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明生:管理者用“效率”,领袖用“效力”|名家论语

效率和效力是两种不同的管理方式,效率讲等级、结构、流程,需要人们按照规定做正确的事,得到可预期的结果;而效力讲引导、随机应变,通过做正确的事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01

马化腾:产业竞争的主赛场正在由单打变成“”混合双打

产业竞争的主赛场正在由过去单打的PK而逐渐变成了双打的比赛。过去商业竞争往往围绕着垂直细分产业的单打独斗,今天当信息化这个最大的变量开始融入到各行各业,产业竞争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了,由垂直纵深的各个实体产业和横向延展的信息产业相结合,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新搭档,可以说产业竞争已经演化为双打的比赛。

工信部很早就提出了“两化”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认为产业互联网正是两化融合的重要载体和突破口,例如,汽车产业正在面对百年未有的大变局,5G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的落地、新能源的替代以及智慧城市的治理,正在推动着跨界协作,特别是信息产业和汽车产业的融合创新,而构建了新的车联网生态。过去一年,腾讯和重庆长安汽车不断地磨合,正在成为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一对好搭档,我们不但要实现人、车、电、场之间的智慧连接,还要推动整个汽车的产业链进行智能网联化的升级。

今天的中国产业界需要更多的拼搏精神,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潜力,我们才能够把挑战变成机遇。去年,腾讯进行了新的一轮战略升级,提出了“扎根消费互联网、拥抱产业互联网”,我们同时进行了组织变革,我们希望团队能够适应外界的变化和挑战,激发我们的创新潜能。

「马化腾: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选自8.26日2019中国国家级智能产业博览会上马化腾的现场演讲。」

02

宋志平:战略是头脑、是旗帜、是事业的起点,管理是腿脚、是手段、是过程

大家常常把做企业的管理细节和战略说到一起,这是两码事。战略是头脑、是旗帜、是事业的起点。管理是腿脚、是手段、是过程。方向弄清楚了,思路弄清楚了,问题就容易解决。

当时公司做了决定,放弃了原来的地毯、壁纸业务,改名叫做中国建材,进入了水泥产业。因为小产业的市场,就像一个脸盆,央企是一块大石头,会把脸盆砸坏。结合自身优势和使命来看,作为一家央企,要做行业领军者,一定要扎根大行业,做足大产业,水泥就是我们的机会。

多年后,有次在香港路演,有人问我,“掌管大企业,你觉得自己最成功的地方在哪里?”我回答他:“看到机遇然后抓住它,然后制定一个清晰的战略,并且义无反顾地执行下去。”中国建材能快速发展,就是顺势而为,人一生中的重大机遇可能只有一两次,企业的成长过程也是,有的机遇甚至是十年、百年难遇。因此企业做什么,什么时候做,非常关键,市场不可能总给我们机会。

作为企业领导者,最重要的是,带领大家眺望远方,比别人多想一步。当时我们还是一个穷困潦倒的单位,既没有水泥厂,也没有资金,凭什么做这个大事?消息登报后,大家都不相信,到处都是质疑。但我坚信,不懂水泥不等于不能做水泥,没有钱可以去找钱,关键在于有没有好的盈利机会。就像大年三十,家里有面有油,只能烙饼。但是想吃饺子,就得去找菜做馅儿。做企业必须了解环境,抓住机遇。一旦确定了合适的目标,缺什么找什么,一心一意把这件事做成。

「宋志平: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选自微信公众号正和岛文章」

03

关明生:管理者用“效率”,领袖用“效力”

效率和效力是两种不同的管理方式,效率讲等级、结构、流程,需要人们按照规定做正确的事,得到可预期的结果;而效力讲引导、随机应变,通过做正确的事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这两种方式并非是对立的,而是在企业的发展过程都需要兼顾用到的。

企业有两种领导,一种就是马云这样的叫做“领袖”,另一种就是像我这样的叫做“管理者”,管理者一般用效率多一点,而领袖几乎只用到效力,所以在阿里内部马云是“阿里爸爸”,我是“阿里妈妈”,爸爸看到的是“今天很残酷,明天也很残酷,但后天很美好”,而妈妈则需要保证“今天和明天都有饭吃,大家不会‘死在’今天或明天晚上”。

管理者计划、组织、给标准、拿指标、算比分,是做事的;领袖做的是长期目标、给方向、引导、解放、建团队、言出必践,是管人。

领袖需要突破的最大的瓶颈就是必须学会通过别人拿结果,比如老板是最好的销售,但如果老板还是用做好销售的办法去领导的话企业就死定了。而老板真正要做的是让其他人都能成为最好的销售,通过别人拿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但领袖更高级的能力是要让其他人愿意抢着帮你做事,不是在你成功以后,而是在你刚起步的时候。十八罗汉遇到马云的时候他什么都没有,但我们还是愿意死心塌地跟着他干,这就是领袖的能力。

创始人就是找方向的,必须用效力而不是用效率找方向,找到后就要建系统通过效率的方式来做规模化。而系统当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做预测,这个预测不是领导拍脑袋做预测,而是必须来自一线的预测,而预测的目标是为了预算。

「关明生:阿里巴巴前COO,选自8月8日在蚂上创业营课堂活动的现场演讲」

04

邓康明:核心团队是剩下来的,不是选出来的

如果你是一名创始人,每过一两年、两三年,你都要问问自己:我的机制能不能帮我在业务上前进的同时,每一两年都能帮我沉淀出一两个核心人才?比如,一年下来,有没有一两个VP层级的人可以往SVP、EVP前进;总监层级的人有没有一两个人值得我作为CEO,越过一两个层级去花点心思关注他?

各家情况存在差异,但公司到了一定的体量之后,核心团队如果有10个人的话,5个老一辈的人、3个外边找来的新人、2个自己培养上来的新人,这样的组合可能比较理想。

无论怎样,人才要遵从丛林法则,强者胜出,就是所谓的“一将功成万骨枯”。早期的低阶阶段,强者胜出的唯一标志是拿到业务结果,拿到业务结果就别纠结,冒险让他往上走;到了中间阶段,业务结果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协作的边界性、开放性以及整合资源的能力变得更加重要。

在取舍选择的时候,一定记得该杀的杀,它是丛林法则的自然体现。对跟你一起打天下的“老人”下手是最痛的,可以借鉴华为、谷歌的做法,通过退居二线等方式让他们慢慢退出。

最终,核心团队的所有人都是剩下的人,而不是你选出来的人。核心团队必须建立深层的连接与信任,因而必须是经风雨后见彩虹。通过各类评估手段考评测量的只能是中层的人,中层的人只有与你一起历经磨难,身上既有无数个伤疤、又有无数个军功章后,才能进入核心团队。如果你的核心团队是由这类人组成,那么即便你的事业换一个跑道,这群人也大概率可以帮你把事做成。

「邓康明:阿里巴巴前首席人力官,选自8月10日参加学院自学社课堂上题为《一路向前》的演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