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一个考试科目,开创世界先河,可惜未能坚持下来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很多先进的文化都是当时遥遥领先的。尤其是在唐朝的时候,国力强盛,先后有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各种举措都是领世界之先,其中就包括承接了隋朝而起的科举制。科举制无疑是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比西方的选官制度要领先了很长的时间。然而,在科举制度中,还有一个科目的考试更是新潮。

那就是明算科,在唐朝的时候,科举制度并非只有四书五经,而是多大五十多种科目。明算科考试就只有算术一科,只要考试得中,就能直接当官。这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算是很难得的,要知道就算是最重要的进士科,即使考中了人数寥寥的进士,也要等待选官以及一连串的考试才能当官。

因为当时民间并不教习算术,朝廷便于显庆元年在国子监开设了“算学馆”。这也是除了国子、太学、四门、律学、书学之外的第六个学馆。另外,在各地的官学之中,朝廷也以各种方面推行算术科,并规定以《算经十书》作为教材。

这种思想,秉承了西周时期就开始的算术教学传统。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就已经有了专门的算术教学,当时的贵族子弟学习之中,“数”也是六艺之一,当时被称为九数。

唐朝的算术教学更进一步,太史令李淳风组织编纂了《周髀》、《九章》等十部算经,这就是后来的《算经十书》,不仅成为了唐朝的数学教材,而且影响深远,传播到了朝鲜、日本、印度等地,甚至直接被朝鲜所照搬使用。

如果按照最完美的设计,唐朝的算术科不仅能鼓励大批人才学习算术,这些人才又能走向前台,就有可能推动唐朝的科技实践精神。说不定,能让古代封建社会从重视诗文、文章而变为重视自然科学。然而,这一切终究只是美好的愿景,唐朝的算术科的实践虽然很美好,但有着致命的缺陷。

最为重要的是考上明算科,虽然能被授予官职,但只是一些不入流的小官。小到什么程度?因为太小史书对这些毕业生都没什么记载,但我们看教习明算科的老师就很清楚。当时的国子科博士的官阶是正五品上,而算术博士的官阶确实从九品下,是官员序列中最低的。老师如此,学生能好到哪里去,恐怕就是授予县官的文书等官职。

这样一来,广大的考生对于明算科就失去了信心。除非是实在对此有很浓兴趣的人,一般人谁会花费毕生的精力却学习这个毫无前途的科目?所以,明算科的应试人数一直很少,而到了晚唐时期,这个科目就废止了。

另外,朝廷设立明算科的用途,也让它很难有所突破。它使用的教材,往往都是在政府主导下编写的,是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特别是为天文历法服务的。这本没有什么错,可它太过于重视实践性,缺乏理论思考,也不启迪思考。一切的宗旨,就是将天文、历法、农业、水利的计算知识加以学习,并不要求从理论源泉追根溯源。这样的算术,实际上仍然是经验的口口相传,无法使之从实践再次走入理论,无法突破为现代科学。

就是这两点的不足,相互影响,使得唐朝极具创造性的明算科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没有能够发扬光大。这是中华民族的遗憾,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巨大损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