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的雕塑名作《思想者》欣赏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认识论哲学的起点与终点

一个屈膝弯腰,低头沉思,极度痛苦,浑身健硕的男子,在“地狱之门”前痛苦的思考着。
思想者”,他是《神曲》中的但丁,“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我思故我在”,他是笛卡尔全部认识论哲学的起点,也是他“普遍怀疑”的终点。他从这一点出发确证了人类知识的合法性。也就是说:笛卡尔是唯心主义者,但并不是从此命题看出来的,“我思故我在”并不是唯心命题,而是纯粹认识论的内容。说笛卡尔是唯心论者是纵观他的哲学体系而得出的结论,而并不是从这一命题,它既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

《思想者》是法国伟大的雕塑家罗丹创造的一尊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品。1880年,受法国政府的邀请,罗丹开始为卢浮宫博物院的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创作一扇高7米、重8吨的铜饰浮雕——《地狱之门》。按照罗丹的总体构图,这个作品原是该铜饰浮雕《地狱之门》的一个部分,是被安放在未完成的《地狱之门》的顶上的。后来被独立出来, 并放大了3 倍。作品的比例为198×129.5×134厘米,现收藏于巴黎罗丹美术馆。

罗丹最初给这尊雕像命名为《诗人》,是以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及其创作的《神曲》为原型的。《神曲》是一部叙述但丁梦幻经历的想象诗史。作品的故事情节是这样:在复活节前的那个星期五凌晨,在一座黑暗的原始森林里,梦游者但丁迷了路。黎明时分,他来到一座洒满阳光的小山脚下。正准备登山时,突然前面跑出了三头张牙舞爪的野兽(豹、狮、狼,象征淫欲、强暴、贪婪),拦住了但丁的去路。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古罗马伟大诗人维吉尔出现了。他受但丁青年时的恋人贝阿德丽采的嘱托,前来搭救但丁。然后又作为他的向导带领他游历了地狱和炼狱。之后,由贝阿德丽采亲自带领他游历了天堂,最后终于到达了上帝的面前。这时但丁才大彻大悟,他的思想已与上帝的意念融洽无间。诗篇明显表现了基督教的救赎思想,即世人为了获救,必须克服各种诱惑,忏悔自己的过错,以求得上帝的宽容,进入天堂。
由于全诗描写但丁梦游三界,因此整个作品分为《地狱篇》、《炼狱篇》和《天堂篇》三部。 《地狱之门》就取材于《地狱篇》。但丁游历的地狱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在狄斯城内,分成五层,分别收容一些异教徒的灵魂、好色之徒、犯饕餮罪者、贪婪挥霍者、生前动辄发怒的灵魂,这些人在这里受尽了各种煎熬。第二部分在狄斯城内,也分成三层,收容的都是罪孽深重的灵魂。第三部分是一个分成四层巨大的深井,其底部是个冰湖,凡生前有残杀亲人或各种背叛罪行的灵魂都给冻在湖里。

《思想者》的寓意是象征着但丁对于地狱中种种罪恶幽灵的深深思考。为了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作者在三个方面下足了功夫:

一、  姿式
雕塑作品是在三维空间里完成的。采用什么姿式把作者的审美意图更好地表现出来,是作者着力要考虑的重点。这个作品没有采用站立的姿式,也没有采用躺卧的姿式,显然是有讲究的。一般说来,站立的姿式和躺卧的姿式,运动的张力不够强,身体的扭曲不够大,这样就无法启发欣赏者的想象力,从而进入这个作品中,去领悟作者的审美思想。
《思想者》采用坐下的姿式,作者让他的身体大跨度地扭曲,目的是把“思想者”陷入深思状态的情景充分地表现出来。可以这么说,作者找到了体现审美思想的最佳的、最经典的实现形式,此外就没有其他更好的形式了。而且,《思想者》的坐姿不是正襟危坐,而是倾斜60度左右。这是一个强壮的男子形象。他坐在一块石头上,弯着腰,弓着背,屈着膝,右手托着下颌,卷起的拳头触及嘴唇,左手放在左膝上,双腿叉开,小腿肌腱紧紧收屈,脚趾痉挛般弯曲,并紧紧地贴在石头边。他努力把整个强壮的身体抽缩、弯压成一团,给人强烈的震撼力。
二、表情
形态是雕塑艺术的特长,表情又是形态的一部分,但是,怎样克服材质的缺陷,从而细腻地塑造人物脸部的表情,表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是雕塑艺术的难题。《思想者》在这方面做得相当成功。
由形态决定了的,他的头是往前倾的,脸是朝下的。那突出的前额和眉弓,使双目凹陷,隐没在暗影之中,增强了苦闷沉思的表情。他的眼光也是深沉的、凝重的,表现出一种极度痛苦的心情。他的眼睛紧紧地注视着下面的“地狱之门”,注视着“地狱之门”所演的悲剧。他同情、爱惜人类,希望下面的悲剧不要上演。他在苦苦思考:如何让那些做恶多端的人,幡然醒悟,痛改前非,重新走上正道;他在求索:如何让这些被打入地狱的人,走上炼狱,进入天堂。这就是但丁,一个已经沉入一种“绝对”的冥想之中的苦闷的诗人。
三、裸体
绘画艺术和摄影艺术大量使用裸体的形式,因为它们能十分逼真的把人体的曲线和肌肤质感的优美表现出来。在古希腊罗马时期,雕塑也经常使用裸体的形式,往往采用石膏、玉石等质地细腻的材质,以男性居多,要表达的不是身体的优美柔美,而是男性的阳刚之美和崇高之美。罗丹的《思想者》也采用了裸体的形式,他的用意是什么呢?
曾有人问过罗丹,为什么要用粗壮结实的裸体形象来创造《思想者》?他说:“一个人的形象和姿态必然显露出他心中的情感,形体表达内在精神。对于懂得这样看法的人,裸体是最具有丰富意义的。”
你看,他的整个形态卷成一团,那隆起的骨骼非常分明,紧绷的肌肉十分显眼。作者是借此以显示他丰富的内心世界,他的苦闷、他的不安、他的挣扎,他正处在深思熟虑之中……
正如罗丹所说:“他不仅用大脑、张大的鼻翼和紧闭的嘴唇思考,他还用胳膊、腿、背上的肌肉思考,用握紧的拳头和紧张的脚趾思考。”如果不用裸体,那么这一切都无法实现。

罗丹作品赏析--《地狱之门.思想者;乌谷利诺》

     ---“如梦如歌如水流的博客

个人简介:

小学:北京西黄城根小学(原名:北京西四区小学)
初中:师大女附中
高中:美术学院附属中学
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史系)
工作单位:天津美术学院(艺术理论教研室);
北京服装学院(服装系)
退休后:安度晚年

《思想者》:这是一个象征性人物。或说他象征着诗人但丁,或说象征着作者自己,或说就象征着人类的思想本身。他那卷曲而坐的身体,像一张弯弓,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如今却被一种更大的力量钳制着不能动弹。他使人感到:这个具有运动员般发达强健的肢体的思想者,是不会在物质生活的搏斗中被打败的,可如今他却在“思想”这付重担面前沉吟不已。他那每一块肌肉似乎都因巨大的内在力量的紧张而鼓涨着,却找不到出击和发泄的通路。人们不禁对这个浑身是力、却被痛苦的思索缠绕、压弯而不能解脱的男人深感同情。罗丹曾自问道:“何必要有这种规律,把人类牢系在生活之上,使他们受苦呢?何必要有这种永恒的诱惑,使他们喜爱生命,可是生活又那么痛苦呢?苦恼的问题!”恐怕这也就是思想者在那里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吧。

为什么要有地狱----这样惨苦的去所?因为人类有罪恶。人类为什么有罪恶?因为有克服不了的欲望。欲望从何而来?因为对金钱、荣誉、爱情和智慧----对欢乐与光明的渴求而来。因为渴求幸福,才有痛苦、才有罪恶、才有惩罚罪衍的地狱。如果没有欲望,就没有追求、没有痛苦、也就没有罪恶,但也就因此没有人生的欢乐和光明!由此可知,在许多罪恶的灵魂身上,也是充满了痛苦和矛盾的——而这痛苦和矛盾中就闪烁着人的美和人生的魅力!因此,这些罪人既是被诅咒的,又是可怜而值得同情的,这便是使思者痛苦和永思不得其解的生命的秘密。罗丹曾指出:这思想者不仅代表着苦闷的罪人,还代表着最不幸的审判者——是呵,面对他脚下这些渗透了美与丑、善与恶、纯真与淫邪的矛盾的灵魂,他特如何做出公正裁决呢?

罗丹就是以这种充满人性的观点,来塑造他的思想者和地狱中的灵魂的。他赋于整个《地狱之门》以理性的光辉,因为他指出了人类中普遍存在而又最难解答的问题,并竭力要用形象语言表达出来——不是表达问题本身,而是表达它使人类陷入的团惑。为此他耗费了半生的精力而终未能如愿以偿----因为整个构思过于庞杂,共有二百多人物——直到他去世,《地狱之门》也没有最终完成。然而整个构思和其中个别成功的作品.却使每一时代的人深受感动。

《乌谷利诺》:乌谷利诺是13世纪意大利比萨城的暴君,后被推翻,并和他的四个孩子一起被关在塔中饿死。被罗丹放在门下方——地狱之深渊中的群雕《乌谷利诺》,表现了十分可怕的景象:“乌谷利诺的孩于是死了,他们躺在地上;而他们的父亲,为俄火所煎熬,变成野兽,用手与膝盖爬在他们的尸体上。他低下身子想吃他们的肉,但是同时,他猛然直起头来,挣扎着不愿这样做。在他心里激起了可怕的斗争——野兽和有思想道德人,有情感的人,憎恶这惨无人道的行为的人,二者之间的斗争,再没有比这个更惊心动魄的了!”(《罗丹艺术论》第87页,葛塞尔记,沈琪译)在罗丹的鸟谷利诺的脸上,是那父爱和理性的光浮现了,因而并未使一代暴君的面容为那饿极疯狂、欲噬人肉的狰狞变态心理所扭曲,加上他那犹疑而无力的姿势,使乌谷利诺群像未能成为鞭笞暴君凶残面貌的镜子,反倒凭借这欲念和理性之冲突的极点表现,构成一幕令人心碎的悲剧。他把那本是暴君的丑角地位升华了,尽管并未上升到悲剧英接的地位,却是上升为令人同情的角色,一个在欲望和理性的斗争中十分痛苦的角色。在枯瘦无力的乌谷利诺的肌体中,你会发现,正是那内在的人性的力量在支撑着,使他在饥饿与自己兽性的欲念中挣扎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