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自己的含义。甲骨文台历说字——我
下面我们来看台历上对我字的解释:象形字,象兵器形,李孝定谓,器身作刀刃和三个利齿一样的符号,左象其内,右象三铦锋形。甲骨文我字乃独体字,其柲似戈,与戈同形,非从戈也。说文:我,施身自谓也,己是引申义或假借。
【甲骨文台历,我】
按兵器之形理解,我就是象形字。甲骨文学者李孝定先生在《甲骨文字集释》一书中认为,说甲骨文我左边象是一把长柄,中间象锐角形似的部分是连接柄和锯齿的部分,称作内,也就是戈、戟、刀等接柄之处。右象三铦锋,铦是锋利的意思,三铦锋指三枚锋利的刃,指右边象三枚锋利的有刃锯齿,小时候看到木工师傅来村里给人做木工活时,拿着的那个长锯有很多齿,那个锯齿跟我字那个齿有点象,也是很锋利。甲骨文我字是独体字,其柲似戈,柲指的是兵器的柄,指我与戈一样都是有长柄的兵器,甲骨文我字是独体字,所以它不从戈。说文中说我被作为第一人代词,己是引申义或者是假借。
【冷兵器,三戈戟】
在我们甲骨文班学习的课程中,有一节课讲干戈与玉帛(点击这里可以查看甲骨文班学生提交的作业),就讲到了干、戈、戊、戌和我这些兵器。这些兵器都有长柄,古人们为了生存,最开始制作出干这种武器,用来捕猎和作防御用,后来干也指盾牌。随着时代的推进与发展,有了比干更强大的武器戈,戈是用青铜或者铁器制成的,攻击力比干厉害,古代有一种武舞叫干戚之舞,就是手拿着干戈之类的武器进行舞蹈。随着时代更替,后来又出现了戊戌等更强大的武器,它们比戈多了象斧头一样的刀刃。到后来我的出现,我是一种比戌更有威力的兵器。我字在汉唐以后被普遍借用来作为第一人称使用,变成人称代词,而我是武器的原义变得少为人知,我也是进到甲骨文班后跟老师学习,才知道我的本义原来是指兵器,而且是一种威力很强的兵器。
下面我们来看台历上我字的文献引用和出处。
【我是谁?】
第一个文献:
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易·中孚》
这里的我指的就是第一人称代词,爵古时指酒器,这里指美酒,尔就是你。靡指共享、共有。意思是我有很好的美酒,我愿意和你一起共同分享品尝。问题出现了。这里同时出现了我和吾。都是人称代词。有什么区别嘛?有几种解释。第一,就是避免重复,同一句话中不宜同时出现两个相同的字,尤其都是第一人称。所以会用另一个字代替。第二,我有所属含义,比如可以说我的,但不能说吾的。大家有不同意见可以留言指正。
【彭祖像】
第二个:
春,齐师伐我。 《左传·庄公十年》
《左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这里的我指鲁国,鲁庄公十年,也就是公元前684年,齐国的军队讨伐鲁国。如果这里换成伐吾可以不可以呢?我个人认为是可以的。
第三个:
窃比於我老彭。 《论语·述而》
整句是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孔子说: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老彭:人名,但究竟指谁,学术界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殷商时代一位好述古事的贤大夫;有的说是老子和彭祖两个人,有的说是殷商时代的彭祖。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只是自谦的说法而已。他这么说,只是表现出了自己对于传统文化及历史经验的重视,这也是他做学问的态度。
下一个: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
这是孔子说的,我指有私见,自以为是。我们大多数人通常很自我,从起心动念处,喜欢无根据妄加猜测,表达观点时主观武断,一旦行动起来则喜欢固执己见,做事的过程中更是自以为是。这四种毛病,可以说是人人都有的,它涉及到了人的本能心理和行为习惯等问题,会对人们认知客观世界和行为做事有着很大的影响。为了纠正这几项错误,孔子提出了人生四戒,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里肯定不能替换为吾。我有所属含义,可以表明物权所属,所以会有私意。如果一个人要提升,一定要摒弃小我,超越自我,遇见本我,孔子说的毋我,针对的是前两个我,而不是本我,真我。
【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最后一个文献:
我伐用张。 《书·泰誓》
这里的我是杀的意思。商纣王当政时,政治腐败、 刑罚酷虐,连年对外用兵,民众负担沉重,痛苦不堪;贵族内部矛盾重重,分崩离析, 从而导致了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后来周武王出兵伐纣,他统领的军队威武凌厉,到了殷纣王的王朝也就是牧野那个地方,周武王亲率主力跟进冲杀,殷纣王眼看到自己失败了,他就穿上宝玉之衣跑到鹿台、也就是他的皇宫鹿台然后自焚。武王后来到了鹿台的时候,又用箭射杀纣王。这就是历史上说的武王伐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