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肺癌发生转移,千万不要陷入这9个误区!—抗癌管家

康爱管家-抗癌管家提示:肺癌向来以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著称,在肺癌死亡中,90%都和肺癌发生转移相关。可以说,肺癌不可怕,转移才可怕。正因如此,许多癌友都谈“转移”色变,常常引起恐慌。

老张就是一个对“癌症转移”提心吊胆的人。在确诊之前,医生建议行穿刺检查以确诊老张肺内肿块的性质。老张听说要活检死活不乐意,原因很简单,害怕穿刺会引起肿瘤扩散和转移。在确诊之后,老张一直忌口,生怕吃错东西。再加上平时身体常有不适,每次老张都要怀疑是不是转移引起的。

但是,这些恐慌真的有必要吗?关于肺癌转移都有哪些常见的误区呢?

编辑

误区1:活检穿刺会导致转移

癌症的确诊最终是要靠活检穿刺病理明确的。大部分人会担心肿瘤细胞有可能沿着穿剌孔道种植转移,的确,从理论上讲,对癌、瘤的任何刺激,包括针刺、切除、取活组织或其他检查,抗癌管家-康爱管家,我们一起抗癌,治愈癌症不是梦。以及麻醉药物注射,甚至用力揉搓和挤压等,都可能造成癌细胞的脱落和扩散、转移。

但是临床上这种概率是极低的。随着穿刺技术的发展,目前所用的穿剌针大多有套管等防护设计,分内外两层结构,当穿剌针快要碰到肿瘤的时候,就停下来按一下手柄,将带有凹槽的针芯弹出,扎入肿瘤;再按一下手柄,针芯就会回缩到套管内。这个外壳就是一个保护通道,在穿刺针拔出的过程中,就避免了肿瘤细胞的外漏,对人体做了最大程度的保护。

并且,即使存在肿瘤细胞的外漏,也不意味着会形成转移癌。有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约有50%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液中存有恶性肿瘤细胞。癌细胞虽然可以进入血液,但难以在血中存活,人体的免疫系统会将其杀死或杀伤。只有极少数情况下,漏网的癌细胞才会在机体某些部位“落户”,从而生长为转移癌,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再者,穿刺活检之后会进行常规治疗,肿瘤扩散转移的风险是可以通过治疗来抵消的。在所有检查中,包括穿刺活检在内的病理活检是诊断肿瘤的“金标准”,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坚实的基础。肿瘤放着不管迟早也是会转移的,承担一点点风险,及早进行治疗,才是收益最大的方案。

误区2:吃发物容易转移

从字面上讲,“发”包含发作、诱发、复发之意。“发物”是中医特有的术语,泛指辛辣、燥热、肥甘厚味的食物,如带鱼、黄鱼、海参、鳝鱼、鸡肉、羊肉、狗肉、驴肉、韭菜、香菜、茴香、荔枝等。

肿瘤是慢性消耗性疾病,晚期常表现为消瘦和恶液质,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对治疗效果、生存期和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富含高蛋白和维生素的食物能促进机体的康复,特别是肿瘤患者大多经历了手术、放疗、化疗后,机体状况较虚弱,急需补充营养,以修复机体。

“发物”大多富含高蛋白和维生素,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来看,是肿瘤患者的极佳食物,不仅可以吃,而且应该多吃。而传统中医认为“发物”有可能引发或加重肿瘤病情,应该戒食“发物”。

中、西医的不同说法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缺乏科学实验的依据。在现实中通常采取折中的态度,在食物种类丰富的条件下,尽可能不食“发物”,实在想吃的话,仅浅尝而已;在食物种类不丰富或食欲很差的情况下,则不加忌讳。

误区3:疼痛就是转移

虽然肿瘤转移刺激人体后,会发出“疼痛”的早期信号,但并非所有疼痛都意味着转移。

癌症患者年龄普遍偏大,很大一部分患者的疼痛不是因为肿瘤的原因导致的,而是和正常人一样,是因为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等非肿瘤原因导致的。还有部分患者的疼痛是肿瘤治疗导致的,比如胸部术后肋间神经痛、腰椎术后腰背痛、比如化疗后周围神经炎、放疗后神经痛等。

一般来说,遵医嘱按时复查,已经很大程度地保障了病情稳定,如果发生转移可以第一时间查出来。疼痛和转移没有必然关系,疼痛也需要专门的止痛治疗。如果出现以下情况,是需要和医生联系的:

出现新的部位的疼痛,或原有疼痛恶化。

疼痛没有得到预期的缓解,或缓解的时间维持的不够长。

除疼痛外,出现任何新症状(例如:不能走路、不能进食、不能小便等)。

误区4:复发和转移一样

大部分癌友对复发和转移傻傻分不清楚,往往混为一谈。实际上,复发强调的是肿瘤曾有个消退的过程,间隔一段时间后再重新生长出来。而转移是指癌症从原发部位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了,如肺癌脑转移、骨转移等。如果出现转移,一般都是中晚期。

误区5:骨盐代谢减低(活跃),就是骨转移

大部分人可能会认为肺癌是老年病,年轻人不会得。确实,肺癌好发于40岁以上的人,但很多单位体检经常发现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查出肺结节,进一步确诊为肺癌的不在少数。另一方面, 中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减退的原因,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骨盐代谢紊乱,误以为发生了骨转移。其实这和骨转移并没有必要的联系。抗癌管家-康爱管家,我们一起抗癌,治愈癌症不是梦。一般骨转移是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骨痛,甚至是病理性骨折等,部分患者就是因为骨折就诊才发现肿瘤骨转移的。对于肿瘤患者,为了早期发现骨转移,可以定期做骨扫描检查进行筛查。

误区6:CEA、NSE等指标升高就代表转移

肿瘤标志物在有些医院又叫做肿瘤标记物,其实是一个东西。这是一种反映肿瘤存在和生长的物质,由肿瘤细胞基因表达所产生,或者由人体对肿瘤细胞的反应而产生的一类物质。

这项检查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操作起来比较容易,抽血就能查,可以用来对高危患者进行筛查,也可以用来动态监测患者对治疗的反应、预测复发或转移等。肺癌相关的肿瘤标志物有癌胚抗原CEA、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细胞角蛋白19抗原Cyfra21-1、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但肿瘤标志物水平的一次升高,并不能说明癌症一定出现了复发或转移,需要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连续测量,动态监测才有参考价值。当然,对于复发或转移,临床上最重要的判断标准就是影像学诊断,而肿瘤标志物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加便于监测病情变化,因此肿瘤标准物的升高≠肿瘤转移。

误区7:手术切除了就不会转移

手术切除后,依然存在转移风险。这是因为在恶性肿瘤形成之初,肿瘤的转移其实就已经开始了。只是这样的转移是藏在淋巴管和血管之中的、看不见瘤体的“隐形转移”。这种隐性转移并不一定会形成转移灶,因为癌细胞可能在转移途中就被人体的免疫系统干掉了。但在天时地利的情况下,当肿瘤细胞转移的部位发展成适宜肿瘤生长的环境,如果不加以控制,就可能会慢慢长出我们看得见的转移性肿瘤。

正因如此,才会有术后的辅助治疗,也就是手术后进行一段时间的放化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以杀死身体里可能存在的转移肿瘤细胞,避免日后出现复发转移病灶。

同时,定期复查可以及时发现转移病灶,及早进行下一步的治疗。

误区8:跨过5年就不会转移

对于肺癌患者来说,早中期可以通过手术治疗,预后较好。《CSCO原发性肺癌诊疗指南》中,对早中期患者的复查时间,专家们一致推荐:前5年复查更加频繁,早期每3~6个月复查一次;5年后每年随访一次。

这是因为大部分的肿瘤复发和转移发生在5年内,其中又特别是在前3年,5年后才复发、转移的情况很少。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样的情况就不存在。因此,每年的随访还是必要的。

误区9:一旦发生转移就没救了

肺癌早期多无明显症状,抗癌管家-康爱管家,我们一起抗癌,治愈癌症不是梦。等到有症状发现时多已是晚期了,确诊时已有转移。然而,这并不可怕,只要经过积极的治疗,也可以去的较好的效果。目前晚期肺癌最主要的就是综合治疗,可以采取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抗血管生成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

化疗是将化疗药物通过静脉输注、动脉灌注和口服等方式给药后进入血液,属于全身性的治疗,对转移病灶有一定的作用。但副作用较大,且治疗效果有限。

靶向治疗就是使合适的抗癌药物瞄准癌细胞上的分子靶点,实施“精确打击”杀伤癌细胞的独特治疗。与化疗相比,靶向治疗可以极大地提升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在生活质量和耐受性上有显著优势。

免疫治疗就是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使得晚期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期从以前不到5%提升到现在的16%,部分患者可以长期生存。

抗血管生成治疗就是阻断肿瘤血管,不仅能切断肿瘤的营养供给,饿死肿瘤,还能进一步阻止肿瘤通过血管扩散和转移。

即使是发生了转移的肺癌,依然有很多可选择的治疗方法,随着对肺癌认识的不断深入,有希望把肺癌这种以前的不治之症变为慢性病状态。

转移虽可怕,谣言更凶猛。大家切不可听信谣言,人云亦云,因此而耽搁了病情,危及生命!

本文转自肺癌康复圈(由“抗癌管家网站-康爱管家”转载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