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悟堂|简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五)
《净水技术》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追踪行业热点与焦点,让你每天比别人知道多一点
关注
前情回顾
一路向北,絮絮叨叨,简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也稀里糊涂地说到第五回了,我们从水源地说起,一路北上。这次,我们与历史相会,这里就是方城垭口。
垭口,在《辞源》里的解释是“两山间的狭窄地方”,即连续山梁的一块平坦且相对较低的位置,也可以说是高大山脊的鞍状坳口。
方城垭口,位于河南省方城县东北部,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20公里,是中国南北方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上自然形成的隘口。垭口为南阳盆地北边的最低高程点,两侧地面高程达200米以上,垭口处仅为145米。
之所以说与历史相会,是因为这里曾是宋代兴修水利工程的搁浅之地。在宋代之前,长江以南的粮食运到汴京(今河南开封),通常要绕道长江、淮河,距离十分遥远。宋代建立后,从漕运补给军队吃粮的角度考虑,希望能在方城垭口筑坝置堰,调引白河水北上,到达京师,这就是历史著名的水利工程“襄汉漕渠”。但由于地势渐高而水不能至,受到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千年前的这项工程一直没有成功,仅留下了如今方城县城东南4公里处一条东西走向的长沟。
襄汉漕渠遗址
在历史的交汇处相遇,一千年后的南水北调工程,却没有在此停下脚步。面对着古老的垭口,向古人致以崇高的敬意。然后努力向前!面对一系列的施工技术难题,工程建设者们团结拼搏、勇克难关、昼夜施工、分秒必争,奋战700多天,终于实现千年调水梦想!
冲出垭口,继续北上,下一站就是沙河渡槽工程。
沙河渡槽全长9050米,工程起点位于沙河南至黄河南段,终点设在鲁山坡流槽50米处,担负向沙河以北地区的输供水任务,综合流量、跨度、重量、总长度等指标排名世界第一,被誉为“世界第一渡槽”。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沙河渡槽
致谢
【本科普内容受“上海市科协科普项目(项目编号:18dz2306700)”和上海市水务海洋局“水务科普年度活动”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