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意强 | 美术鉴赏与智性模式(一)

美术鉴赏与智性模式

一、艺术与观察方法

美术作品在给人以审美愉悦的过程中,改变了我们观看世界的方式,由此而塑造了我们的创造性思维模式。从这个观点出发,艺术欣赏决不单是一个附加的提高学生素质的问题,而应该是整个教育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全书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艺术的历程,概述中国和欧洲美术的发展史,旨在为读者欣赏具体的作品提供历史的背景。第二部分从中西艺术中选择出了134幅代表作品进行具体分析,这些作品犹如哲学、历史、文学经典,构成了人人不可不知的人类视觉创作瑰宝。

曹意强,《贵州写生》,毛笔纸本,2016年8月23日

最早的传世艺术作品可以追溯到三万年以前,在这三万年里,人类创作的艺术作品,无以数计,而其中的不朽杰作也浩如烟海,本书只能触及其冰山之一角,许多中外名作都无法列入。不仅如此,“艺术”本身带有复杂的含义。直到20世纪初,中国人都没有“艺术”的概念,与之勉强对应的是“画”的观念,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只有“画”才称得上我们如今所说的“艺术”。在西方,“艺术”的概念是在18世纪确立起来的,它起初指“绘画、雕刻和建筑”,后来才逐渐包括音乐、文学、戏剧、舞蹈等类型。因此,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里,“艺术”与“美术”是两个可以互用的概念。而在我国现行的学科分类中,美术仅指绘画、雕刻与设计。建筑独成学科体系,而设计在国际传统的艺术体系中属于绘画和建筑的有机部分。限于本书,依据艺术的特殊情况,本书杰作欣赏部分主要选择了中西的绘画作品和重要的雕刻作品。本书旨在引导读者欣赏艺术作品,特意将重点放在中西两个文明的美术精品上,使大家通过作品进入那令人陶醉的艺术世界。

艺术的奇妙之处在于抗拒文字的描述,要求我们用心灵去感知它。因此,本书无意于教会读者如何欣赏艺术,而只是提供欣赏所需的某种历史和知识背景。当然,其中也许包含着本书各章作者们对艺术的个人体验,希望这些都有益于读者。

曹意强,《贵州写生》,毛笔纸本,2016年8月23日

艺术关乎技术,但艺术是高于技术或技巧的创造。我们期望伟大的艺术为我们提供独特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又以种种特殊的方式影响和塑造我们对世界的感觉。法国著名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 1871-1922]曾说,直至见到夏尔丹[Jean-Baptiste-Siméon Chardin,1699-1779]的绘画,他才认识到,美在其父母的房子里处处可见:在尚未擦干净的桌面上,在歪斜的桌布角上,在吃空的牡蛎壳旁的餐刀上。艺术以其审美特质感化我们的灵魂,使我们的感官更敏锐、更细腻,由此而激发我们新的洞察世界的能力。伟大的艺术作品都能生动而清晰地表达我们通常难以表达的普遍情感,而这样的艺术不断地刷新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的重要价值,就在于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观看方式。这也就是艺术欣赏要达到的终极目的。

《葡萄牙建筑大师西扎[Alvaro Siza]教授》,葡萄牙波尔多,

铅笔与纸,14×21cm,2014年1月11日,山东美术馆收藏

本书各部分的导言和结语论述艺术的智性力量,点明艺术与其他各创造领域的关系,特别强调了艺术对现代科学的催生作用。

我国古人将世界分为两个部分,即“有天地自然之象,有人心营构之象”。前者指自然世界,后者指人文世界,艺术属于人类创造的智性工具,诚如卡西尔[Ernst Cassirer, 1874-1945]在《人论》[An Essay on Man: An Introduction to aPhilosophy of Human Culture]中所示,它与宗教、科学并驾齐驱,成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三套马车。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人类把握自然世界的智性手段,创造性地影响着自然,使之实现人类的目的。在孔子的心目中,艺术也有同样重要的作用,他说:君子应“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唯有通过艺术,才能创造性地实现道、德与仁。我们每个人都有创造性的潜力,而这种创造性完全体现在艺术,尤其是视觉艺术即美术的创造性之中,诚如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埃里希·弗罗姆[Erich Fromm, 1900-1980]所说:“什么是创造性?我能给出的最全面的答案就是:创造性是一种观看(或视觉警觉)和反应的能力。” 视觉艺术通过改变我们的观察方式而重新塑造我们的创造性思维,没有比这更雄辩地说明我们学会欣赏美术作品的必要性了。

本文节选自《美术鉴赏与智性模式》



组稿/吴京颖   审读/刘雨尘   编辑/修亚男

(0)

相关推荐

  • 潘慧作品鉴赏

    潘慧,号牛鼎山人,文化馆副研究馆员.有作品及文章在<美术>.<国画家>.<美术观察>.<中国文化报>.<美术报>.<中国书画报> ...

  • 万骁作品鉴赏

    万骁简历 1974年生,任教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 1995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获学士学位. 200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获硕士学位. 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 ...

  • 「艺术传承」——邓虎臣书画作品鉴赏

    Deng hu chen 邓虎臣,男汉族生于1962年,河北省大城县人,自幼酷爱绘画,上学得到了美术老师的关注指教,绘画基础得到很大提升,工作后一直从事工艺美术设计创作至今,得到很多同行前辈的指导,画 ...

  • 美术生看大师 | 卢浮宫油画审美鉴赏

    卢浮宫油画作品欣赏. 卢浮宫珍藏了大量的绘画作品. 步入展厅,扑面而来的各种油画作品,让你目不暇接,顾此失彼. 每幅作品,都是一个历史瞬间的真实写照. 作品场景,或辉煌宏大,或富丽堂皇,或宁静安详,或 ...

  • 国美之路 | 曹意强:艺术,作为一种智性模式

    艺术与智性模式 文|曹意强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 "艺术人文"这一命名,既隐含着本院90年美术史论教学与研究的发展内涵,又表明艺术史应趋于的终极目标."人文&qu ...

  • 曹意强 | 美术鉴赏与智性模式(二)

    二.艺术有历史吗? 每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都具有独立的价值,有人曾说,艺术就是艺术,犹如水就是水一样,它的美学价值无需依赖其他事物而存在.不过,如果我们想更好地欣赏个别艺术作品,还是要首先理解它所导源的 ...

  • “心灵·艺术·价值” 国际会议NO.9 | 曹意强:艺术与智性

    参会人员合影      2019年10月25日-27日,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成功举办了"心灵·艺术·价值:纪念贡布里希110周年诞辰国际会议",学术召集人为曹意强教授.约翰·奥 ...

  • 艺术与智性: 曹意强: 9787550308961: Amazon.com: Books

    <艺术与智性>文章可分为三类:第一组论述创作意图与智性模式,强调艺术创作本身就是一种智性形式:第二组结合写实主义的观念,评论绘画与自然,画家与媒介,传统与创新的关系:第三组以中外现代画家为 ...

  • 曹意强|中国美术通史的观念

    编者按:2016年10月31日<光明日报>曾刊登曹意强教授的文章<发掘中国画论活性基因>,旨在倡导如何在国际艺术史的参照系中去发掘中国艺术和画论的独特价值.具体内容可参见文末链 ...

  • 曹意强|美术博物馆的定义与国际学术现状

    本文原载<新美术>,2008年,第一期,第38-50页. 一 人类以两种方式保存自己的记忆:文字与图像.史籍与其他形式的文献,如文学作品,用文字记载人类行为和思想的痕迹,而美术则以图像的形 ...

  • 曹意强:与其简单反对  不如积极建构

    [本期话题]美术实践类博士:为何屡遭非议?① 策划:李振伟 颜培大 编者按:今年两会上,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在提案中提出,美术实践类博士学位的设置,违反了艺术本体的发展规律,影响了美术专业自身的发展 ...

  • 曹意强|艺术学科与创作论

    编者按:本文原刊于<新美术>2020年12期.感谢授权. 艺术学科与创作论 曹意强/撰 "艺术"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范围包括与自然相对的人类活动及其衡量标准 ...

  • 曹意强|油画媒介与创作问题

    编者按:本文载<美术观察>2021年第9期,原为曹意强教授在全国九大美院教师聚集川美研讨油画创作教学问题时的一个发言.曹意强教授指出:"我国油画创作的前景如何,首先取决于专业美术 ...