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戏曲导演艺术的误区和错误

新时期以来,戏曲导演艺术进入了误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见物不见人
不少新戏的趋时之弊是不以人为本,即不以演员表演为本,而是为物所囿,追求包装花哨、装置豪华,提倡大制作。严重者甚至使人觉得旧戏演出中那种演员脱离剧情和角色,在台上大卖艺的旧弊又在某些新戏里“借尸还魂”,变成导演大卖艺、舞美大卖艺的新疾。
这些新戏由于淡化表演,弱化表演的内核,专注于服装、布景等外在因素,使演员无用武之地,华而不实、哗众取宠,成了劳民伤财的“短命戏”。先进的舞台科技本来可以成为戏曲现代化的福音,然而,过分地表现舞台布景的独立性却会破坏表演,破坏戏曲艺术的整体性。滥用舞台科技已显出沦为“新俗套”、“新窠臼”的趋势。有的戏搞成“舞美航母”,只有很少的大剧场能装得上,其结果是大大限制了演出范围。
二见叶不见花
通常,把主演比作“红花”,把配角、歌队、舞队等皆比作“绿叶”。本来,绿叶的使命是扶红花、衬红花,可是,有些新戏中却出现了绿叶压红花、欺红花的现象。表现为创作者(包括导演)热衷于搞大歌舞,以众多人物挤压中心人物,以群歌群舞淹没主要演员的表演。而且,把纯舞蹈搬到戏曲舞台上来用,显得格格不入。
王国维说的“以歌舞演故事”并非以故事为手段,以歌舞为目的。如果情节淡化,人物符号化,满台只见歌舞,就成了以歌舞“掩”(掩盖、淹没)故事。大歌舞的场面往往与情节若即若离,为歌舞而歌舞。这种“人海战术”下的“大场面”实际上是为了遮盖其演出戏剧性的贫乏、人物的苍白,正所谓“戏不够,群舞凑”。
三.见戏不见技
戏曲艺术讲究“戏不离技,技不离戏”。过去,有些老戏重“技艺”而轻“演艺”,易“以技压戏”,甚至脱离剧情、人物,卖弄技巧,是“技离戏”。现在,有些新戏却只重剧本的思想性,而忽视舞台艺术的表现力,使人物形象概念化,满足于情节敷衍,演成“话剧式”的“情节剧”,演员唱、念、做、打“含金量”低,戏曲的技术手段弱化、淡化甚至退化。
这种情况是走向了另一极端,是重“演艺”而轻“技艺”,易“以戏掩技”,依靠情节支撑,表演过分强调真实感,强调内心体验,以致缺乏形式美,是'戏离技”。对戏曲导演来说,既要排出“戏”来,又要排出“技”来,排“戏”与排“技”要结合起来,帮助演员在体验的基础上表现人物,既体验生活之真又体验歌舞之美,把真与美完美地结合起来,使“戏”与“技”合,“心”与“节”合,“艺”与“我”合。
四.见情不见趣
现在有的新戏追求对观众心理的冲击,使人精神高度紧张。有时,故意搞得深沉、艰涩,激情有余却趣味不足,内容惊心动魄而形式疲劳不堪,缺乏情趣、机趣。娱乐感不足,观众看得非常疲惫,心理压力非常大。
五.见动不见静
有的戏追求叙事的速度要快,追求激烈的外部矛盾冲突,舞台上一直处于变换当中,让观众难以平静,给人一种场面非常浮躁之感。
六.见真不见美
有的戏强调生活的真实感,忽略戏曲艺术的美感。只做到真,没有做到真中求美。有的导演拿话剧的真实观、真实感来框范戏曲,看起来是革新戏曲,实际上是一种倒退。这种情况在现代戏里表现得尤为明显。
七.见痕不见魂
有的导演表现个人风格的欲望非常强烈,在舞台上到处伸手,到处显示导演技法。而演员则成为活的道具、棋子和傀儡,观众想看表演的期待,却常常被导演的痕迹淹没。导演的艺术风格只能自然形成,绝非故意造作所能建树。如果导演有卖弄手法、哗众取宠之心,而无扎扎实实塑造人物之意,把演员当成装饰品来任意摆设,那么,即使戏里处处可见导演之“痕”,但在整体上却会失去导演之“魂”。
还有一些现象也令人担忧,比如,创作中音乐先行、音乐中心,有的导演不懂程式,无法落实其构思,也有的导演能力不全,偏重一项,成为唱腔导演或身段导演,有些创作观念偏激,提倡取消程式,变成盲目创造;有些话剧导演“越俎代庖”,有的剧团用导演个人风格取代剧种特色,有的剧团为了得奖重金聘请挂名导演等。
以上误区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观念的误区,二是创作流程中的误区,三是作品中表现出的误区。由于观念的问题,导致了创作流程的问题,由于流程中的问题,又导致了产品的问题。这三个不同方面的问题,究其原因都是不按戏曲艺术规律办事。
八.方向和建议
符合戏曲艺术规律的导演制是以导演为主导,以(主演的)表演为中心的导演制,或称导演与主演合作制。建立以表演为中心、以导演为主导的导演制是对“主角制”的扬弃,是在充分发挥角儿的表演的前提下,注重全台整体演出效果的新体制。也是对“导演中心制”的否定。因为一切听从导演,以导演意志为最高权威、以演员为傀儡的做法是“戏曲导演制”下的过激行为。
应该重视导演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支既熟知戏曲表演程式、又接受过戏曲导演系统教育的导演队伍。应该认识到,只有那些有学有术,出于表又能还于表的专业的戏曲导演,方能挑起重担,促进戏曲发展。
(0)

相关推荐

  • 京剧《新龙门客栈》调整打磨,即将再度出发

    7月将过去, 台风裹着大雨, 演出有取消, 排练在继续. ☔️ 8月下旬, 史姐姐将赴武汉.广州.深圳演出. 其中,深圳广州两场<新龙门客栈>, 是继2019年5月上海首演.9月北京再演之 ...

  • 别全怪在戏曲导演身上——朱文相先生《浅谈戏曲导演艺术的误区和错误》一文谈

    8月4日<戏评>微信公众号上刊发了朱文相先生的一篇旧文<浅谈戏曲导演艺术的误区和错误>,该公众号没有直接使用朱先生的标题,而是重新写了个"吸睛"的公众号题目 ...

  • 京剧为何屡振不兴?

    "大制作"与"多演多赔" 先说说远十多年来屡见不鲜的"大制作"."话剧化"的新戏.投资百万元,甚至千万元搞京剧" ...

  • 父亲的印象——忆我的父亲李紫贵(连载二)

    李紫贵<六国封相>剧照 戏曲表.导演理论的研究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我父亲在中国戏曲研究院从事戏曲导演教学工作,一些研究戏曲表.导演艺术的重要文章也正是在那一时期完成并发表的. ...

  • 我与戏曲速写

    戏曲人物(速写)朱刚 朱刚 戏曲速写是我走出校门后最为集中的专题速写.那些年,我经常购买昆剧团小剧场的联票,周末拿着纸笔,坐于前排,听戏速写.一幅幅速写记录了戏曲舞台的精彩,也让我回到了自己年少学画的 ...

  • 中国戏曲: “形式”大于“内容”的“以歌舞演故事”

    中国戏曲:"形式"大于"内容"的"以歌舞演故事" 文:刘新阳 日前,在 2005 年第 5 期的<中国京剧>上,有幸拜读了和宝堂 ...

  • 历史沧桑,她们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批女戏剧演员

    历史沧桑,她们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批女戏剧演员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 ...

  • 【连载】张派艺术论(10)---【对张派认识的误区】

    作者简介: 唐义刚,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 18岁时在安徽师范大学讲授<京剧艺术赏析>八堂课程. 1998年迄今在<中国京剧><中国戏剧>以及网络发表戏剧评论文 ...

  • 学术讲座|国家民族乐器一级演奏员涂志民:《浅谈葫芦丝艺术发展及在美育教育中的应用》

    5月17日下午,国家民族乐器一级演奏员涂志民在文综楼一楼音乐厅进行了<浅谈葫芦丝艺术发展及在美育教育中的应用>学术讲座,我院领导.部分师生参加讲座. 讲座伊始,马安平副院长向大家介绍涂志民 ...

  • 油画欣赏:以3个气质忧郁的西方女性形体油画,浅谈英国皇家艺术风范

    聊一聊19世纪英国画家,也是"拉斐尔前派"画家米莱斯,他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不到11岁就进入皇家艺术学校,他是学校里最年轻的学生,据说他是凭借家里的关系进入皇家艺术学校的, 不过呢 ...

  • 巩行远‖浅谈长联创作艺术

    浅谈长联创作艺术 --    总顾问:常  江 主管:西峡县文联 主办:西峡楹联协会 主编:杨  旭

  • 浅谈戏曲之现状

    关于中国的戏曲,在欣赏之余,也有太多东西值得我们思考.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q ...

  • 《浅谈文学与艺术》——沉睡的蛟龙

    文学源于艺术, 艺术源于生活, 生活基于实践! 实践缔造生活, 生活开创艺术, 艺术递推文学! 拥有欣赏艺术的眼光, 就会掌握生活的节奏, 就会掌握生活的船舵, 实践便不乏完美之效!

  • 浅谈奇石底座艺术 【石展网】

    奇石底座艺术,匠心凝聚,必须幽美古雅,故艺人皆须在欣赏方面具备一定的造诣,须有创作和献身精神,奇石品位越高.配置合乎品味之奇石底座越难,给奇石配座与别的手工艺相比,其难易为外间所罕知. 每一件奇石作品 ...

  • 浅谈中国书法与艺术之关系

    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我们心须首先弄明白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什么叫书法?第二个问题是,什么叫艺术?只有将这两个问题搞清楚了,我们才能再去讨论中国书法与艺术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结和的问题. 顾名 ...

  • 浅谈戏曲中的水袖技法与表演

    来源:<当代戏剧> 水袖,是传统服装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起源于古代真实的生活.演员为了借助水袖来表演,先在袖口上加块白布作为水袖,后来发展成为白绸子更增添了美感,在演出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