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海茵建筑 | 中标香港城大东莞校区项目

今年夏天,香港城市大学宣布新校区即将开设建设,选址东莞。为了将东莞校区建设成为超前的国际性一流水平大学校园,校方举办了新校区规划设计竞赛。

海茵建筑已于日前在这一竞赛中脱颖而出,顺利中标!这是海茵建筑中国团队继西湖大学和中法航空大学等项目之后,又一次出色地独立完成了高等院校校园原创设计。今天,我们首次披露项目的核心设计理念和效果图。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校区选址于东莞市大朗镇屏山东片区。一期工程总用地面积为119,710.43 平方米;二期用地面积为 107,668.7平方米。

项目位置

新校园所在的松山湖科学城地块,已经在区域层面形成“生态绿核—创新圈层—服务圈层—产业圈层”的结构布局。地块居于莞深合作科学中心核心创新圈层,在松山湖科学城内与南方光源、散裂中子源、材料实验室共同组成大装置集聚带,共同组成区域性的基础科研功能带,创新要素集聚的优势明显。

同时,松山湖国家高新区内聚集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新企业,特别是华为落户周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对科学技术交流和科研成果转化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引入香港城市大学,实现了产学研用高度融合。

总平面图

合一的校园

新校园两期建设紧密合一。校园运用编织的设计语言,通过整体规划结构,将被分割的两侧用地紧密结合,在空间氛围和建筑形式上达到完美融合,但同时又各有侧重。从城大一直秉承的“教研合一”理念出发,规划功能布局。

校园各功能组团顺应山势布置。生活组团临山而建,包含宿舍区、体育区和活动中心。教学与实验组团向心分布,位于校园的中心区域。公共服务组团紧邻校园主入口,亦是校园各轴线的交会处。科研轴、实验轴与生活轴依山势而走,将各区域串联起来。

左右滑动

简单的校园

建筑师为复杂的功能赋予简单的设计呈现。尽管地形复杂,建筑相互交错,但从整体上看来,校园结构和建筑原则都非常简洁。大部分教研功能建筑形式类似,按模数复制生长,按合一轴线原则相连。

实用的校园

大部分功能建筑按模数设计,一以贯之,平面遵循简单灵活的原则,可以适应各种未来使用场景。建筑以经济合理的模数化空间为基础,以可复制的方式于场地之中有机生长,为校园规划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有根的校园

校园的建筑形式和串联方式传承于城大香港本部的现有结构,从实用模式和空间情感上能唤醒两处共同的记忆。同时,整个校园背山面水,“于山水中成画卷,于山水外为城郭”,错落的建筑群,通透的连廊和叠落的庭院,更加衬托出岭南文化的韵味。

三大轴线,有机交织

主要功能空间和辅助功能空间在水平方向上相邻布置,生活空间相望而坐,形成了南北方向贯通的科研主轴线、实验次轴线、生活再次轴线的三条主动脉,同时又在东西方向上有机连接。

三大轴线上分布各类尺度的共享空间,科研主轴线上设有报告厅等大尺度学术空间;实验次轴线上设有架空平台等中尺度交流空间;生活次轴线上则设置咖啡厅等小尺度休闲空间。

教研组团、校前区、湖新区、生活区四大区域的建筑设计各具特色。大部分教研功能建筑形式类似,按模数复制生长,按合一轴线原则相连。建筑建形成围合庭院,连接处形成共享交流节点。校前区的学术交流中心主要由会议中心、大堂、基础套房及独立套房组成,围绕入口景观布置于校园标志性出入口位置。图书馆及会堂围绕湖心布置,为校园营造别致的弧形景观带,同时建筑叠落的形式与场地山势对话,丰富的屋顶绿化为整个校园带去更自然雅致的氛围。

自然的校园

能让师生真切感受“敬业乐群”的校园环境。高效的主轴线长廊,贯穿起整个校园师生教学、学习、科研及生活的故事,在为其创造实用的教研空间的同时,也为其带来更戏剧化的场景体验。顺应山势而生的建筑形式,错落有致地形成室外平台及庭院景观,整个校园与自然融为一体,和谐且生动的内外空间和模数化的形式统一整体风貌。

顺应山势,合理布局

依据“三核三轴”的布局,运用编织肌理,各个组团的排布应运而生。入口核心利用依山傍水的优势,形成校前组团和湖心组团,亦是聚气之地。教研组团和生活组团依次由中心向两侧,向山中延伸。

在校园整体统一的机理中,会堂、活动中心、媒体中心等公共区域点缀其中,连接生活区、教研区、校前区和湖心区四大区域,犹如北斗星辰,寓意学校的科研和发展犹如具有星光指引,灵动而生机勃勃。

整体天际线规划为依照山势而建——临山高,中心缓,形成拥抱自然的肌理。以南北双核心实验教学组团为中心,一片片现代轻盈的屋面顺应山势形成了优美的第五立面。统领整体校园建筑的屋面。保证了高低错落与风格统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