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考场上写下此诗,后人纷纷惊呼:如有神助
在唐朝,诗歌艺术达到了巅峰,享誉后世的诗人层出不穷,佳作也如璀璨夺目的明珠一般。在现在看来,钱起的名气似乎不够大,然而在当时,钱起被成为是唐代宗时期“大历十才子之冠”。在当时,朝廷官员出任外地,如果没有钱起与郎士元赋诗送别,会被看成一件很没有面子的事情。
所以,在那个时代,文人们将钱起与郎士元并称为“钱郎”,并被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然而,钱起却非常不屑与郎士元齐名,他曾经高傲地说:
郎士元安得与余并称也?
钱起在当时能有如此大的名气,其实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考场上的一首神作,准确地说,是来自于两句脍炙人口的名句。
在唐朝的时候,诗歌是作为进士科考试中的一项。虽然唐朝诗人如此之多,吟诗作对的风气如此浓厚,但考场诗歌的佳作并不多。这个原因很好理解,诗歌不像策论,更需要的是灵感和才气。考场之中时间有限,气氛又紧张,很不利于诗歌的创作,并不能考出平时的水准,所以在宋朝之后,科举考试就取消了诗歌这一项。
然而,钱起的一首考场诗,却笑傲文坛近千年。那是在天宝十年时,钱起去京师参加进士试。在此之前,他已经多次落第,名气不大,考场之中的表现也平淡无奇。然而,就在这一次,他写下了令人拍案叫绝的《省试湘灵鼓瑟》,并一举得中:
善鼓云和瑟,尝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由于年代久远,这首诗个别字词在传抄的过程中有出入,因此形成了几个版本,不过并不影响它的艺术性。这首诗的题目,就包含了一个典故,那就是舜帝死后,他的妃子哀伤过度自投湘水,民间传言变成了湘水女神,常常在江边鼓瑟,寄托自己的哀思。
诗人在开篇两句就点名题目,表明自己曾经听过这个典故,描述湘水女神带着愁容,用云和瑟弹奏着愁绪万千的曲子。随后,诗人以瑰丽出奇的想象,将全诗推入第一个高潮:动人的瑟声引来了水神冯夷,让他也跟随节奏起舞,不过他不能理解这份哀思;然而被贬谪的客人,却能听懂湘水女神的哀愁,禁不住悲从心来。
接下来,诗人继续升华感情,他说瑟声的哀婉能让石头都同情,也能划破云朵,直入苍穹之中。瑟声传到了舜帝葬身的苍梧山,惊动了舜帝之灵,他让白芷吐芳,与鼓瑟共和。它们交相辉映,在无边无际的空间之中,让天地变色,让草木含悲。
这是全诗的第二个高潮,也让读者沉浸其中不能自拔。然而,精彩的在于最后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相当于神转折,将读者从虚幻世界拉回到现实之中,又让全诗首尾呼应,湘水女神来去自如,自圆其说。
这两句诗,被誉为千古之绝唱,它们单独拿出来,是一流之作,放在全诗中一同欣赏,更是超一流的水准。《旧唐书·钱徵传》直接称之为“鬼谣”,认为并非人力所能写就。这种说法,并非一家之言,在《唐诗分类绳尺》中称为“通篇大雅,一结信乎神助!”在《五朝诗善鸣集》则被称为“真神助语,湘灵有灵。”而在清朝人黄白山等人所著《增订唐诗摘钞》中,则毫不吝惜地赞美道:
结自有神助,亦先有“湘浦”、“洞庭”二句,故接“曲终”、“江上”,觉缥缈超旷,云烟万状,吾谓此四句皆神助也。至“流水”、“悲风”,原系曲名,紧接“曲终”,真是神来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