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改革之将兵法

将兵法是王安石变法中的一项重要举措,于宋神宗年间实施,为改革起了重要作用。目录1概述2举措3置军器监折叠编辑本段概述王安石为了富国强兵,改制变法,推行了很多新政,将兵法就是其中之一。将兵法是兵制改革,就是把禁军的厢、军、营、都四级编制,改为将、部、队三级编制,这样可以有效缓解将不知兵、兵不识将的弊端。作为强兵的措施,王安石一方面精简军队、裁汰老弱,合并军营。另一方面,实行将兵法。自熙宁七年始,在北方各路陆续分设100多将,每将置正、副将各1人,选派有武艺又有战斗经验的军官担任,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凡实行将兵法的地方,州县不得干预军政。将兵法的实行,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素质。折叠编辑本段举措将兵法的实行,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王安石还建议取消士兵刺脸刺手背,指出朝廷对士兵应该"以礼义奖养",而不要"使其不乐",做于实无补的事情,规定实行大营制,规定将军带兵为本部兵,就不用再刺青以区分兵将了。王安石整顿军队,最为引人注目的手段是省兵,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和平裁军,王安石作为直接指挥者,其魄力和勇气,都不是一般愚弱文人所敢以企望的。为了淘汰弱者,部队对禁军和厢兵进行了全面考核,那些身高不合格、体能不达标,通不过的,一律淘汰,逐级下放,直至免为平民。而农村保甲中,有武力高强者就可以破格选进军队,无论做什么工作,发给工资先。除了淘汰那些扶不起来的面条,王安石还对各地兵力进行合并精装,整营整营的裁减,其中仅陕西一路,"马步军营三百二十七"被并为"二百二十七",减掉一百个营。通过并营,有效的精减了各地军队。合并军营的做法一直持续到元丰年间,"岁有废并甚众"。置将王安石首先对全国的军事部署进行了调整,在京畿设三十七将,鄜延五路设四十二将,东南六路设十三将,全国计设九十二将。并派"尝经战阵大使臣专掌训练","早晚两教","日夜按习武艺"。宋时一将,其级别大概相当于现代的一个军,但将的人数不等,往往从三千到一万不定。从军事部署上看,力量最强的是鄜延五路,直接面对西夏,明显带有主动向西夏开战的意图。次之为京畿,三十七将"拥卫京师",主要用于防范北辽南侵。军队部署完毕,士兵即不再随意调动,各部并配置固定的将领,让大家彼此熟悉,打仗时才能"得士死力"。更重要的是,将领的权力得到了增强,"各专军政,州县不得关预"。范仲淹在陕西的时候,曾经对军队编制进行过调整,他把鄜延路禁兵一万八千人分成六将,每将派人指挥训练,当时蔡挺正在范仲淹手下。王安石主政时,蔡挺被提到枢密院,任枢密副使,将兵法在蔡挺的主持下展开,有人据此认为,王安石整兵置将的思路源自范仲淹。通过省兵置将这一套"制兵之良法",宋军人数从"凡一百十六万二千"减为"五十六万八千六百八十八",裁军过半!此举节省了大量军费不说,还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士气自此益振",一时名将尽出,郭逵在打仗时可以"临阵尽其技";高永能"遇敌身先之";刘昌祚"最善骑射,箭出百步之外,夏人得箭以为神";王文郁"善左射"。由此,也造就了一批"百战骁勇"之师,以至后来宋军对西夏战争中,屡屡出现以少胜多的战例,竟然出现了以"不满千人,却贼数万"的非常战绩。如刘昌祚只以骑兵两千,就击退了西夏万余骑兵,令敌人"丧气逃遁",一洗宋军颓废之气,这在范仲淹领兵时代都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因为裁军幅度较大,所以军费节省也相当明显,根据漆侠先生的计算,熙宁年间的军费支出,比庆历年间减少一千三百多万缗!真正要打仗,只有战马兵将还远远不行,还需要大量精良的兵器。于是,在熙宁六年六月,军器监应运而生。折叠编辑本段置军器监熙宁六年六月,"置军器监,专总内外军器之政"。军器监成立以后,网罗天下,广收人才,"天下知军器利害者",可以随时到军器监谈论自己的想法。同时,对军器监各级主管严加考察,如果武器制作不精者,视情节轻重,"黜陟其官吏"。军器监分工也很明确,有火药、青窑、麻作等"凡十一目",并且"皆有制度作用之法",严禁把相关技术外传。在军器监的指导下,宋朝的兵器质量与数量都有了飞速提升,各种武器,"皆极完备",数量"不可胜计",一旦打仗,"可足数十年之用"。如典型的由军器监制造的神臂弓,能"射三百步","入榆木半","他弓弗能及",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威力。不仅如此,军器监还致力于兵器制造理论研究,总共讨论编写了一百一十卷"军器法式"专著,对兵器种类和制造方式进行了详细介绍,为传之后世作好了准备。王安石全面整顿军队,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大宋军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因为,大宋军事力量增强,人猛马壮刀枪锋利,使得长期欺负大宋的北辽,也心生畏惧,"修城蓄谷,为守备之计",害怕"中国陵蔑之故也"。大宋一转身,从被人欺负而变成了准备欺负别人。这种转变,是建宋以来百年所未有过的故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