不要不恭敬、严肃,要像在思考问题一样保持庄重的样子。说话也要平心静气,这样才能够安定、安抚百姓。

傲气不可以任意增长,欲望不可以肆意放纵,不可以志得意满,享乐不可以无度。

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

【导读】狎:亲昵,亲近。畏:恶也。——《广雅》

【本段解】

对待贤德的人,要主动亲昵他们,但又要不失敬重,要有畏服之心,又从内心爱慕他们。

对喜爱的人,不能盲目,也要知道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对于憎恶的人,也不要一棍子打死,也要知道他们的优点和好的地方。

要善于积累财物(懂得节俭,不搞铺张浪费),也能够把自己的财物分散给别人。不为财与物所累,不会成为金钱与物质的奴隶;能够随遇而安,但是如果有需要,也能够跟孔子一样周游列国,去过漂泊的生活。

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分毋求多。疑事毋质,直而勿有。

【导读】很:古代指争讼。质:通“诘”( jié),或评判、对质。直:《说文》正见也,《博雅》,正也。有:保存,保护。

【本段解】君子处事:碰到发财的机会,不会贪婪,就像李嘉诚说的“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我只拿六分”,要懂得让利于人,而碰到灾难的时候,不要牺牲他人来求得自己的幸免,要有担当责任的勇气;在于人争辩、争讼的时候,不要一心求胜,到最后可能是赢了道理输了输了感情;在分配功劳、分配财物的时候,不要贪求比别人分的多;第三,这句话有多个解释,一个解释是,对别人的话有质疑的时候,不要去诘问,刨根问底,另外一个解释是,对于拿不准的事情,不要去做评判。另外在端正(给别人提意见)的时候,不要有所保留。

若夫坐如尸,立如齐。礼从宜,使从俗。

【导读】“如齐”二字比较难于理解,可以参考《论语.述尔篇》中的“子之所慎.齐,战,疾”,齐,同“斋",古代祭祀之前,先要整洁身心,叫作斋戒。

【本段解】如果坐着,就要跟尸体一样——不动不摇,腰直端正,眼低色敛。在站立的时候,跟参加葬礼时候站立时候,恭敬的样子,所谓眼观鼻鼻观心。在礼节方面要因地制宜,朱子说:“五方皆有性,千里不同风。”礼之用和为贵,恭敬礼貌的态度为主,礼节仪式则要看当时的具体情况而施为。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不妄说人,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导读】古人制定礼仪制度、规范的意义在哪里呢?《论语.学而篇》中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妄:乱也——《说文解字》。费:语句多余,言辞烦琐。善行:美好的品行;美好的行为。

【本段解】礼的作用首先是用来理定亲疏关系;其次是用来判断疑惑难辨的事理,就像我们有些事拿不准,就可以用礼(社会法律、道德行为规范)来做判断,另外可以用来分别事理的同异,再有就是可以用礼来判断是非。懂礼的人,在说话上,不会去言辞烦琐地对人胡言乱语;在做事上,逾越节制则招辱,侵犯欺人则忘让,戏谑轻薄则忘敬,所以君子不为也。

一个人能够做到上面说的,修身——修正、整治自己的日常行为,践行自己的言辞。就像《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说的“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就是美好的品性。

礼的本质是:使人,行为上有修持,言辞符合道义。这句话可以对应《论语.八佾篇》中孔子回答林放“礼之本”的时候说的“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礼的传播是自动自发地,这也是所谓的“行教”,只有说从别人身上去学习的,没有听说强求别人来学习的;另外你能够做到“行修言道”,就会有人主动来学习,没有听说去强行教给别人的。这也是文化传播的特点,就像舜帝一样,“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史记.五帝本纪》)”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导读】莅,lì,本意是指走到近处察看,也指治理,统治,管理。撙,zǔn,,犹趋也,《疏》节法度也,言恒趋于法度也。备,成也。

【本节解】君子之所以要,形恭态敬、节制、谦让以显明礼制,是因为:

要修养道德和仁义,没有礼是不可能完成的,而教化、训导百姓,使民风、民俗端正,没有礼也是不可能完成的。处理纷争诉讼争辩,没有礼作依据,是无法判定的。君臣、上下、父子、兄弟这些关系的理定,没有礼是无法确定的。进仕为官、先师导引、学事习业,求师传授,没有礼节就不亲热了。

另外,整肃朝廷、整顿军旅,治理官员、施行法度,不依礼仪程序,就没有威严而行使不了职权。祈福、祭祀等活动,以及供奉给养鬼神,如果依照礼仪程序,那么无法显示出真诚和庄重。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导读】麀,yōu 泛指母兽,麀聚(父子共一母麀。比喻乱伦秽行)。

【本节解】禽兽虽然也能说人话,但是依然是禽兽。人虽然会说话,假如没有礼节,不也是禽兽之心么?禽兽没有礼节,所以有父子同雌、母女共雄的情况。所以圣人制定礼仪,根据礼来教化人,使人有礼仪懂礼义,知道自己与禽兽有别。

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导读】这段话的核心是理解“施报”,这可以参考《贾谊新书.礼》“礼者,所以节义而没不还。故飨饮之礼,先爵于卑贱,而后贵者始羞。殽膳下浃(jiā ,本义:湿透,融洽,通达,理解。整个儿的),而乐人始奏。觞不下遍,君不尝羞。殽不下浃,上不举乐。故礼者,所以恤下也。由余曰:“干肉不腐,则左右亲。苞苴(是bāo jū,基本解释是指包装鱼肉等用的草袋,也指馈赠的礼物。)时有,筐篚(kuāng fěi,盛物竹器。方曰筐,圆曰篚。)时至,则群臣附。官无蔚藏,腌陈(指盐渍久贮的食物)时发,则戴其上。”诗曰:“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是一种精美的玉佩),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上少投之,则下以躯偿矣,弗敢谓报,愿长以为好。古之蓄其下者,其施报如此”,这段话也解释了什么是“礼尚往来”。

【本段解】上古时期,人们崇尚修养个人道德,然后才会要求有所回报。礼教的推广需有来有往,如果别人以礼相待,就要回待以礼,否则就不符合礼仪的规则。每个人的言行符合礼仪教化,那么社会就会安定,如果都不遵守礼教,社会就会乱套,所以不可以不学习礼教。怎么算是“礼尚往来”?就是放低自己而尊敬别人,哪怕是对待贩夫走卒,也一定要有尊重,何况是有经济地位的人与有社会地位的人?一个人身处富贵而好礼仪,则就不会傲慢放纵,一个人身处贫贱而又能好礼,那他就不会动摇自己的志向与追求。

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

【导读】很多人对自己的人生各个阶段都很困惑,特别现代人,在激烈的竞争中,总是很容易冲动或者急躁,这段话算是一个指引,对于人生轨迹与发展的一个指引。

【本段解】

人生百年,前二十年是一个学习的阶段,十几岁的时候是蒙学,主要以各种基础知识的学习为主,当然按照周朝的教育,这个阶段主要教学的内容是礼,就是学习各种规矩,然后就是文学方面,学习各种典籍,会写字、作文,还有一些人生的经验,另外孔子教育中还有乐器、射箭、数学、驾驶车辆,乐器算是修养方面,也是在那个时代的一种休闲娱乐、抒发情感的方式,射箭算是体育类教育,在于强身健体,数学就是计数,是为未来生活打基础,驾车算是一种职业技能。

到二十多岁,已经成年,“弱冠”就是带上成年人的帽子,没有人再把你当成小孩了,就跟小鸟离巢,野兽离群,也不要把自己当成孩子了,要学会自己的找食,自己面对生活中的困难、陷阱和诱惑。这也是所谓的“社会大学”需要学习的内容。

人到三十进入壮年,无论从身体还是精力都属于最佳状态,开始成家立业,孔子说“三十而立”就是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了,而且要为这个目标和方向积蓄力量,不能像二十多岁那样幼稚、莽撞。

四十岁时候,孔子说“不惑”,就是经历了十年的沉淀和积累,家庭稳定了,对你所从事的事业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时候可以“挑大梁”了,所以这里说“而仕”,可以走仕途了。

五十岁称作‘艾’,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就是知事理,怜悯心,就可以服官从政了,能够成为一个团体的领导者了。

六十岁就称为‘耆’,就可以以资历经验指使青年人做事了。

七十岁方可称‘老’,就可以将家事委托给后人了。

八十、九十岁称作‘耄’,是颐养天年的时候了。人生七岁时就称作‘悼’,年龄在‘悼’与‘耄’时,虽然犯了刑律,但是不会给他们加以刑罚。

超过百岁就称作‘期’,纯粹的受供养的年龄了。

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行役以妇人。适四方,乘安车。自称曰老夫,于其国则称名。越国而问焉,必告之以其制。谋于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长者问,不辞而对,非礼也。

【导读】制:“制,裁也。从刀、从未。未,物成有滋味,可裁断。一曰止也。《说文解字》

【本节解】七十岁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孔子说“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到了七十岁的时候,人生经验十分丰富了,凡事看的都清清楚楚,但是体力和精力却跟不上了。所以这里说,七十岁可以退休了,如果确实没办法退休,这时候君主就需要赐给他几杖,上朝时候可以拄着拐杖,而且有座位了,而且活动的时候需要有妇人搀扶照顾着,如果出差,要乘坐舒适的车辆。

到了这个年龄,就可以称自己为‘老夫’,但是在自己的国家,对着国君的时候,则需要称呼自己的名字。如果有过外的使者访问,(君主)一定会使人告知他,听取他的看法和意见。

到了这个年龄,年轻人(晚辈)找他们商议事情时候,一定要准备好座位和手杖。长辈有所问,如果不先谦让一番而回答,就不合乎礼的规定。

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在丑夷不争。

【导读】从这一段开始,讲的就是做子女的待父之礼。丑同“俦”。夷同“侪”

【本节解】为人子者的礼仪,冬天一定要让父母住的温暖,夏天要让他们住的清凉,昏定晨省的意义比较丰富,晚上要等到父母睡下之后再睡,早晨一早起来向父母问安(至少要早起之后),在父母面前不要跟兄弟姐妹争吵。

夫为人子者,三赐不及车马。故州闾乡党称其孝也,兄弟亲戚称其慈也。僚友称其弟也。执友称其仁也,交游称其信也。

【导读】三赐,谓三命之赐。案周代官吏的品秩有一到九命之差,九品为品秩之最高者。每一命,都有相应的礼服和其他象征品秩的赏赐物。如果做了三命之官,周王就要赏赐他车马了。但因有父母在,孝子不敢贪乘坐车马的享受,因此虽赐而不敢受。

【本节解】为人子者,无论身居何位,如何发达富贵,都不忘体量父母之苦,不忘“事父母当竭其力”,所以乡人都会称其孝,有此“不违”之心,对于兄弟姐妹自然会友爱有加,这里用“慈”是因为他有“三命之赐”,身份地位比较高。

身处高位有“慈爱之心”,对同僚下属自然也会友爱,所以“同僚称其弟”;身处富贵,不忘孝弟之道,所以执道之友,会称其仁;守孝弟之道,交游之时自然可以守信。这也是有子所谓的“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此孝子之行也。

就是拜见父亲时候的持守之礼是:时刻遵守父亲的旨意,父亲不让进,就不能进,不说让退,就不能退,如果不提问,不能随便讲话。这才是孝子应该遵守的。

【感悟】这一段虽然讲的是父子之礼,其实也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毕竟周朝时候的经济实力、军事力量和科技水平都有限,统治中国这么大的地盘,只能依靠血缘、裙带管理来维系,而这种管理体系下,如果没有严格的礼仪规范,那周朝莫说七百年,恐怕一两百年都够呛。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现代家族企业还没等十年二十年,一发展大了就出问题,其根本原因就是孔子所谓的“礼崩乐坏”,哪怕一套房子几万块钱,都能父子反目、兄弟相向,何况是一个大型的企业呢。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

按照周礼:

做儿子的(女儿出嫁前本身就不允许出门)出门之前一定要禀告父母,说清楚去哪里、干什么、什么时间回来,等回家后第一件事要赶快跟父母回报,让他们放心。另外出门也要去那些父母知道,常去的地方,不要轻易去陌生、危险的地方,另外学习的内容一定要围绕自己的目标和事业,这也是古人说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另外,无论自己年龄多大,只要父母还活着,就不要说“我老了”这类话,这样会让父母感觉更老,他们会伤感。

在外边,也要懂得敬爱老人,碰到年龄是自己一倍以上的,应该以父礼待之,比自己年长十岁左右的,应该以对待兄长一样,年长四、五岁的,就可并行平坐而稍分先后。有五人以上在一起,其中年岁大的就必须另坐一席或另坐一方。

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食飨不为概,祭祀不为尸。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

只要父母还活着,家里就要以父母为主,睡觉,要把家里最好的西南角的卧室让父母住,吃饭的时候要让父母坐在主位,走路的时候要把最平坦好走的路让给父母,哪怕出门站着的时候,也要让父母站在中间(焦点位置)。招待客人、祭祀之类的活动,也不要自作主张,要请示父母。

平日里要把父母时刻放在心上,不要等父母发火了再去改错,更不要等父母生病了才知道关心照顾父母,“听于无声,视于无形”平时多观察,看父母是不是心里有事,或者身体有恙。

另外就是在父母面前要保持安顺的样子,不要登高、去危险的地方,所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而且态度要端正、严肃,不要放纵或者嬉笑。

孝子不服暗,不登危,惧辱亲也。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

一个孝子不会去作那些见不得人的事,也不会去做那些危险的事,怕给父母脸上摸黑。而且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允诺朋友以赴死难,不能背着父母有私人财富。

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纯素。孤子当室,冠衣不纯采。

父母在世的时候,戴帽子、穿衣服,不能是纯白色。父母不在了持家时,戴帽子、穿衣服不能是穿纯彩色的。

【理解感悟】正如《论语.八佾篇》中,孔子回答林放时候说的“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这些礼数,看似比较繁琐,其实蕴含其中的是,对父母的敬与爱,这也是我们学习礼记的重点。

幼子常视毋诳,童子不衣裘裳。立必正方,不倾听。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负剑辟咡诏之,则掩口而对。

【导读】怎么教育子女?这个在现在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过去家庭以父母为主,现在已经完全倒过来了,“小皇帝”、“小公主”,全家都围着孩子转,可是教育出来的还以依然问题很多,甚至出现一些小孩殴打母亲,打骂爷爷奶奶。这里我们看周朝时候怎么教育孩子的。

【本节解】首先在孩子很小,照看他们的时候,不要说话话,更不要教孩子说谎。其次是小孩不要穿“裘裳”,古人说“要想小儿四季安,须受三分饥和寒”,因为小孩阳气很盛,穿的过于暖和,体内的热气传不出去。

无论站着还是坐着,都要端正,“方”就是面向四个方位之一,不要歪着斜着,另外不要偷听别人讲话,年长的人牵着他手的时候,一定要两只手捧着年长者的守。“负剑辟咡诏之”这段话很难理解,只能保留了。

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与之言则趋而退。从长者而上丘陵,则必乡长者所视。登城不指,城上不呼。

【导读】先生、父兄、老师,资龄长于己者皆是。这部分讲的是对待长者的应对礼仪。

【本节解】跟随老人、长者的时候,碰到自己认识但是长者不认识的人,要先禀告长者,然后跟人打招呼,也不要耽搁很长时间。如果在路上碰到长者,要快步走上去,规规矩矩地站好拱手行礼,如果长者跟你说话,就要恭敬的应对,如果不跟你讲话,那么问礼之后就小步退回去。

跟随尊长去高处或平原,必须随尊长之视方而视,以免其问之而卒不能答也。在城、楼上不乱指,恐惑人之见。城、楼、高处不呼叫,恐惊人听闻。

将适舍,求毋固。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将入户,视必下。入户奉扃,视瞻毋回;户开亦开,户阖亦阖;有后入者,阖而勿遂。毋践屦,毋踖席,抠衣趋隅。必慎唯诺。

【导读】这部分讲为客之礼。这里是从入户开始,每一步的礼节。

【本节解】首先,到别人家里的时候,不要提无理的要求。

其次,进入客厅的时候,声音要大一些(提醒主人)。

第三是,如果到别人家里(那时候没有防盗门之类的),所以要注意,如果门口摆着两双鞋的时候(说明主人家里另有客人),要先听一下,如果能听到客厅里人讲话(说明是光明正大地交流),这时候可以进去,如果屋里很安静,听不到有人说话声,那说明他们说的是秘密的事,那么就不要进入。

第四,进入别人家的时候,视线要偏下,不要东张西望,这样可能会犯主人之忌,或被怀疑你是来查探别人隐私的。

第五,进来门是开着的就让它开着,进来门是关着的,进来后也必须关上,以随主人之意,因为主人可能还有别的客人,所以不必把本来开着的门关上。

第六,不能踏踩先入者所脱之鞋,必须从前边入席,提衣从席角而入坐,言语、问对必须谨慎恭敬。

大夫士出入君门,由闑右,不践阈。

走路的时候要走右侧,不能踩踏门槛。

凡与客人者,每门让于客。客至于寝门,则主人请入为席,然后出迎客。客固辞,主人肃客而入。主人入门而右,客入门而左。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客若降等,则就主人之阶。主人固辞,然后客复就西阶。主人与客让登,主人先登,客从之,拾级聚足,连步以上。上于东阶则先右足,上于西阶则先左足。

【导读】与前边对应,这一段讲迎接客人的礼仪。

【本节解】凡是迎接客人,每次进门时候都要让客人先行,客人到寝室门口的时候,主人要先进去把坐席准备好,然后出门迎接客人。主人请客先入,客人要推辞两次,主人这才引导客人入室。主人进门后向右走,客人入门后向左走,主人走向东阶,客人走向西阶。

如果客人较主人身份低,那么客人会跟着主人走东阶,主人一再谦让后,客人才又回到西阶。主人与客人相互谦让对方先登阶,主人先登阶,然后客人跟着登台阶,每阶都是先举一足,而后举另一足与前足并拢,如此这般地一步接着一步地上去。上东阶的主人应先举右足,上西阶的客人应先举左足。

帷薄之外不趋,堂上不趋,执玉不趋,堂上接武,堂下布武。室中不翔,并坐不横肱。授立不跪,授坐不立。

薄帘之外不快行,恐风动而帘开,泄内室之隐秘。堂上有摆设,不可快行,恐有触覆之意外。手里拿着贵重或易碎之物,不可快行,恐损伤也。堂上小步而行,恭敬之意。堂下大步而行,地方宽阔。

二人以上并坐,不能横着手臂。请别人坐,你必坐。请别人立,你必立。

凡为长者粪之礼,必加帚于箕上,以袂拘而退。其尘不及长者,以箕自乡而手及之。

为年长的人打扫卫生的时候,一定要把扫帚放到簸箕之上,防治灰尘飞扬,另外右手拿扫帚,左手提起裙摆,边扫边退。扫完,左手拿箕,箕口不能向着尊长,将尘扫入箕内,用扫帚盖在掇箕上,端去野外倒掉。

奉席如桥衡。请席何乡,请衽何趾。席南乡北乡,以西方为上;东乡西乡,以南方为上。若非饮食之客,则布席,席间函丈。主人跪正席,客跪抚席而辞。客彻重席,主人固辞。客践席,乃坐。主人不问。客不先举。

为尊者铺设卧席,要问脚朝何方。席是南北方向铺设的,以西方为尊位;东西方向铺设的,以南方为尊位。

若不是请来吃饭的客人,席要散开些,一般说来,席与席之间要有一丈的距离。当主人跪着为客人整理席位时,客人也要跪着并且按住席子说不敢当。客人提出要撤去重叠的席子时,主人要一再地表示辞让阻止。客人就席之后,主人才能坐下。主人如果不问话,客人不可率先发话。

将即席,容毋怍。两手抠衣去齐尺,衣毋拨,足毋蹶。先生书策琴瑟在前,坐而迁之,戒勿越。

将要入席的时候,要仪容庄重,不可有失常态。两手提起衣裳的下缉,使下缉离地一尺左右,这样才不致于脚踩着衣裳。不要掀动上衣。迈步不要慌里慌张,以免脚下有失。如果在当行的路前放有先生的书册琴瑟,就要跪下来把它们移开,千万不可从上面跨越过去。

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坐必安,执尔颜。长者不及,毋儳言。正尔容,听必恭。毋剿说。毋雷同。必则古昔,称先王。

不是饮食之座,应尽量往后坐;饮食之座,则要尽量靠前。坐要安稳,始终保持自然的神态。长者没有提及的事,不要随便插嘴打断。要神情端庄,恭恭敬敬地听先生讲话。不可把别人的见解说成是自己的见解,不可没有主见,人云亦云。说话一定要以历史事实为根据,也可引述先王之言为根据。

侍坐于先生,先生问焉,终则对。请业则起,请益则起。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

在先生身边陪坐,先生问到自己,要等到他的问话终了再回答。向先生请教书本中的问题,要起立;请先生把不明白的地方再讲一遍,也要起立。不可用“诺”来答应;先生召唤时,也不可用“诺”来答应;应该用“唯”来回答,同时起立。

侍坐于所尊敬,无馀席。见同等不起。烛至起,食至起,上客起。烛不见跋。尊客之前不叱狗。让食不唾。

在所尊敬的人身边陪坐,要尽量靠近,不要使自己的席端留有余地。见到同辈的人来,可不起立。见到执掌火炬的人来,要起立。见到端饭的人来,要起立。见到主人的贵客来,要起立。晚上座谈,不可使客人发现有许多火炬柄,否则,客人将误会为主人不欲留客久坐。在贵客面前不得大声喝斥狗。主人请客人进食时,客人不可吐口水。

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履,视日蚤莫,侍坐者请出矣。侍坐于君子,君子问更端,则起而对。侍坐于君子,若有告者曰:少间,愿有复也。则左右屏而待。

坐在道德修养比较高(或者是地位比较高,值得尊重的人)的人身边的时候,看到他们伸展身体(像是要起身的样子)时,需要帮着准备好手杖和鞋子,看到他们观察时间,陪侍的人要主动退出。

如果要问其他的事情,则要起身应答。如果有进来说“稍等片刻,有事情要跟君子说(或汇报)”,则需要退开等待。

毋侧听,毋噭应,毋淫视,毋怠荒。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寝毋伏。敛发毋髢,冠毋免,劳毋袒,暑毋褰裳。

君子日常行为应该注意什么呢?

1、不要偷听别人说话。

2、不要大声喧哗,回应别人话的时候,不要吼着说话。

3、不要流转眼珠斜看看人。

4、不要做出无精打采的样子来。

5、走路不要露出傲慢的样子。

6、站立时要双腿挺直,不可一腿直立,一腿打弯。

7、坐着时不要像畚箕一样把双腿叉开。

8、睡觉时不要趴着睡。

9、头发要用帛束好,不要让它像假发那样下垂。

10、帽子不可随便脱下。

11、干活时不要脱衣露体。

12、热天也不要撩起裙子。

侍坐于长者,履不上于堂,解屦不敢当阶。就屦,跪而举之,屏于侧。乡长者而屦,跪而迁屦,俯而纳屦。

在长着边上陪坐时,不可以穿鞋子上堂,脱鞋不要放在阶下(防治影响别人)。穿鞋的时候,要拿这些到边上穿。当着长着穿鞋的时候,要跪着拿起鞋子,弯腰穿上。

坐离立,毋往参焉。离立者,不出中间。男女不杂坐,不同椸枷,不同巾栉。不亲授。嫂叔不通问,诸母不漱裳。

外言不入于捆,内言不出于捆。女子许嫁,缨,非有大故,不入其门。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弗与同器而食。父子不同席。

【导读】捆,通“阃”,妇女居住的地方,就是古人说的“内宅”。缨,本意是指系在脖子上的帽带,也指彩带,这是古代女子许嫁时所系的一种彩色带子。这一段中讲的一些应该被丢进博物馆了,不过有几点还是要注意的。

首先是,如果两个人坐着或站着,离得不太远,中间虽然有空隙,也不要往里挤,因为你也不知道别人是不是讨厌你,而且如果俩人是相对的时候更是如此,你往中间一挤就是不礼貌。另外如果两个人在并排或面对面站着,也不要从中间穿过。

另外这段话中讲了男女之防,就是男女之间不相互递送东西,不坐在一起,不用同一个衣柜、同一个梳子等,其中比较明确的还有,嫂子和小叔子之间有事交流的时候不要进对方的屋里,不让自己的庶母洗下身的衣服。

在外边的事情不要回到家里跟女眷去说,在内宅交流的事也不要传到外边,如果女儿已经确定要出嫁,就不能再进她的房间了,家里的女人,包括姑姑、姐姐、妹妹,一旦出嫁就不能跟家里人一样了,不能在一张桌上吃饭。

再就是规定,父子不同席。

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故日月以告君,齐戒以告鬼神,为酒食以召乡党僚友,以厚其别也。

【导读】币,是指结婚时候的聘礼。这一部分讲的是结婚的礼节-婚礼,但是这应该只是把周朝时期的婚礼给总结出来了,不能说对与错的问题,只是基于当时的社会环境、通讯环境和人口分布而形成的风俗,现在看肯定是落后,可这在当时也算是一种进步,比如,当时的村、居等规模比较小,大部分是同家同姓聚居在一起,同姓不婚也是避免了近亲结婚,专门有“行媒”-媒人,是因为一般家庭交友的范围比较小,只能依靠他们从中介绍,这种现象到了七八十年代农村依然存在,即使现在,很多相亲软件其实起到的作用也在于此。

【本节解】男女之间没有经过媒人的介绍是不知道名字的,没接受聘礼之前,双方是不交往、不亲近的。另外把结婚的日期也要告诉君主(跟现代结婚登记差不多),然后在家里祭祀先祖,把结婚的事情向鬼神汇报,之后要举办宴席以招待乡邻、同僚及亲友,以“厚其别”指的是在男方家里举办酒宴,以示男女之别。

取妻不取同姓,故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寡妇之子,非有见焉,弗与为友。

娶妻的时候,不娶同姓的,这个在《论语.述尔》中就谈到,鲁昭公娶的吴孟子是他的同姓,故意改名掩饰,违背了“同姓不娶”之礼。买妾的时候,不知道她的姓氏,则需要通过占卜来确定。

另外,交往时候要注意,寡妇的儿子,如果不是真的有见地有学问,不要跟他为友。至于其中的原因和理由,这句话隐含的应该跟家庭教育有关。

贺取妻者,曰:‘某子使某,闻子有客,使某羞’。贫者不以货财为礼,老者不以筋力为礼。

【导读】这句话里使用了格式语句,“某子”就是指来祝贺的人(该人没到场),“使某”就是指使某人(来的人),“有客”是按指结婚,家有喜事,“羞”赠送礼物。“贫者不以财货为礼”,指家境贫寒的人不一定送财货之类的礼物,“老者不以筋力为礼”,年龄大的不拘泥于跪拜之礼。

名子者不国,不以日月,不以隐疾,不以山川。男女异长,男子二十,冠而字。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女子许嫁,笄而字。

【导读】“男女异长”指的是古人起名的规则,一般每一代会有一个字代表辈分,另外一个字是个人的名,而男孩和女孩的排字一般不同。

【本节解】给孩子起名的时候,不能用国家或国君名字,不能以日月为名,不能以隐疾为名,不以山川的名字为名,这也是中国传统所谓的“忌讳”。

另外男女各自排字,男孩到二十岁,行冠礼,然后父母(或者尊客)再给起一个字,女孩到了许嫁的年龄,在古代,汉族女子十五岁称为“及笄”,行笄礼表示成年,这时候父母给她起一个字。

在父亲之前,孩子可以称呼自己的名字,在君主面前,臣子可以称呼自己的名字。

凡进食之礼,左殽右胾,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醯酱处内,葱渫处末,酒浆处右,以脯修置者,左朐右末。

【导读】这段话讲的是进食之礼,其礼仪规范,如今不是很适合了,如果研究美食的,可以仔细研究一下。

客若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座。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进。殽之序,遍祭之。三饭,主人延客食胾,然后辩殽。主人未辩。客不虚口。侍食于长者,主人亲馈,则拜而食;主人不亲馈,则不拜而食。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抟饭,毋放饭,毋流歠,毋吒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嚃羹,毋絮羹,毋刺齿,毋歠醢。客絮羹,主人辞不能亨。客歠醢。主人辞以窭。濡肉齿决,乾肉不齿决。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导读】可能每个人小时候会过多过少的接触过这类就餐礼仪,只是没有系统过。这里系统地讲解,值得我们学习。

【本节解】

第一,出门做客的礼仪,出门做客一定站起来要谦让,吃饭之前要端起饭,向主人表达谢意,主人站起来客套一番之后,然后主人客人再坐下吃饭。请客的人,吃饭前要拨出一部分食物以祭祀先祖,现在鲁西南一代还有这个传统,他们会喝酒之前先蘸一些酒撒在地上,表示祭祀先祖。吃饭时候的顺序是,先吃三口饭之后,再吃肉食,然后再吃带骨头的肉。在吃饭结束时候。如果主人没有吃完饭,则客人不要表示已经吃完。

第二是,陪着地位尊贵的人一起吃饭时,主人亲自帮着夹菜或递菜,就需要拜谢之后再吃,如果主人没有亲自夹菜或递菜,则不需要拜谢就可以吃。

第三是,吃饭过程中,要注意不可只顾自己吃饱,吃饭时候手一定要清洁卫生。(1)不要拿手搓饭团。(2)不要把多余的饭放进饭器,(3)不要喝得满嘴淋漓,(4)不要吃得啧啧作声,(5)不要啃骨头(避免形象不雅),(6)不要把咬过的鱼肉又放回碗盘,(7)不要把肉骨头扔给狗,(7)不要只吃一种食物,(8)也不要簸扬着热饭。吃蒸黍的饭宜用手不要用箸。(9)吃汤中的菜时,不可以连汤一起喝下,也不可当着主人面调和菜汤,(10)不要当众剔牙齿,亦不要喝不用任何食物蘸就吃的肉酱。如果有客人在调和菜汤,主人就要道歉,说是烹调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酱类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说是备办的食物不够。(11)湿软的肉可以用牙齿咬断,干肉就得用手掰食。吃炙肉不要撮作一把来嚼。

第四,(12)吃食完毕,客人应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着腌渍物的碟子交给一旁伺候的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别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

侍饮于长者,酒进则起,拜受于尊所;长者辞,少者反席而饮。长者举,未釂,少者不敢饮。长者赐,少者贱者不敢辞。赐果于君前,其有核者怀其核。

陪伴长者喝酒,看见长者将要递酒过来时,就急忙起立,走到尊者所在的地方拜而后接受。长者说,不要如此客气,然后少者才回到自己席位上喝酒;若长者还没有举杯喝干,少者不可以先喝。长者有东西赐予后辈或仆人们,他们只管接受,无须客气。若是国君赐食水果,不要在他前面吐果核,应把核包藏起来。

御食于君,君赐余,器之溉者不写,其馀皆写。馂余不祭。父不祭子,夫不祭妻。

导读这一段前边谈的是过去封建社会君主赐食的礼节,现在无法适用了。后边是祭祀的问题,首先是不能用吃剩的食物祭祀先祖,其次是父亲不祭祀子女,丈夫不祭祀妻子。

御同于长者,虽贰不辞,偶坐不辞。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为天子削瓜者副之,巾以絺。为国君者华之,巾以绤。为大夫累之,士疐之,庶人龁之。

【导读】这段话谈的是切瓜的礼仪,充满了等级制度,现在遵守“人人平等”,所以不要把人分为三六九等了。其中几个字可以学习一下。

父母有疾,冠者不栉,行不翔,言不惰,琴瑟不御。食肉不至变味,饮酒不至变貌,笑不至矧,怒不至詈。疾止复故。

父母有疾病,身体不适的时候,有孝子之心,自然不会注意衣着打扮,也不敢跑路或大踏步地走,以影响父母的心情和休息,也没有心情去谈论闲话,弹奏琴瑟。吃肉喝酒的时候也是少尝即止,不会去享受美食美酒,笑的时候也不会大笑,发怒的时候不会骂人。等到父母的疾病好了之后,才会恢复。

有忧者侧席而坐,有丧者专席而坐。

有忧患的人要坐在正席旁边的席位,有丧事的人要坐在单独的席位。

水潦降,不献鱼鳖,献鸟者拂其首,畜鸟者则勿拂也。献车马者执策绥,献甲者执胄,献仗者执末。献民虏者操右袂。献粟者执右契,献米者操量鼓。献孰食者操酱齐,献田宅者操书致。

【导读】这段话谈的是进献的礼仪,如今很多已经用不到了,但是其中表达的心情和恭谦的态度需要认证体会。首先,需要考虑进献者(送礼的人)能够展现出自己的诚意,其次是要考虑让受献者能够顺利享用自己进献的礼物,东西要配齐全。

凡遗人弓者,张弓尚筋,弛弓尚角。左手执箫,右手承弣。尊卑垂帨。若主人拜则客还辟,辟拜。主人自受,由客之左,接下承弣,乡与客并,然后受。进剑者左首。进戈者前其鐏,后其刃。进矛戟者前其镦。进几杖者拂之。效马效羊者右牵之,效犬者左牵之。执禽者左首。饰羔雁者以缋。受珠玉者以掬。受弓剑者以袂。饮玉爵者弗挥。凡以弓剑苞苴箪笥问人者,操以受命,如使之容。

【导读】这段话接着谈进献礼品时双方的礼节。其中赠送武器的时候,要十分注意的是安全问题,不要伤到人。接受礼品的人,也仔细接好礼品,表示珍惜。凡事被家长或者领导安排去送礼的人,一定像接受正式的使者一样,保持奉命出使得仪态。

凡为君使者,已受命,君言不宿于家。君言至,则主人出拜君言之辱。使者归,则必拜送于门外。若使人于君所,则必朝服而命之。使者反,则必下堂而受命。

【导读】(1)凡是作为君主的使者,出去给臣下传令的时候,要立即去办,不要带着任务回到家里过夜。当传命的使者到达时候,家里的主人要出来拜谢替君主传命的使者。使者回去复命的时候,家里的主人一定要拜送使者到门外。(2)如果是派人前往国君的处所时,一定要穿上朝服进行派遣,使者回来的时候,一定要下堂来迎接君命。

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

能够博闻强识,而有谦让之心,并且保持敦厚、善良,身体力行坚持不懈,可以称得上是君子。而且君子不会强求所有人都喜欢他,也不会强求大家竭尽全力地效忠,以此保全交情和友谊。

礼曰:「君子抱孙不抱子。」此言孙可以为王父尸,子不可以为父尸。为君尸者,大夫士见之,则下之。君知所以为尸者,则自下之,尸必式。乘必以几。

【导读】这段话的解释中涉及到了古代的祭祀之礼,我们现在已经无法理解了。但是对于“君子抱孙不抱子”,在如今看更多的是,家庭教育的问题,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作为父亲应该有父亲的样子和职责,要成为子女的榜样,要严格教育他们。

齐者不乐不吊。居丧之礼,毁瘠不形,视听不衰。升降不由阼阶,出入不当门隧。居丧之礼,头有创则沐,身有疡则浴,有疾则饮酒食肉,疾止复初。不胜丧,乃比于不慈不孝。五十不致毁,六十不毁,七十唯衰麻在身,饮酒食肉,处于内。

举行斋戒的时候要专心一意,沮丧之礼,在于尽心但是不能影响健康。另外出入的时候不要踏逝者的道路。按理说,不应该沐浴、饮酒食肉,但是当身体又痒的时候,则另当别论。

生与来日,死与往日。知生者吊,知死者伤。知生而不知死,吊而不伤。知死而不知生,伤而不吊。

对于丧葬的礼仪,“生与来日”,对于生着而言吊丧从第二天开始,“死与往日”死者的葬礼应该从死亡当日计算。如果跟生者有交情可以前往吊唁、慰问,如果跟死者有交情则可以前往哀悼。只跟生着又交情,不认识死者,则前往吊唁、慰问但不哀伤。只跟死者有交情,但跟生者不认识,则前往哀悼但不用慰问。

吊丧弗能赙,不问其所费。问疾弗能遗,不问其所欲。见人弗能馆,不问其所舍。赐人者不曰来取。与人者不问其所欲。

【导读】这段话讲的是交往、为人处事的道理,不可不读。

【本段解】

前往吊丧的时候,如果没有钱财可以资助,就不要问需要花费多少;

去探望病人的时候,如果没有东西可以馈赠,就不要问病人需要什么;

接待客人的时候,如果没有房子可供居住,就不要问客人住什么地方。

拿东西给人的时候,不要让别人来拿。

要给人东西的时候,不要问他想不想要。

适墓不登垄,助葬必执绋。临丧不笑。揖人必违其位。望柩不歌。入临不翔。当食不叹。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适墓不歌,哭日不歌。送丧不由径,送葬不避涂潦。临丧则必有哀色,执绋不笑,临乐不叹,介胄,则有不可犯之色。故君子戒慎,不失色于人。

作为邻里、朋友,在碰到丧葬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盗墓地的时候不要登上坟丘,助葬的人一定要拿着拉棺材的绳子。到达丧礼的时候不要嬉笑。给人作揖的时候一定要离开座位,进到丧葬现场的时候不要跑,吃饭的时候不要哀叹。邻家有丧,舂米的时候不要唱歌;乡里有殡葬,不在巷子里唱歌。到墓地的时候不要唱歌,哭丧的日子不要唱歌。送丧的时候不走小道,送葬车时不要躲避路上的水坑。到达丧礼的现场脸有哀伤,拿着拉棺材的绳子时不嬉笑,欣赏音乐时不要叹气。披上甲胄就要显出不可侵犯的神情。所以君子时时保持谨慎,就不会在别人面前有失态表现。

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下之。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兵车不式,武车绥旌,德车结旌。

【导读】这段话中涉及到了“式礼”,这是周朝时候以车为主要交通工具,车没有蓬盖,乘车的人手抓着前边的扶手,见到人的时候,可以行“式礼”。国君跟大夫见面的时候,国君行式礼,大夫需要下车回礼,大夫行式礼的时候,士就需要下车回礼。不过接着“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在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被成为读书人享受特权的理由。另外,君主身边不应该有受过刑的人,兵车上不行式礼,田猎用的武车上,旌旗是招展着的;巡狩用的德车,旌旗是垂着的。

史载笔,士载言。前有水,则载青旌。前有尘埃,则载鸣鸢。前有车骑,则载飞鸿。前有士师,则载虎皮。前有挚兽,则载貔貅。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急缮其怒。进退有度,左右有局,各司其局。

【导读】这段话谈的是君主出行的仪仗,遇到不同的情况要换成不同的情况需要更换不同的旌旗,而且随行的军队也保持阵势,以示威仪。

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

这里谈了对三种仇人的态度,如果是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就是有他无你、有你无他的境地,无论如何都要报仇。杀害兄弟的仇人,要时刻拿着武器,一旦遇到就不要返回家里拿武器,可以立即动手。杀害朋友的仇人,“不同国”就是不在一起共事,不相互交往。

四郊多垒,此卿大夫之辱也。地广大,荒而不治,此亦士之辱也。

垒,是指堡垒。

如果卿大夫的驻地被人四面建了堡垒——占领了,这是他的耻辱。同样(国家)土地广阔,但是都荒废着,不去整治利用,也是士人们的耻辱。

临祭

怎么算是对祭祀的重视?(1)如果祭祀的衣服旧了,则予以焚烧;(2)祭祀的礼器坏了,就要埋掉;(3)如果用来占卜的龟甲坏了,要埋掉。(4)用于祭祀的牲畜死掉了,就要埋葬。

凡是士陪同君王行宗庙之礼,俎中盛入的牲肉,在祭祀完之后,士以下的官员则要亲自把它拿回家中,士以上的则会由国君手下之人送回到家中。

卒哭乃讳。礼,不讳嫌名。二名不偏讳。逮事父母,则讳王父母。不逮事父母,则不讳王父母。君所无私讳,大夫之所有公讳。诗书不讳,临文不讳,庙中不讳。夫人之讳,虽质君之前,臣不讳也;妇讳不出门。大功小功不讳。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导读】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死后而成鬼神,需要敬畏,“讳”字就是,因有所顾忌而不敢说或不愿说逝者的名字,但是现代文化受西洋文化的影响较多,讲究“平等”,相对的忌讳就比较少,甚至于很多孩子当着父母的面都会称呼父母的名字。难以说这是进步还是倒退。

不过这段话中,最后几句需要我们特别注意,我们无论走到哪里,一定要先了解一下当地的禁忌,以及地方的风俗,到别人家里(或者与人交往的时候),一定要了解他们忌讳的名或事,否则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得罪人而自己却不知道。

外事以刚日,内事以柔日。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某日,旬之内曰近某日。丧事先远日,吉事先近日。曰:为日,假尔泰龟有常,假尔泰筮有常。卜筮不过三,卜筮不相袭。龟为卜,筴为筮者,先圣王之所以使民信时日,敬鬼神,畏法令也;所以使民决嫌疑,定犹与也。故曰,疑而筮之,则弗非也;日而行事,则必践之。

【导读】刚日指的是单日,柔日指的是双日。外事以刚日,指的是郊外的祭祀,应该选择单日,家里的祭祀选择双日,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制定。

后边关于占卜礼节,如今已经用不到了,但是这里边的规律比较有意思,“丧事先远日,吉事先金日”,其中有心理学的应用,伤感的时候说的时间远一点,会给人一点缓冲,省的过渡伤心,喜事好事说的时间近一点,这样可以让大家多高兴一些,另无论是用卜或用筮,都不能超过三次,并且用了龟卜,就不要用策筮。

卜用龟,筮用策。先圣王之所以要用龟策来卜筮,是因为要使人民信服择定的日期,崇拜所祀的鬼神,恪守颁行的法令;亦就是使人能决定'是'或'不是','做'或'不做'。因此说:'为着怀疑而问卜,既已卜了,就不得三心二意。已定在那一日举事,就得在那一日实行。'

君车将驾,则仆执策立于马前。已驾,仆展軨效驾,奋衣由右上取贰绥,跪乘,执策分辔,驱之五步而立。君出就车,则仆并辔授绥。左右攘辟,车驱而驺。至于大门,君抚仆之手,而顾命车右就车。门闾、沟渠必步。

作为君主的仆人应该怎么做?

君主要驾车出行的时候,要拿着鞭子站在马的前边。等到要驾车的时候,就要先准备好,到门口等着君主出来坐车,然后让左右的人让开。到大门口的时候,君主扶着仆人的手,回头命令左右的随从武士登车。每次经过大门、沟渠的时候,武士们一定要下车,保护君主的安全。

凡仆人之礼,必授人绥。若仆者降等则受,不然,则否。若仆者降等,则抚仆之手,不然,则自下拘之。客车不入大门。妇人不立乘。犬马不上于堂。故君子式黄发,下卿位,入国不驰,入里必式。君命召,虽贱人,大夫士必自御之。

【导读】这里的仆人应该指的是充当驾车角色的人,所以后边有身份地位之说,驾车人的身份地位低,那么他递登车绳给乘车人的时候,乘车人会扶着驾车人的手拿乘车绳,如果驾车人的身份地位比较高,那么他递给乘车人的时候,乘车人不能理直气壮地接受,要从下边(握住绳子)拿着。这其实跟现代酒场上倒酒敬酒一个道理,地位高的人帮着倒酒的时候,受者一定要双手端着杯子,而相互敬酒的时候,身份地位低的人,一定要把杯子上沿低于地位高的人杯子的上沿。

另外,宾客的马车没进入大门的时候,妇人不能立即下车,犬马都不能进入堂内。君子驾车在路上遇到黄发老人的时候一定要行式礼,碰到卿大夫(地位比较高的人)一定要下车,进入国门之后就不要奔驰,到了里巷一定要行式礼。

如果君主命令去召接的人,哪怕是地位比较低下的贱民,大夫士也要亲自驾车去接。

者不拜,为其拜而軨拜。祥车旷左,乘君之乘车不敢旷左,左必式。仆御妇人,则进左手,后右手。御国君,则进右手,后左手而俯。国君不乘奇车。

穿着甲胄的人不需要拜礼,即使行拜则采取“軨拜”,应该跟现在的鞠躬类似。祭祀的车辆要把左边空着,但是乘坐君主的车辆,不敢空着左边,所以需要行式礼。

另外,如果扶着妇人驾车,那么先伸出左手,然后伸出右手,如果扶着国君驾车,那么需要伸出右手,然后左手并俯身。国君不乘坐单数的马车。

车上不广欬,不妄指。立视五巂,式视马尾,顾不过毂。国中以策彗恤勿驱。尘不出轨。

在车上坐着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要大声咳嗽,不敢胡乱指点。

站着,视线前及轮转五圈(约为九丈九尺)的距离;凭轼行礼时,视线及于马尾;转头看时,视线亦不超过车毂。进入国中就改用鞭子末梢摩擦着马,让它慢慢行走,以使灰尘不飞扬于辙迹之外。

国君下齐牛,式宗庙。大夫士下公门,式路马。乘路马,必朝服载鞭策,不敢授绶,左必式。步路马,必中道。以足蹙路马刍,有诛。齿路马,有诛。

国君见到祭祀的牛羊时候,要下车不行,做过宗庙要行式礼。士大夫经过公门的时候要下车,路马是国君驾车的马,士大夫见到的时候要行礼,如果乘坐君主的马车则要穿着朝服,带着鞭策,不能够递上登车的绳子,在左边车上站着必须扶轼而立。在牵着礼车用的路马行走时,必须走中间的大路。凡用脚践踏路马的食草的人要受到责罚;随意估量路马年龄的人要受到责罚。

(0)

相关推荐

  • 曲礼

    <曲礼>为古代作品,是<礼记>的一部分.<曲礼>是指具体细小的礼仪规范.曲为细小的杂事.<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中国典章制度书籍. 曲礼上第一 1.[曲 ...

  • 如何用《论语》起美丽善良的女孩名字,个个都濯清涟而不妖

    姓名作为文化符号,带有时代变迁的信息,铭刻着不同的文化观念,凝聚着父母的深情厚意和殷切期望.有了姓名,人类才能正常有序地交往,因此名字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起名首先要满足好听这个因素,其次还 ...

  • 礼记·曲礼上

    <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 据<曲礼>记载:待人处事必须恭敬严谨,神态应当端庄肃重,好像在沉思似的,所说的话要合理.这样才能让人民安定 ...

  • 杨沂孙《礼记•曲礼上》

    释文: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贤者而恶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狎,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分毋求多.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君 ...

  • 《礼记》·曲礼上

    <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临财毋茍得,临难毋茍免.很 ...

  • 《礼记·曲礼》 原文注释+译文

    <礼记·曲礼> 原文注释+译文礼记·曲礼[原文]<曲礼>曰:毋不敬①,俨②若思,安定辞③.安民哉![注释]①敬:尊敬,严肃.②俨:与"严"同,端正.庄重之意 ...

  • 礼记·曲礼 学习札记

    书院学习的作业,发在此处. 1.在课前,我自己对曲礼的"曲"字,做了一点自己的思考.曲则全,全则周遍.遍于民众的生活.有五大类,吉凶军宾嘉五礼.曲礼应该是考虑得比较细致的,和人的生 ...

  • 礼记.曲礼下

    曲礼下 凡奉者当心,提者当带.执天子之器则上衡,国君则平衡,大夫则绥之,士则提之. [导读]曲礼下依然是讲述礼仪的细节. 凡捧着东西时候,一定要当心,提着东西的时候,要达到腰带的位置,这个细节可能很少 ...

  • 《人生感悟荟萃:礼上往来是教养,不占便宜是修养》

    礼尚往来是教养,不占便宜是修养.有一句古话常讲,来而不往,非礼也.其实,人跟人之间的交往,就像积分制,你不能总是去消耗别人对你的情谊,而总是吝啬于付出你的真心.一旦你太过自私和算计,最终会孤立无援,也 ...

  • 如何防止被血栓“盯上”?日常这几个预防措施别偷懒,要做到位

    无论是静脉还是动脉都有可能出现血栓,发生在动脉内血栓可进入脑血管中,诱发脑梗塞:也有可能进入冠状动脉中,诱发心肌梗死.发生在静脉内的血栓可进入肺部血管中,造成肺栓塞,甚至威胁生命.特别是中老年人,因为 ...

  • 学生成人礼上,这位美女教师金句频出点燃全场

    长江日报5月1日讯"18岁,你可以拿自己的身份证开王者荣耀,再也没有防沉迷时长限制了,但你必须知道,未成年人保护法已经不再保护你了." "18岁了,你要明白生活不是蒙娜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