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两境界:心无多虑,事多量力
很喜欢这样一首谒:
“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历经世事沧桑,才明白起起伏伏,悲欢离合才是人间常态。
人若无心处处闲。
烦恼场空,身住清凉世界;营求念绝,心归自在乾坤。
余生最好的活法,便是心无多虑,事多量力。
卢梭曾言:
“我们的悲伤,我们的忧虑和我们的痛苦,都由我们自己引起的。”
生活中大多数的烦恼,都是因为自己想得太多。
佛说:
“烦恼天天有,不捡自然无。”
人活着,别给自己太多压力,凡事应看开,怎么简单怎么过。
心里无事,生活才能简单,人生才能自在从容。
林清玄在《从容的底气》一书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位中年人,年轻时辛苦奋斗,终于在中年时,追求的家庭、事业都有了基础。
但是这个时候,他却觉得生命空虚,感到彷徨而无奈,而且这种情况日渐严重,到后来不得不去看医生。
医生听完他的陈述,给他开了四贴药,并告诉他:
“你明天九点钟以前独自到海边去,分别在九点、十二点、三点和黄昏五点,依序各服用一贴药,你的病就可以痊愈了。”
中年人半信半疑,但第二天,还是依照医生的嘱咐来到海边,一走近海边,尤其在清晨,看到广大的海,心情为之清朗。
上午九点,他打开第一副药。然而里面并没有药,只写了两个字:“谛听。”
他闭上眼睛,听着海风徐徐,听浪潮拍打之音,不自觉心旷神怡,仿佛世间所有的喧嚣都与他无关。
到了中午,他打开第二副药,里面写着“回忆”二字。
他想起自己一路走来,童年的无忧无虑,青年的壮志拼搏,父母的慈爱,亲友的关怀……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直被爱包围着。
下午三点,他打开第三副药。里面写着“检讨你的动机。”
回想起创业初期,他只是单纯地想要实现梦想,但随着事业越做越大,他的想法也越来越多。
到了黄昏的时候,他打开了最后一副药,上面写着:“把烦恼写在沙滩上。”
他走到离海最近的沙滩,将所有的烦恼写在沙滩上。
没过多久,一阵海浪袭来,所有的烦恼随着海浪的冲刷消失殆尽。
中年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带着灿烂的微笑,恢复了原来的活力。
他也终于明白自己过得不快乐的原因:
想得太多,想要的也太多,最后只是在折磨自己。
亦舒说过:
“一念心净,处处莲花开。花开花落,顺其自然。得失从缘,随遇而安。”
你若多虑,那日子就苦多乐少;你若内心从容,那人生便处处风景。
只有把心放开,从容清净,才有精力去享受生活的乐趣。
有一句话说:
“轻言放弃,是弱者;不言放弃,是愚者;懂得放弃,才是智者。”
人生如逆旅,道阻且长,遇事多量力而行,有一份峰回路转的智慧。
作家林语堂也曾说:
“明智的放弃,胜过盲目的执着。”
老和尚和小沙弥一同下山化缘,路上老和尚问道:
“如果你进一步则死,退一则亡,那你准备怎么做?”
小沙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
“我往旁边去。”
梁启超说过:
“变则通,通则久。”
生活中有许多事不在我们的能力范围,懂得量力而行,就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书法大师张文举,年轻的时候梦想成为一名作家。
为此他每天坚持写作,笔耕不辍,然后将稿子寄给不同的出版社。
虽然他很努力,但是稿子却从未被录用。
终于有一天,他收到了编辑的回信。
那是他经常投稿的一家杂志的主编给他写的,信中说他是个很努力的青年,但知识面过于狭窄,生活经历也过于苍白。
言下之意是他不适宜创作,不必再写下去了。但信中提到,从他多年的来稿中,他的钢笔字很好,而且越写越好。
张文举恍然大悟,也许自己真的不适合做作家。
于是果断放弃写作,开始练习书法,终于成为了国内著名的书法家。
人生中遇到的苦难就像一座座大山,唯有翻过这座山,才能踏上新的征程。
但有的山,我们注定难以翻越。
与其硬磕,不如量力而行,转个弯,让人生柳暗花明又一村。
钱钟书在书中说:
“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是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是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
人生难得而易失,良时易往而难追。
唯有活在当下的人才可以无事,每一刻都尽情地、没有挂虑地去生活,欢欢喜喜,全心全意。
星云大师曾讲过一个故事
一个行者问:
“您得道前,做什么?”
老和尚说:
“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问:
“那得道后呢?”
老和尚说:
“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又问:
“那何谓得道?”
老和尚说:
“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当我们活在当下时,才能懂得日日是好日的道理。
在平凡的日子里,听一场雨,等一朵花开,有风有月,随喜赞叹,处处皆可爱。
当我们心无多虑时,才能领略春风十里柔情。
当我们事多量力时,便能处处有好风漫上来。
人生行路苍茫,愿你能不管风雨雷电,心中无事,脚下自在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