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书信中的一句话,点破了“无湘不成军”的盛况

小珏说历史——《曾国藩及湘军》系列九十四 请勿转载

太平天国在金田发动起义后,声势浩大,清廷的八旗军和绿营都不能战,最后只能依靠湘军。湘军最开始其实是江忠源招募的楚勇,两年之后曾国藩才在湘乡老家组织团练。对于曾国藩招募士兵的来源为什么是湘乡,后世人给了很多解释。其实要我说,当时的曾国藩,只有一点理由:方便。

至于说湖南人勇敢、好斗、吃得苦、霸得蛮等等原因,未免有事后诸葛亮的嫌疑。要说根本原因,还是因为都是乡里乡亲,知根知底,语言习惯相近,便于招募罢了。

当时的曾国藩,应该也不会预料到,就是他的这支湘军,挽救了岌岌可危的清王朝,成为了救命的稻草。他更没有想到,这支湘军走出了不计其数的人物,打造了“无湘不成军”的品牌名片,更扎扎实实影响了百余年的历史。

直到曾国藩当上两江总督,节制四省之后,他在给曾国潢的书信中,才偶然提及,当时的清王朝,竟然有了四位湘籍总督,占据了天下八个总督的一半。也许从这时候起,曾国藩才会隐约感受到,他所领导的湘军,不会是平定了太平天国那么简简单单,而是开创了三湘四水的辉煌局面。

当时的四个总督分别是:两江总督曾国藩、闽浙总督左宗棠、直隶总督刘长佑、云贵总督劳崇光。这里面,除了湖南善化人劳崇光不能算为湘军外,其余都是是湘军的缘故而扶摇直上。特别是左宗棠,他不仅坐稳了湘军第二把交椅,而且在后来还再一次成为清廷的擎天之柱。

至于说刘长佑,他本来是湘军的元老,资历甚至不亚于曾国藩。后来主要被清政府派往北方,镇压白莲教运动。

其实,在当时,湘军还有一个关键性人物因劳成疾而离世,那就是胡林翼。如果胡林翼不是过早的倒在安庆会战中,总督之位必然会占据一个。

曾国藩领导的湘军,最大的特点就是书生加山农式的结构。在湘军的高级将领中,大多数是饱读诗书的文士,而下层将领和士兵,则以普通的山野之民为主。这种搭配无疑是极具有战斗力的,知识分子善于谋划,指定战略战术,而普通群众只为了富贵,不怕死,不惜命。

也就是曾国藩发出“天下总督,湖南其半”的感慨后不久,湘军攻下了太平天国都城天京,终于为清王朝解决了心腹大患。湘军的将领们再次立功,而且是不世之功,因此总督、巡抚更多。整个湘军系统中官至总督者15人,官至巡抚者14人,当时也有人称“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在当时,哪怕只是湘军中的一名幕僚,也有可能成为独当一面的地方大员,可见湘军人才之鼎盛。

从古代以来,湖南处于内陆,并不是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没有出现过领风气潮流的人物。虽然有周敦颐、王船山之类的大家,但总的来说并不成气候,没有形成影响全国,影响历史的声势。

只有当湘军出现后,才让湖南正式走向全国,甚至于走向世界。即使湘军解散,但祖先们的事迹激励子孙们追逐荣耀之光,湘军掠夺的财富,也让后代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湘军带来外界的知识,更开拓了湖湘儿女的眼界。之后的湖南人才,继续呈现井喷的状况。

这一切,在曾国藩毅然举办团练之时是想不到的,哪怕是曾国藩在给弟弟写信的时候也是没法想象的。但必须承认,就是他的成功,带给了近代湖南翻天覆地的变化。

喜欢请点击关注,每天带给你有趣的历史故事。

参考资料:《曾国藩传》、《曾国藩家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